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74

  ..續本文上一頁一不善

  心相應的十七行,即決定依自身生起的十叁,不論何法的四種。此中:

  1.觸、2.思、3.尋、4.伺、5.喜、6.精進、7.命、8.

  定、9.無慚、10.無愧、11.貪、12.癡、13.邪見,

  此等是決定依自身生起的十叁種。

  14.欲、15.勝解、16.掉舉、17.作意,

  此等是不論何法的四種。此中:

  (9~10)無慚厭之故爲“無慚者”;無慚者的狀態爲“無慚”。無愧懼

  之故爲“無愧”。此中:無慚有不厭惡身的惡行等的特相,或有無恥的特相。無

  愧有不畏縮身惡行等的特相,或以無怖駭爲特相。這是略說,若欲詳說,當知即

  如慚、愧所說的反面。

  (11~12)依此而(相應法)貪故,或自己貪故,或只是貪故爲

  “貪”。依此而(相應法)愚癡故,或自己愚癡故,或只是愚癡故爲“癡”。此

  中:“貪”——有把持所緣的特相,如捕猿的粘黐;有粘著的作用,如投于熱鍋

  的肉片;以不施舍爲現狀,如燈上的油垢;于諸結縛之法認爲有樂味爲近因。當

  知貪能增長愛河而趨向惡趣,猶如急流的河而向大海一樣。“癡”——有心的暗

  冥的特相,或以無智爲特相;有不通曉或覆蔽所緣的自性的作用;以不正的行爲

  或暗冥爲現狀;以不如理作意爲近因。當知癡爲一切不善的根本。

  (13)依此而(相應法)邪見故,或自己邪見故,或只是邪見故爲“邪

  見”。它有不如理的見解的特相;有執著的作用;以邪的見解爲現狀;以不欲見

  諸聖者等爲近因。當知邪見是最上的罪惡。

  (16)“掉舉”, ——是心的浮動狀態。有不寂靜的特相,猶如給風吹動的

  水波;有不穩定的作用,如風揚旗幟;以散動的狀態爲現狀,如投以石而散布的

  灰塵;由于心不寂靜而起不如理的作意爲近因。當知掉舉即是心的散亂。其余諸

  不善行,當知如前面的善行中所說。只有不善的狀態,是因爲不善之故爲卑劣,

  這些是和彼等諸善行的一點差別。當知上面的十七行是與第一不善識相應的。第

  二不善心也和第一不善心相似,但這裏是有行而起,並有惛沈、睡眠二種不定的

  心所(有十九行相應),只有這一點差別而已。

  此中:心的沈重爲“惛沈”。心的倦睡爲“睡眠”。即說此等是精神萎靡缺

  乏勇氣不堪努力之意。惛沈與睡眠合爲“惛沈睡眠”。此中:惛沈以不堪努力爲

  特相;有除去精進的作用;以心的消沈爲現狀。睡眠以不適業爲特相;有閉塞

  (其心)的作用;以心的沈滯或眼的昏昏欲睡爲現狀。這兩種都是由不樂及欠伸

  等而起不如理的作意爲近因。

  第叁不善心,如第一不善心所說的諸行中,除一邪見,而有不定的慢,唯此

  差別,余者相同(亦有十七行相應)。“慢”以令心高舉爲特相;有傲慢的作

  用;以欲自標榜爲現狀;以與見不相應的貪爲近因。當知慢如狂人相似。

  第四不善心,如第二所說的諸行中,除一邪見而有不定的慢,唯此差別,余

  者相同(有十九行相應)。第五不善心,如第一所說的諸行中,除去一喜,與其

  余的(十六行)相應。第六不善心,亦如第五所說,唯一不同的,這裏是從有行

  而起,並有惛沈、睡眠二不定(有十八行相應)。第七不善心,如第五所說,除

  見而存一不定的慢(有十六行相應)。第八不善心,如第六所說的諸行中,除見

  而存一不定的慢,余者相同(有十八行相應)。

  其次于嗔根的二不善心中,先說與第一心相應的十八行:即決定依自身生起

  的十一,不論何法的四種,及不決定生起的叁種。此中:

  1.觸、2.思、3.尋、4.伺、5.精進、6.命、7.定、8.

  無慚、9.無愧、10.嗔、11.癡,

  此等是決定依自身生起的十一種。

  12.欲、13.勝解、14.掉舉、15.作意,

  此等是不論何法的四種。

  16.嫉、17.悭、18.惡作,

  此等是不決定生起的叁種。

  此中:(10)由此而起嗔故,或自嗔故,或即以嗔故爲“嗔”。它有激怒

  的特相,如被擊的毒蛇;有(怒)漲(全身)的作用,如毒遍(全身的作用)相

  似,或有燃燒自己的所依(身體)的作用,如野火相似;以嗔怒爲現狀,如敵人

  獲得機會相似;以起嗔害的事物爲近因。當知嗔如混了毒的腐尿一樣。

  (16)嫉妒作爲“嫉”。它有嫉羨他人的繁榮的特相;有不喜(他人的繁

  榮)的作用;以面背(他人的繁榮)爲現狀;以他人所得的繁榮爲近因。當知嫉

  是結縛。

  (17)悭吝故爲“悭”。它有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的特相;有不能

  與他人共有他的所得的作用;以收縮或吝啬爲現狀;以自己的所得爲近因。當知

  悭是心的醜惡。

  (18)輕蔑其所作爲惡所作,此種狀態爲“惡作”(悔)。它有後悔的特

  相;事後悲悔有已作與未作的作用;以後悔爲現狀;以作與未作爲近因。當知惡

  作如奴隸的狀態。

  其他諸行,已如前說。上面所說的十八行,是和第一嗔根的心相應的。第二

  嗔心亦與第一相同,唯一差別的,這裏是從有行而起,並于不定之中存有惛沈及

  睡眠(有二十行相應)。

  于癡根的二心中:先說疑相應心(所相應的諸行):

  1.觸、2.思、3.尋、4.伺、5.精進、6.命、7.心止、

  8.無慚、9.無愧、10.癡、11.疑--此等十一種是決依自身

  生起的;12.掉舉、13.作意--這兩種是不論何法,合有十叁行

  相應。

  此中:(7)“心止”只是維持心的靜止的弱定。(11)不能治愈其心故爲

  “疑”。它有懷疑的特相;有動搖的作用;以不決定或無決定見爲現狀;由疑而

  起不如理的作意爲近因。當知疑是行道的障礙。

  其次掉舉相應心(所相應的諸行),如疑相應心中所說的,除去疑,而存其

  余的十二行。但這裏由于無疑而起勝解。合勝解而成十叁行。因有勝解,故可能

  成爲強定。並且這裏的掉舉是決依自身生起的,勝解則屬于不論何法。當知上面

  所說的是不善行。

  (3)(與異熟無記心相應的行)無記的諸行中:先依異熟無記的無因與有

  因,別爲二種。此中,與無因異熟識相應的行爲無因,于無因中,先說與善及不

  善異熟的眼識相應的行有五種,即決依自身生起的觸、思、命、心止,及不論何

  法的作意。與耳、鼻、舌、身識相應的行亦同樣。二異熟意界(39、55)

  (相應的行),同前面的五種,再加尋、伺、勝解爲八種。但于此中的喜俱心

  (40),更加一喜(有九行相應)。

  其次與有因異熟識相應的行爲有因。此中先說與八欲界異熟(42~49)

  相應的行,與八欲界善心(1~8)相應的行相似;但這裏沒有(八欲界善心中

  所說的)悲與喜二不定(心所)——因爲悲喜是以有情爲所緣,故異熟心中是沒

  有的;並因爲欲界異熟心,一向是小所緣的,所以不但沒有悲喜,也沒有叁種離

  在異熟心中。如說:“五學處只是善的”。

  其次與色界、無色界、出世間諸異熟識(57~69)相應的行,等于那些

  善識(9~21)相應的行。

  (4)(與唯作無記心相應的行)唯作無記亦依無因、有因,別爲二種。此

  中,與無因唯作識相應的行爲無因。他們與善異熟意界、(39)及二無因意識

  界(41、40)相等。但這裏的二意識界(71、72)增加精進,由于有精

  進,故亦可能成爲強定。這便是這裏的唯一不同之處。次與有因唯作識相應的行

  爲有因。此中:先說與八欲界唯作識相應的行,除去叁離,余者等于八欲界善心

  相應的行。關于色界、無色界的唯作心相應的行,完全等于彼等善識相應的行。

  當知上面的是無記行。

  這是詳論行蘊門。

  (六)關于五蘊的雜論

  (1)(五蘊的經文解釋)上面是先依阿毗達摩中的句的分別法而詳論五蘊

  門。其次,世尊曾這樣的詳說諸蘊:“任何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

  或內、或外、或粗、細、劣、勝、遠、近的,集結在一起,總名爲色蘊。任何受

  ……任何想……任何行……任何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乃至總

  名爲識蘊”。

  上面所引的文句中:“任何”是遍取無余之意。“色”是給以限止于超過色

  的意義。由于這叁字的結合,便成色的包括無余之義。然後開始對此色作過去等

  的分別——即此色,有的是過去的,有的是未來的各種差別。受等亦然。

  此中:先說此色,依于世、相續、時、刹那的四種名爲“過去”。“未來、

  現在”也是同樣的。

  此中:(一)先就“世”說,即于一個人的一有的結生之前爲過去世;在死

  的以後爲後世;在兩者之間的爲現在世。

  (二)依“相續”說,由于同一時節等起的色及同一食等起的色,雖系前後

  持續而起,亦爲現在相續;于(現在的)以前所不同的時節及食等起的色爲過去

  相續;以後的爲未來相續。心生的色,則于同一路線、一速行、一叁摩缽底等起

  的爲現在相續;在此以前的爲過去相續;以後的爲未來相續。業等起的色,依相

  續沒有過去等的各別;因爲那(業等起的色)只是由時節、食及心等起的諸色的

  支持者,當隨(時節等起的色等的過去等)而知此(業等起的色)的過去等的分

  別。

  (叁)依“時”說:即依于一須臾、朝、夕、晝、夜等的時間中相續而起的

  色,彼等的時爲現在時,從此前面的爲未來時,在此後面的爲過去時。

  (四)依“刹那”說:即由于生住滅的叁刹那所攝的色爲現在;從此前面的

  爲未來;在後面的爲過去。或以有過的因緣作用的色爲過去;已盡因的作用而未

  盡緣的作用的爲現在;未曾達成(因緣)兩種作用的爲未來。或者在行其自作用

  (地能堅持等)的刹那爲現在;從…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