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快性、20.身柔軟性、21.心柔軟性、22.身適業性、
23.心適業性、24.身練達性、25.心練達性、26.身正直
性、27.心正直性,
此等是決定依自身生起的二十七種。
28.欲、29.勝解、30.作意、31.中舍性,
此等是不論何法的四種。
32.悲、33.喜、34.離身惡行、35.離語惡行、36.離邪
命,
此等是不決定的五種。因爲他們(不定心所)是有時偶然生起的,而且生起
之時亦不一起生起的。此中,
(1)因爲觸故爲“觸”。它有觸的特相;有觸擊的作用;以集合爲現狀;
以現于諸識之門的境爲近因。它雖然不是色法,但由觸于所緣而起;如眼之于
色,如耳之于聲,雖非直接(如肉體的)沖擊到一邊,然促使心與所緣的觸擊而
聯合。依它自己所顯示的原因是(根境識)叁法的集合而稱爲觸之故,所以說以
集合爲現狀。因爲它是由于適當注意的識,依于根及于現前的境而生起的,所以
說以現于諸識之門的境爲近因。因爲它是受的依處,所以當知觸如脫皮之牛。
(2)意志活動故爲“思”,統領(與自己相應之法)的意思。它是意志的
特相;有發動組合的作用;以指導爲現狀,猶如大木匠及其上首弟子能令自他的
工作完成。顯然的,此思是在于思維緊急的業務等,令相應的(心、心所)共同
努力而起的。
(3~5)“尋、伺、喜”——應該說的,都已在地遍的解釋中說明初禅的
地方說過。
(6)勇猛爲“精進”。它有努力的特相;有支持俱生(的心、心所)的作
用;以不沈落的狀態爲現狀;由于此等說法:“怖畏(無常等)的人,作如理的
精進”,故以怖畏爲近因,或以會起精勤的故事爲近因。當知正勤爲一切成功的
根本。
(7)依此而(相應諸法得)活故,或他自己活故,或僅爲生命故爲
“命”。關于相等已于前面色法的命根中說過。不過那裏是色法的命,這裏則爲
非色法的命的一點差別而已。
(8)對于所緣持心平等,或正持,或心的等持故爲“定”。它有不散或不
亂的特相;有統一俱生(心、心所)的作用,如水之于洗澡粉相似;以寂止爲現
狀:以殊勝的樂爲近因。當知于定中的心的靜止,正如在無風之處的燈焰的靜止
一樣。
(9)依此而(人)信故,或他自己信故或只是信故爲“信”。它有信或信
任的特相。有淨信的作用,如能淨水的摩尼寶珠;或有跳躍(從不信至信)的作
用,如渡瀑流相似。以不玷汙爲現狀,或以信解爲現狀。以起信之事爲近因,或
以聽聞正法等的須陀洹支爲近因。當知信如手、財産,及種子。
(10)依此而(相應諸法)憶念故,或他自己憶念故,或只是憶念故爲
“念”。它有不使流去或不忘失的作用。以守護或向境的狀態爲現狀。以堅固之
想或身等念處爲近因。當知念能堅住于所緣故爲門柱,因爲看護眼門等故如門
衛。
(11~12)慚厭身的惡行等故爲“慚”,與“恥”是一同義語。愧懼身
的惡行等故爲“愧”,與“怖惡”是一同義語。此中,慚有厭惡于惡的特相,愧
有怖駭的特相。慚有恥作諸惡的作用,愧有怖駭諸惡的作用。此等(慚愧)以上
述的退避諸惡爲現狀,以尊重自己(爲慚的近因),尊重他人爲(愧的)近因。
尊重自己以慚舍惡,如良家的婦女;尊重他人以愧舍惡,如諸淫女。當知這二法
是維護世間的。
(13~15)依此而人不貪,或自己不貪,或只是不貪故“無貪”。“無
嗔、無癡”,依此類推。它們之中:“無貪”能于所緣有不貪求或不執著的特
相,如水滴之于荷葉相似;有不遍取的作用,如解脫了的比丘相似;以不滯著的
狀態爲現狀,如墮于不淨之中的人(不滯著于不淨)相似。“無嗔”有不激怒或
不反對的特相,如隨順的親友;有調伏嗔害或調伏熱惱的作用,猶如栴檀;以溫
和的狀態爲近因,猶如滿月。“無癡”有通達如實性或通達無過的特相,如善巧
的弓手射箭相似;有照境的作用,如燈相似;以不癡迷爲現狀,如行于森林之中
的善導者。當知這叁法是一切善的根本。
(16~17)身的安息爲“身輕安”。心的安息爲“心輕安”。這裏的
“身”是指受(想行)等的叁蘊。把這兩種合起來說爲身心的輕安。有寂滅身心
的不安的特相;有破除身心不安的作用;以身心的不顫動與清涼的狀態爲現狀;
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使身心不寂靜的掉舉等煩惱的。
(18~,19)身(受想行)的輕快狀態爲“身輕快性”。心的輕快狀態
爲“心輕快性”。它們有寂滅身心的沈重的狀態的特相:有破除身心的沈重狀態
的作用;以身心的不粗重爲現狀;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使身心成沈重
狀態的惛沈及睡眠等的煩惱的。
(20~21)身(受想行)的柔軟狀態爲“身柔軟性”。心的柔軟狀態爲
“心柔軟性”。它們有寂滅身心的強情的特相;有破除身心的強情狀態的作用;
以不抵抗爲現狀;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使身心成強情狀態的見與慢等
的煩惱的。
(22~23)身(受想行)的適業狀態爲“身適業性”。心的適業狀態爲
“心適業性”。它們有寂滅身心的不適業狀態的特相;有破除身心的不適業狀態
的作用;以身的把握所緣的成功爲現狀;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除了
(掉舉、惛沈、睡眠、見、慢等)以外而使身心的不適業狀態的諸蓋的,能于信
樂事中取來信樂,能于利益的行爲中而取堪任適當的狀態,正如純金相似。
(24~25)身(受想行)的熟練狀態爲“身練達性”。心的熟練狀態爲
“心練達性”。它們有身心健全的特相;有破除身心不健全的作用;以無過失爲
現狀;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使身心有過失的不信等的。
(26~27)身(受想行)的正直狀態爲“身正直性”。心的正直狀態爲
“心正直性”。它們有身心正直的特相;有破除身心歪曲的作用;以身心的正直
爲現狀;以身心爲近因,當知它們是對治使身心成歪曲狀態的谄與诳等的。
(28)“欲”與希望去做是一同義語。所以此欲有欲作的特相;有遍求所
緣的作用;希求于所緣爲現狀;並以希求于所緣爲近因。當知此欲之取于所緣,
如伸心手相似。
(29)“勝解”等于信解。有確信的特相;有不猶豫的作用;以決定爲現
狀;以確信之法爲近因。當知它于所緣有不動的狀態,如因陀羅的柱石(ind
akhila——界標)。
(30)“作意”是作法——于意中工作(置所緣于意中)。因爲和前面的
意(有分)不同的作意故爲作意。這有叁種:(一)支持所緣(作意),(二)
支持路線(心)(作意),(叁)支持速行(作意)。此中:“支持所緣作意”
——是作所緣于意中。它有導向所緣的特相;有使相應的(心、心所)與所緣結
合的作用;以面向于所緣的狀態爲現狀;以所緣爲近因。它是行蘊所攝,因爲能
使相應的(心、心所)支持所緣,所以如禦車者。“支持路線作意”——與“五
門轉向”是一同義語。“支持速行作意”——與“意門轉向”是一同義語。這裏
是指前一種,不是後二種的意思。
(31)“中舍性”——是對于諸(心、心所)法抱中立的態度。它有心與
心所平衡的特相;有遮止太過與不足的作用,或有斷絕偏向的作用;以中庸的狀
態爲現狀。關于它的舍置心與心所的狀態,正如禦者的舍置平等牽駕的良馬相
似。
(32~33)“悲”與“喜”,與梵住的解釋中所說的方法一樣。只有一
點不同的是:那裏的(悲喜)是屬于色界而證達安止(根本定)的,這裏是屬于
欲界的。有人主張慈與舍亦屬于不定心所。然而這是不能接受的;因爲依于義
理,無嗔即是慈,中舍即是舍。
(34~36)離去身的惡行爲“離身惡行”。其他的(離語惡行,離意惡
行)亦是這樣。其次從相等來說,此等叁者都有對身惡行等的對象不犯的特相——即是說不蹂躏的特相;有擺脫身惡行等的對象的作用:以不作(惡行)爲現
狀,以信、慚、愧、少欲等的德爲近因。即是心的不向惡行的狀態。
當知上面的叁十六行是和第一欲界善識相應的。與第一善心一樣,第二善心
(亦和叁十六行相應),只是由有行而起的一點差別。第叁善心,除了無癡之外
和余者(叁十五行相應)。第四善心同樣(有叁十五行相應),只是由有行而起
的一點差別。如第一善心所說的(諸行)中,除了喜之外,余者(叁十五行)是
第五善心相應的。第六善心與第五相同(有叁十五行相應),只是由有行而起的
一點差別。其次第七善心,再除無癡外,和其余的(叁十四行相應)。第八善心
亦然(與叁十四行相應),只是由有行而起的一點差別。
如第一(欲界善心)所說的(諸行)中,除了叁種離(惡行)其余的(叁十
叁行)是與色界第一善心相應的。第二(色界善心),除去尋(與叁十二行相
應),第叁(色界善心)更除去伺(與叁十一行相應),第四(色界善心)更除
去喜(與叁十行相應),第五(色界善心)更除去不定中的悲和喜(與二十八行
相應)。在四無色善心中也是同樣(與二十八行相應),這裏只是在無色界的一
點不同而已。
出世間的善心中,先說在初禅的(四)道識的(相應行),與第一色界善識
中所說的相同,在第二禅等的(四道識的)種類,與第二色界識等中所說的相
同。但這裏沒有悲、喜,卻決定有離(叁惡行),並且是出世間,只此一點差別
而已。上面是先說善的諸行。
(2)(與諸不善心相應的行)在不善的諸行之中,先說與貪根中第…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