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52

  ..續本文上一頁道。那時他穿了內衣如包疖相似,

  捆了腰帶如紮繃帶相似,纏了外衣如包骸骨相似,取出缽來如拿出藥罐相似。他

  到達了村口之時,又要見象屍、馬屍、黃牛屍、水牛屍、人的屍、蛇的屍及狗屍

  等。不但要看,那些壞屍的臭氣撲鼻,亦得忍受。此後站在村門口時,爲了避免

  惡象及惡馬等的危險,又要眺望村內的道路。上面所說始于敷地的東西而至于各

  種臭屍等的厭惡的事物,爲了飲食他必須踏、必須看、必須嗅。他必須這樣依行

  乞而觀察(食的)厭惡:“喂!多麼可厭的食啊”!

  (二)如何“以遍求”而觀察?既然這樣的忍受行乞的厭惡,他進入了村

  落,纏著僧伽梨衣(袈裟),必須步行于村落的道路,象普通的乞丐一樣的用手

  拿著缽一家一家的次第乞食。如果在村中碰到下雨的時候,他必須置足于泥濘,

  其所蹈之處,往往至于胫肉之上;此時他必須以一手拿缽,而以另一手提其衣

  襟。如果炎熱之時,他必須以滿身帶著由狂風吹起的塵埃和草末而行。既至各家

  的門前,他必須看見或涉過那滿是蛆蟲蒼蠅而混雜著洗魚、洗肉、洗米的水及唾

  涕與犬豕的糞等的汙穢池塘及泥沼。有時從那裏起飛的蒼蠅,停歇于他的僧伽梨

  衣和缽及頭上。比丘進入人家乞食時,有的人給他,有的人不給他。給他的時

  候,又有的人把昨天所煮的飯、舊的糖餅及壞了的乳酥菜蔬等給他;不給他的時

  候,有的人說:“希望別一家,尊師”;有的人則粗惡地說:“滾出去,禿

  頭”!他這樣象乞丐一樣的行于村落中乞食之後,又必須回來。如是從進入村落

  以至歸來,爲了獲得飲食,對于泥水等的厭惡事物,他必須踏過,必須看,必須

  忍受。所以他必須這樣的依遍求而觀察食的厭惡:“喂!多麼可厭的食啊!”

  (叁)如何“以受用”而觀察?這樣遍求了食物的比丘,在村外的一個適意

  的地方安坐下來之後,在他未曾伸手入缽取飯之時,若看見有尊敬的比丘或知恥

  的人,亦得招待他們吃,如果已伸手入缽欲取食時,則又恥于對那人說:“請你

  吃吧”!當他伸手捏拌飯食時,往往出汗而從五指流下把幹硬的食物而濕潤爲柔

  軟。等到由捏拌而失去了原來的美淨而作成一團放入口裏之時,又得以下面的牙

  齒作臼用,以上面的牙齒作杵用,以舌頭作手用。放進了口裏的食物,好象放在

  大盂中的犬食,以齒杵搗過了,又以舌頭去拌轉,混以舌尖上的清淡的唾水,並

  混以舌中所出濃唾及楊枝所不及擦去的齒垢。到了這一刹那,那嚼碎及混雜而失

  去了色香之美的食物,實已到達了最厭惡的狀態,正如狗子吐瀉在狗盂中的東西

  相似。象這樣的狀態,因眼睛沒有看見,所以吞下去了。應依這樣的受用而觀食

  的厭惡。

  (四)如何“以分泌”觀察?這樣把食物吃進體內之後,便成爲非常的厭惡

  了,因爲佛、辟支佛、及轉輪王只有在膽汁、痰、膿、血的四種分泌中的任何一

  種分泌,而其他福薄的人則有四種分泌,所以如果膽汁多的人,則他吃下的食物

  好象混雜了濃厚的蜜樹油一樣的極其厭惡,如果痰多的人,則他的所食之物好象

  混雜了那伽婆羅的葉汁,如果膿多的人,則他的所食之物好象混雜了腐爛了的酥

  乳,如果血過多的人,他的所食之物則成爲好象混雜了染色一樣的可厭。他必須

  這樣的依分泌而觀察食的可厭。

  (五)如何“以貯藏處”而觀察?食物混合了這四種分泌中的任何一種的分

  泌物而進入了胃中,這不是把它貯藏在金器中,也不是貯藏在寶珠及銀所作的器

  皿中。如果吃了十歲飲食的孩子,則他的食物的貯藏處好象十年未洗的糞桶。如

  果吃了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乃至吃了一百歲的

  人,則他的食物的貯藏處好象一百年未洗的糞桶。他必須這樣的依貯藏處而觀察

  食的可厭。

  (六)如何“以未消化”而觀察?那吃下去的食物,貯藏在那樣的地方,直

  至未曾消化的期間,停在前面所說的極黑暗猶如帶著各種臭屍的氣味的風的通路

  而極臭極可厭惡的處所(胃),把今天、昨天、前天所吃的一切飲食集在一起,

  蓋著痰的膜,由身火的熱力煮燒,生起了涎沫氣泡,現起極其可厭的狀態,正如

  旱熱之時,由于意外的密雲驟雨,把草、葉、壞席片、蛇屍、狗屍、人屍等都集

  中到旃陀羅村門前的池塘中,由于太陽的熱力所熏,生存著許多的涎沫氣泡一

  樣。他應該這樣的依未消化而觀察食的可厭。

  (七)如何“以消化”而觀察?那食物由于身火的熱力既然消化了的時候,

  不是變成象用金銀等原料所作的金銀等器的狀態,但升起了涎沫氣泡,如放在磨

  石上磨碎了的黃泥而塞進管子裏一樣的變成了糞而充塞于熟髒(直腸),一部分

  變成了尿而充塞于膀胱。他應該這樣的依消化而觀察食的可厭。

  (八)如何“以果”而觀察?如果飲食得以適當的消化,其結果産生了發、

  毛、爪、齒等的種種汙垢;假使不能獲得適當的消化,便會産生輪癬、疥癬、天

  花、癞病、瘟疫、肺痨、咳嗽、痢疾等的數百種病。這便是食的結果。所以他應

  該這樣的依果而觀察食的可厭。

  (九)如何“以排泄”而觀察?吞下食物之時由一門而入,排泄之時,則由

  眼睛出眼垢,由耳朵出耳垢等的多門而排泄。吃的時候和許多眷屬們共同的吃,

  排泄的時候,則成爲大小便等,由一個人單獨的排泄出去。第一天他吃得快快樂

  樂歡歡喜喜的,第二天他排泄時,則捏其鼻,歪其臉,而心生厭惡。在第一天雖

  然對食物染著貪愛迷戀地吃了下去,但過了一夜到第二天,他便不貪憎惡而厭嫌

  的排了出去。所以古人說:

  珍美的食物、飲物、硬食、軟食,

  一門而入,九門而出。

  珍美的食物、飲物、硬食、軟食,

  與諸親朋會食,一人潛伏排出。

  珍美的食物、飲物、硬食、軟食,

  食時歡喜,排時厭棄。

  珍美的食物、飲物、硬食、軟食,

  過了一夜,便成臭物。

  他應該這樣的依排泄而觀察食的可厭。

  (十)如何“以塗”而觀察?即在食時,而此飲食塗于手、唇、舌、腭等。

  因爲給食物所塗而手等便成厭惡,縱使洗去了它們,但爲了除去臭氣,還要再叁

  再四的洗。譬如煮飯的時候,那滿上來的糠與米屑米皮等塗于镬口镬邊及镬蓋

  等,同樣的,吃下的飯,由于全身的身火所煮沸(消化)而滿出的,以齒垢塗于

  牙齒,以眼垢、耳垢、涕、尿、糞等塗于眼、耳、鼻、大小便道等,由于彼等所

  塗的此等諸門,雖然天天的洗,也不會清淨悅樂的。在這些裏面,有時你洗了一

  處,還要用水來洗手,有時洗了一處,雖然二叁次的用牛糞粘土和香粉等洗了

  手,但依然是厭惡的。所以他應如是依塗而觀察食的可厭。

  這樣以十種行相而觀察思惟食的可厭的比丘,以厭惡的行相而得明了段食。

  他再對那(厭惡的段食之)相數數修習而多作。他這樣做,便鎮伏了五蓋。由于

  段食的自性法(本質)及深奧之故,不達安止定,只以近行定等持其心。由于習

  取厭惡的行相而得明了此(段食的可厭)相,所以稱此業處爲“食厭想”。

  (食厭想的功德)于此食厭想而精勤的比丘,則退縮回轉他的貪味之心。譬

  如欲渡沙漠的人,離去憍心而吃自己的兒子之肉,他只是爲了要度脫苦海而取飲

  食。因爲遍知段食之故,則他不難于遍知五欲之貪。由于他遍知了五欲,亦得遍

  知于色蘊。由于未消化等的厭惡的行相,他的身至念(業處)的修習亦得完成。

  他是行于不淨想的隨順的行道。依此(食厭想的)行道,現世他雖然不能得達不

  死(涅槃)而終,但來世必至善趣。

  這是詳論食厭想。

  (二)四界差別的修習

  今在食厭想之後,來解釋前所提示的“一差別”的四界差別的修習。

  (四界差別的語義)這裏的“差別”是以辨別而確定之義。四界的差別爲

  “四界差別”。界的作意,界的業處與四界差別(叁者)是同一意義。

  (四界差別的經典)來敘述這四界差別,經中有略與詳二種:略的如“大念

  處”經所述;詳的如“大象迹喻”經“羅睺羅教誡”經及“界分別”經所述。

  (1)(大念處經說)那裏說“諸比丘!譬如精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弟

  子,殺了牛,坐于四衢大道,把它割截成一片一片的。諸比丘!比丘也這樣的觀

  察此身如其所處,如其所置,從界而觀: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

  界”,在大念處經中是爲有利慧而修界業處的人這樣簡略地說的。

  此文的全意如下:譬如善巧的屠牛者或幫他工作的弟子,殺了牛,分剖之

  後,坐于稱爲通達四方的大路的中心處的四衢大道,把它的肉割截成一片一片。

  同樣的,比丘觀此依四威儀的任何行相而住爲“如其所處”,或因如其所處即爲

  “如其所置”的身,依界而如是觀察:“于此身中有地界乃至風界”。這畢竟作

  如何說?譬如屠牛者的飼牛,牽牛至屠場,捆好它放于屠場上,殺其牛,見牛的

  被殺而死,直至未曾割截它的肉成爲一片一片之時,他的“牛”的想還沒有消

  失;但到了割截了它的肉(成爲碎片)而坐下來的時候,便消失了“牛”的想,

  産生了“肉”的想,他決不會這樣想:“我賣牛,此人來買牛”,可是他想:

  “我賣肉,此人來買肉”。同樣的,比丘以前爲愚癡凡夫時,在家時及初出家

  時,直至未作分析這具體之身如其所處如其所置及未曾依界而觀察之時,他的

  “有情”“人”“補特伽羅”的想未曾消失。但他從界而觀察之時,則消失了有

  情之想,並依于界而建立其心。所以世尊說:“諸比丘!譬如精練的屠牛者或…

  …乃至坐;同樣的,比丘……乃至風界”。

  (2)(大象迹喻經說)次于大象迹喻經中說:“諸賢!什麼是“內地

  界”?那內自身的…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