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67

  ..續本文上一頁即如一個曾在黑暗中坐的

  人,去到光明之處,他不會即刻明了所緣的,到了明了所緣的中間,當知是一或

  二相續的時間。一個在光明的地方出行的人,初入內室,也不會迅速明了于色

  的,到了明了于色的中間,當知是一或二相續的時間。如站在遠處的人,看見浣

  衣者的手(以棍打衣)的一上一下及見敲鍾擊鼓的動作,也不會即刻聞其聲,等

  到聽到那聲音的中間,當知亦爲一或二相續的時間。這是《中部》誦者的說法。

  然而《增支部》誦者則說色相續及非色相續爲二相續,如涉水而去者,那水上所

  起的波紋趨向岸邊不即靜止;從旅行回來的人,他的身上的熱不即消退;從日光

  底下而來入室的人,不即離去黑暗;在室內憶念業處(定境)的人,于日間開窗

  而望,不即停止他的目眩;這便是色相續。二或叁速行的時間爲非色相續。他們

  說這兩種爲相續現在。(叁)限于一生的期間爲“一期現在”。關于此意,曾在

  《賢善一夜經》中說:“諸君!意與法二種爲現在。于此現在,而識爲欲貪結

  縛,因爲欲貪結縛之故,而識喜于現在。因歡喜于彼,故被吸引于現在諸法”。

  這叁現在中,相續現在,于義疏中說;一期現在,于經中說。

  也有人(指無畏山的住者)說,這裏面的刹那現在心是他心智的所緣。什麼

  道理呢?因爲神變者與其他的人是在同一刹那中生起那心的。這是他們的譬喻:

  譬如一手握的花擲上虛空,則花與花梗與梗必然相碰,當他憶念許多群衆的心說

  “我要知他人的心”的時候,則必定會在生的刹那或住的刹那或滅的刹那由(他

  自己的)一心而知另一人的心。然而這種主張是義疏所破斥的:“縱使有人憶念

  百年千年,而那念的心和知的心兩者也不會同時的,因爲轉向(念的心)和速行

  (知的心)的處所及所緣的狀態都是不同的,有了這些過失,所以他們的主張不

  妥”。

  當知應以相續現在及一期現在爲他心智的所緣。此中自那現存的速行的經過

  (路)或前或後的二叁速行的經過(路)的時間是他人的心,那一切名相續現

  在,《增支部》的義疏說:“一期現在只依速行時說”這是善說。那裏的說明如

  下:“神變者欲知他人的心而憶念,以那轉向的刹那現在心爲所緣之後,並且同

  滅了。自此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這最後的速行是神變心,其他的叁或四的速行

  是欲界心。那一切(的速行心),都是以那滅了的(轉向)心爲所緣,沒有各別

  的所緣,是依一期爲現在所緣之故。雖然于同一所緣,但只有神變心而知他人的

  心,不是別的心(轉向心及欲界的速行心等),正如于眼門,只有眼識而見色,

  並非其他”。

  如是這他心智是以相續現在及一期現在的現在爲所緣。或者因爲相續現在亦

  攝入于一期現在中,所以只依一期現在的現在爲那他心智的所緣。(8)以他人

  的心爲所緣,所以是它的“外所緣”。如是當知他心智的進行是依于八所緣的。

  (四)宿住隨念智的所緣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過去、內、外、不可說所緣的八所緣而進

  行的。怎樣(進行)呢?(1)這宿住智隨念于欲界的五蘊之時,是它的“小所

  緣”。(2)隨念于色界無色界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大所緣”。(3)隨念于

  過去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修道及證果之時,是它的“無量所緣”。(4)僅隨念于

  修道之時,是它的“道所緣”。(5)依此宿命智決定的是它的“過去所緣”。

  這裏雖然他心智及隨業趣智也有過去所緣,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內的過

  去心爲所緣,而且這他心智亦不知其他諸蘊(色受想行)及與(五)蘊相關的

  (名姓等);又(前面所說的他心智的道所緣)因爲是與道相應的心爲所緣,故

  以绮麗的文詞而說道所緣。其次隨業趣智亦只以過去的思(即業)爲它的緣。然

  而宿住智則沒有任何過去的諸蘊及與諸蘊相關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緣的;而

  它對于過去的蘊及與蘊有關的諸法,正如一切智一樣。當知這是它們(他心智,

  隨業趣智,宿住智)的差別。上面是義疏的說法。

  可是《發趣論》則說:“善蘊是神變智、他心智、宿命隨念智、隨業趣智及

  未來分智的所緣”,所以其他的四蘊也是他心智及隨業趣智的所緣。不過這裏的

  隨業趣智是以善及不善的諸蘊爲所緣。

  (6)(宿命智)隨念于自己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內所緣”。(7)隨念

  于他人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外所緣”。(8)例如憶念“過去有毗婆屍世尊,

  他的母親是盤頭摩帝,父親是盤頭摩”等,他以這樣的方法隨念于名、姓、地與

  相等之時,是它的“不可說所緣”。當然這裏的名與姓是和蘊連結及世俗而成的

  文義,不是文字的本身。因爲文包攝于聲處,所以是有限的(小所緣)。即所

  謂:“詞無礙解有小所緣”。這是我們所同意的見解。如是當知宿住智的進行是

  依于八所緣的。

  (五)天眼智的所緣

  天眼智是依于小、現在、內及外所緣的四所緣而進行的。怎樣(進行呢)?

  (1)那天眼智以色爲所緣,因爲色是有限的,所以是它的“小所緣”。(2)

  于現存的色而進行,所以是它的“現在所緣”。(3)見自己的腹內的色時,是

  它的“內所緣”。(4)見他人的色時,是它的“外所緣”。如是當知天眼智的

  進行是依于四所緣的。

  (六)未來分智的所緣

  未來分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未來、內、外及不可說所緣的八所緣而

  進行的。怎樣呢?(1)那未來分智知道“此人未來將生于欲界”時,是它的

  “小所緣”。(2)知道“此人將生于色界或無色界”時,是它的“大所緣”。

  (3)知道“他將修道和證果”時,是它的“無量所緣”。(4)只知道“他將

  修道”時,是它的“道所緣”。(5)依它的常規是決定有它的“未來所緣

  的”。

  這裏雖然他心智也有未來所緣,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內的未來心爲所

  緣,並且它亦不知其他的諸蘊(色受想行)或與諸蘊相關的(名姓等)。而這未

  來分智和前面所說的宿住智一樣,則沒有任何在未來的不是它的所緣的。(6)

  知道“我將生于某處”時,是它的“內所緣”。(7)知道“某人將生于某處”

  時,是它的“外所緣”。(8)知道“有彌勒世尊將出現于未來,須梵摩婆羅門

  將是他的父親,梵摩婆帝婆羅門女將是他的母親等”,象這樣的知道名姓等的時

  候,依宿住智所說的方法,是它的“不可說所緣”。如是當知未來分智的進行是

  依于八所緣的。

  (七)隨業趣智的所緣

  隨業趣智是依于小、大、過去、內及外所緣的五所緣而進行的。怎樣呢?

  (1)那隨業趣智知道欲界的業時,是它的“小所緣”。(2)知道色界及無色

  界的業時,是它的“大所緣”。 (3)知道過去時,是它的“過去所緣”。

  (4)知道自己的業時,是它的“內所緣”。(5)知道他人的業時是它的“外

  所緣”。如是當知隨業趣智的進行是依于五所緣的。在這裏,關于說內所緣及外

  所緣,當有時知內有時知外之時,亦說是“內外所緣”。

  爲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了第十叁品,定名

  爲神通的解釋。

  第十四 說蘊品

  慧的總說

  現在,這比丘,進一層的完滿了修定,並由神通而證得了(定的)功德,既

  已修習完成在解釋

  有慧人住戒

  修習心與慧

  的偈頌中于“心”的名目之下的定的一切行相,此後即應修慧。然而那“慧”

  (在偈中)卻說得這樣簡單,認識尚且不易,何況修習?是故爲了詳示修法,先

  提出這些問題:

  一、什麼是慧?

  二、什麼是慧的語義?

  叁、什麼是慧的相、味、現起、足處?

  四、慧有幾種?

  五、當如何修習?

  六、什麼是修慧的功德?

  解答如下。

  一、什麼是慧

  慧有多種多樣。如果一開頭便去說明一切來作詳細的解答,不但不能達到其

  說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亂。爲了這種關系,所以我在這裏只說“與善心相應

  的觀智”爲慧。

  二、什麼是慧的語義

  以了知之義爲慧。這了知是什麼?是和想知及識知的行相有別的各種知。即

  想、識、慧雖然都是以知爲性,可是,想--只能想知所緣“是青是黃”,不可

  能通達“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特相;識--既知所緣“是青是黃”,亦得通達

  特相,但不可能努力獲得道的現前;慧--則既知前述的(青黃等)所緣,亦得

  通達特相,並能努力獲得道的現前。

  例如一位天真的小孩,一位鄉村的人,一位銀行家。當叁人看見一堆放在櫃

  臺上的貨幣,那天真的小孩,只知道貨幣的色彩長短方圓,卻不知它是人們認爲

  可以利用受用的價值:那鄉村的人,既知色彩等狀,亦知它是人們認爲可以利用

  受用的價值,但不知是真是假及半真半假的差別;那銀行家,則知一切行相,因

  爲他知道,所以無論看貨幣的色,聞其敲打之聲,嗅其氣,嘗其味,及以手拿其

  輕重,都能知道;並且曉得那是在某村某市某城或在某山某河岸及由某某造幣師

  所鑄造。

  由這個例子當知(想識慧的區別)如是,因爲想,只知于所緣所表現的青等

  的行相,所以如天真的小孩所看見的貨幣。因爲識,既知青等的所緣的行相,亦

  得通達特相,所以如鄉村的人所看見的貨幣。因爲慧,既知青等的所緣的行相及

  通達特相之後,更能獲得道的現前,所以如銀行家所看見的貨幣。是故當知和想

  知及識知的行相有別的各種知,是這裏的了知。有關于此,所以說:“以了知之

  義爲慧”。

  有想與識之處,不一定會有此慧的存在。可是有慧存在時,則不和想及識分

  別,因爲它們那樣微細難見,實在不得作這樣的分別:“這是想,這是識,這…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