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四種歡喜,那時則爲生起其余四種舍俱的心。如是由于喜、舍、
智、行的差別之故,當知有八種欲界善心。
(二)(色界善心)其次色界善心,因爲與禅支相應的各別而有五種;即所
謂:(9)與尋、伺、喜、樂、定相應的爲第一,(10)以超尋爲第二,(1
1)更超伺爲第叁,(12)更離喜爲第四,(13)以滅去樂而與舍、定相應
的爲第五。
(叁)(無色界善心)無色界善心,因爲與四無色相應而有四種;即如(前
面四無色業處中)所說,(14)與空無邊處禅相應的爲第一,(15~17)
與識無邊處等相應的爲第二、第叁、第四。
(四)(出世間善心)出世間善心,因爲與(18.須陀洹,19.斯陀
含、20.阿那含、21.阿羅漢)四道相應而爲四種。如是先說善的識只有二
十一種。
二(不善心),其次不善心,依地只有欲界一種。依根則有貪根、嗔根、癡
根叁種。此中:
(一)(貪根)貪根因依喜、舍、邪見、行的差別而有八種:即所謂:(2
2)喜俱邪見相應無行,(23)(喜俱邪見相應)有行,(24)(喜俱)邪
見不相應(無行),(25)(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26)舍俱邪見相應
無行,(27)(舍俱邪見相應)有行,(28)(舍俱)邪見不相應(無
行),(29)(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即(22)先起這樣的邪見說:“于
諸欲中無有過失”等(邪見相應),起大歡喜之心(喜俱),以自性的銳利及不
由他人所慫恿的心(無行),享受諸欲,或于見(聞、覺)的吉祥等視爲真實,
這時則爲第一不善心生起。(23)若以遲鈍及由于他人所慫恿的心(有行)而
作時,則爲第二(不善心)。(24)如果先無邪見(邪見不相應),只起歡喜
心(喜俱),以自性的銳利及不由他人所慫恿的心(無行),行淫,貪圖他人的
利益,或盜取他人的財物,這時爲第叁(不善心)。(25)若以遲鈍及由他人
所慫恿的心(有行)而作時,爲第四(不善心)。(26~29)如果由于不得
欲境或者缺乏其他的歡喜之因,而無前面所說的四種歡喜之時,則爲其他四種舍
俱的(不善心)生起。如是由于喜、舍、邪見、行的差別之故,當知有八種貪
根。
(二)(嗔根)其次嗔根(的不善心)有二種:(30)憂俱嗔恚相應無
行,及(31)(憂俱嗔恚相應)有行。當知它們是在于行殺生等的時候而轉起
的銳利和遲鈍的心。
(叁)(癡根)與癡相應的(不善心)有二種:(32)舍俱疑相應,及
(33)(舍俱)掉舉相應。當知它們是由于不決定及散亂之時而轉起的。如是
不善的識有十二種。
叁(無記心),無記心,依其類別,故有異熟及唯作二種。
(甲)(異熟無記心)此中異熟,依地而有四種,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出世界。
(一)(欲界異熟)此中欲界有善異熟及不善異熟二種。善異熟又分無因及
有因二種。
(無因善異熟)此中,沒有無貪等(相應)的因的異熟爲無因,有八種,即
(34)眼識,(35)耳識,(36)鼻識,(37)舌識,(38)身識,
(39)有領受作用的意界,及(40~41)有推度等作用的二意識界。
此中:(34)“眼識”,有識知依止于眼(現于眼前)的色的特相。有單
以色爲所緣的功用(味)。以色的現前狀態爲現狀(現起)。離去以色爲所緣的
唯作意界爲直接因(足處)。(35~38)“耳、鼻、舌、身識”,有識知依
止于耳等(與耳等相接)的聲等的特相。有只以聲等爲所緣的功用。以聲等的現
前狀態爲現狀。離去以聲爲所緣等的唯作意界爲直接因。(39)(有領受作用
的)“意界”,有于眼識等之後而識知色等的特相。有領受色等的作用。以彼相
同的(領受)狀態爲現狀。離去眼識等爲直接因。(40~41)“有推度等作
用的二種意識界”,有識知于無因異熟的六所緣的特相。有推度等的作用。以彼
相同的(推度等)狀態爲現狀。以心所依處爲直接因。因爲與喜、舍相應,及有
二處、五處(作用)的差別之故,所以它有二種各別;即于此等(二者)之中,
一(40),是因爲專于好的所緣而轉起爲自性之故,所以成爲喜相應的,並且
因爲是由于推度及彼所緣(的二作用)于(眼等的)五門的速行的末後而轉起之
故,所以有二處(作用)。一(41),是因爲于好的中所緣(舍)而轉起爲自
性之故,所以成爲舍相應的,並且因爲是由于推度、彼所緣、結生、有分及死而
轉起之故,所以有五處(的作用)。
這八種無因異熟識,因爲有定與不定的所緣,故有二種;又依舍、樂、喜的
差別,故爲叁種。即此中前五識,因爲次第的對于色等而轉起,故爲定所緣;余
者(叁種)爲不定所緣。然而此中意界是對色等的五種而轉起,二意識界則對六
種(所緣)而轉起。其次在此八種中的身識是與樂相應;有二處作用的意識界
(40)是與喜相應;余者則與舍相應。如是先說善異熟無因的八種。
(有因善異熟)其次有因(異熟心),是與無貪等因相應的異熟。這和欲界
的善心同名,依喜等的差別,故有八種(即42.喜俱智相應無行,43.喜俱
智相應有行,44.喜俱智不相應無行,45.喜俱智不相應有行,46.舍俱
智相應無行,47.舍俱智相應有行,48.舍俱智不相應無行,49.舍俱智
不相應有行),但此(有因異熟心)不是象善心那樣以布施等方法對于六所緣而
轉起的,因爲這是以結生、有分、死及彼所緣(的四作用)對于小法(欲界)所
攝的六所緣而轉起的。于此(八心)中的有行、無行的狀態,當知是由于原因而
來。對于相應的諸法,雖然(在八善心與八異熟心之間)沒有什麼差別,而異熟
心卻如映在鏡中的面相,沒有潛在的力用,善心則如(自己的)面而有潛在的力
用。
(不善異熟)不善異熟都是無因的。這有七種,即(50)眼識,(51)
耳識,(52)鼻識,(53)舌識,(54)身識,(55)有領受作用的意
界,(56)有推度等五處作用的意識界。它們的相等,當知與善無因異熟中所
說的同樣。可是善異熟心是只取好的及好的中所緣,而此等(不善異熟心)則只
取不好的及不好的中所緣(舍)。那些善異熟,由于舍、樂、喜的差別故爲叁
種,而此等不善異熟則由于苦及舍爲二種。即這裏的身識是與苦俱的,余者是舍
俱的。而此等(不善異熟心)中,那舍俱心是劣鈍的,是不很銳利如苦俱心;在
其他的(善無因異熟心)中,那舍俱心是劣如樂俱心不很銳利的。如是此等七種
不善異熟及前面的十六種善異熟,是二十叁種欲界的異熟識。
(二)(色界異熟)其次色界的異熟心,和色界的善心同名,有(57~6
1)(初禅乃至第五禅的)五種。然而善心是由于等至(定)在速行的過程中而
轉起的;而此異熟心是在生于色界由結生、有分、死(的叁作用而轉起的)。
(叁)(無色界異熟)如色界的異熟心相似,而這無色界的異熟心,亦與無
色界的善心同名,有(62~65)(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它們
(善與異熟)的轉起的差別,亦如色界中所說。
(四)(出世間異熟)出世間異熟心,因爲是四道相應心的果,所以有(6
6~69)(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四種。它們是由(聖)道的過程及由果定
二種而轉起的。
如是于四地中,共有叁十六種異熟識。
(乙)(唯作無記心)其次唯作,依地的差別,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叁
種。
(一)(欲界唯作)此中,欲界有二種:無因與有因。
(無因唯作)此中,沒有無貪等之因的唯作爲無因。依意界及意識界的差別
故有二種。此中,(70)“意界”是有識知于眼識等的前行的色等的特相。有
轉向的作用。以色等現前的狀態爲現狀。以斷去有分爲直接因。它只是與舍相應
的。其次“意識界”有共(凡聖共通)不共(唯在阿羅漢)二種。此中,(7
1)“共”的與舍俱的無因唯作,有識知(色聲等)六所緣的特相。依其作用,
則于五(根)門及意門中有確定、轉向的作用。以同樣的(確定及轉向的)狀態
爲現狀。以離去無因異熟意識界及有分(心)的任何一種爲直接因。(72)
“不共”的與喜俱的無因唯作,有識知六所緣的特相。依作用,則有諸阿羅漢對
諸醜惡的事物(如骨鎖、餓鬼的恣態等)生笑的作用。以同樣的(生笑)狀態爲
現狀。一定以心所依處爲直接因。如是欲界唯作無因心有叁種。
(有因唯作)其次有因,依喜等的差別,如欲界的善心,有八種(即73.
喜俱智相應無行,74.喜俱智相應有行,75.喜俱智不相應無行,76·喜
俱智不相應有行,77.舍俱智相應無行,78.舍俱智相應有行,79·舍俱
智不相應無行,80.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但善心只是在有學及凡夫生起,而
此(唯作心)則只在阿羅漢生起,這是它們的差別處。如是先說欲界的唯作心有
十一種。
(色界及無色界唯作)色界(唯作心)及無色界(唯作心),如善心(同名
的)有五種(81~85)及四種(86~89)。但這(唯作心)只是在阿羅
漢生起的,這是和善心不同之處。如是于一切叁界有二十種的唯作識。
上面有二十一種善心,十二不善心,叁十六異熟心,二十唯作心,一共有八
十九種識。
(2)(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此等(八十九心)依十四種行相而轉起,即
(一)結生,(二)有分,(叁)轉向,(四)見,(五)聞,(六)嗅,
(七)嘗,(八)觸,(九)領受,(十…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