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96

  ..續本文上一頁定名色者,克服了有情之想,立于無癡

  之地如實而見名色,當知爲見清淨。確定名色及行的辨別,也是見

  清淨的同義語。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慧的修習中

  完成了第十八品,定名爲見清淨的解釋。

  第十九 說度疑清淨品

  慧體之二——度疑清淨

  以把握名色之緣,而越度了關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疑

  惑所建立的智,名爲“度疑清淨”。希望完成它(度疑清淨)的比丘,

  如是憶念而求名色的因緣,猶如名醫,見疾病而求其起因相似,或

  如具有憐憫之心的人,看見了仰臥路上的天真的小孩,想念“這是

  誰的孩子”而求其父母一樣。

  (一)把握名色之緣一

  他最初這樣觀察:“因爲于一切處、一切時、一切人,這(名色)

  都是一如的狀態,故此名色不是無因的;也不是以自在天等爲因,

  因爲沒有名色之外的自在天等之故。有些人說自在天等即是名色,

  據他們,則稱爲名色的自在天等便成爲無因的狀態。于是這名色

  必有他的因緣的。然而什麼是它的因緣呢”?

  (1)(把握色身之緣)他如是憶念名色的因緣,而先這樣的把握

  色身的因緣:“此身生時,不是生于青蓮、紅蓮、白蓮、睡蓮之間,亦

  非生于寶石及珍珠等之間,但生于生髒(胃)及熟髒(直腸)之間,在

  腹膜之後,背椎之前,圍著腸與腸間膜,自己亦覺厭惡臭穢而極狹

  窄之處,正如蛆蟲生于腐魚、爛屍、腐乳、汙池、泥塘等相似。對于

  這樣而生的色身,那無明、愛、取、業等的四法,因爲是生它的故爲

  因,那食物因爲是支持它的故爲緣,這五法便是色身的因緣。在它

  們之中,無明等叁之對于此身,是親依止緣,故如兒子的母親,業是

  生緣,如兒子的父親,食物是支持者,如兒子的乳母”。

  (2)(把握名身之緣)如是把握了色身之緣,更以“由眼與色

  的緣而生起眼識”等的方法把握名色之緣。

  (舍叁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緣而見名色的轉起之後,亦如

  于現在,而觀察于過去世由緣而轉起,于未來世亦將由緣而轉起。

  他如是觀察關于所說的前際的五疑:“(一)我于過去世存在嗎?

  (二)我于過去世不存在嗎?(叁)我于過去世是什麼?(四)我于過

  去世是怎樣(的狀態)?(五)我于過去世從什麼至什麼”?關于所

  說後際的五疑:“(一)我于未來世存在嗎?(二)我于未來世不存

  在嗎?(叁)我于未來世將是什麼?(四)我于未來世將是怎樣(的

  狀態)?(五)我于未來世將從什麼至什麼”?關于所說的現在的六

  疑:“其次關于現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嗎?(二)我是不

  存在的嗎?(叁)我是什麼?(四)我是怎樣(的狀態)?(五)而此有

  情(我)從何處而來?(六)他將至何處去”?他斷此一切的疑。

  (二)把握名色之緣二

  另一(瑜伽者),以共、不共而觀二種名的緣,以業等而觀四種

  色的緣。(名的緣)即名的緣有共與不共二種。此中:眼等的六門

  及色等的六所緣爲名的“共緣”,因爲善等差別的一切行相都是從

  彼等(六門及六所緣)而起之故。作意等爲(名的)“不共緣”,因爲

  如理作意及聽聞正法等只是善的(緣),相反的爲不善的(緣),業等

  爲異熟的(緣),有分等爲唯作的(緣)。(色的緣)其次色的緣爲業、

  心、時節及食的四種。此中:過去的“業”爲業等起色的緣,生起的

  “心”爲心等起色之緣,“時節及食”爲時節及食等起色于存續刹那

  的緣。

  有人是如上面所說的這樣把握名色之緣。他既然以如是之緣

  而見名色的轉起,亦如現在,而觀過去世依這樣的緣而轉起,于未

  來世亦以這樣的緣而轉起。如是觀察,他便舍棄了如前所述的關

  于叁世的疑惑。

  (叁)把握名色之緣叁

  其他的(瑜伽者),既見此等稱爲名色的諸行而老,老而衰,衰

  而壞,便以這樣的逆的緣起而把握名色之緣:即此諸行的老死是

  由于有生之時而有,生是由于有有之時,有是由于有取之時,取是

  由于有愛之時,愛是由于有受之時,受是由于有觸之時,觸是由于

  有六處之時,六處是由于有名色之時,名色是由于有識之時,識是

  由于有行之時,行是由于有無明之時。他如是觀察而斷了如前所

  說的關于叁世的疑惑。

  (四)把握名色之緣四

  其他的(瑜伽者),則以“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等已如前述的順

  的緣起而把握名色之緣。他亦斷了如上所說的疑惑。

  (五)把握名色之緣五

  其他的(瑜伽者),以業輪轉及異熟輪轉而把握名色之緣,便是

  這樣的:“于過去的業有,癡爲無明,造作爲行,欲求爲渴愛,接近

  爲取,思爲有。此等于過去業有的五法,爲此世的結生之緣。于此

  世的結生爲識,入胎爲名色,淨(色)爲處,曾觸爲觸,曾受爲受。此

  等于此世生有的五法,是宿作之業的緣(的果)。從此世成熟的(內

  六)處(所生)的癡爲無明……乃至思爲有。此等于此世業有的五

  法,是未來的結生之緣”。

  (業輪轉)此中有現法受(業)、次生受(業)、後後受(業)及既有

  業(無機會受果的業)的四種業。于一速行的過程中的七(速行)

  心,善或不善的第一速行思名爲“現法受業”。此業是即于此身(現

  世)給與異熟的。如果它不能這樣給與異熟的爲既有業,由于過去

  無業異熟,未來將無業異熟,現在無業異熟的叁種,故名“既有業”。

  其次達到目的的第七速行思名爲“次生受業”;因爲此業是于(現

  世)以後之身而給與異熟的。如果它不能這樣,則依上面所說的名

  爲“既有業”。于(第一及第七速行思)兩者之間的五速行思名爲

  “後後受業”;因爲此業是于(次生以後的)未來之身得有機會之時

  才給與異熟的。直至有輪回轉起之時,這(五速行思)是沒有“既有

  業”的。

  更有重(業)、多(業)、近(業)、已作業的四種業,此中:無論是

  善或不善,在重與輕之中,如弑母等之業或大(上二界)業的“重

  業”,則最初成熟(受報)。同樣的,于(次數的)多與少之中,那“多

  (數的)”善性的或不善性的(業)先成熟。于臨終之時所憶念的業

  名爲“近業”;即近于死者能去憶念並以此業而生的。其次除了此

  等叁種業之外而得數數行作的業爲“已作業”,是在沒有那叁種業

  之時而引起結生的。

  更有令生業、支持業、妨害業、破壞業(的四種)。此中:“令生

  業”是善與不善並于結生及轉起令生色與非色的異熟蘊之業。而

  “支持業”是不能生異熟,但支持、持續由于其他的業給與結生之時

  而生的異熟中所生起的苦樂。“妨害業”是妨害障礙及不予持續由

  于其他的業給與結生之時而生的異熟中所生起的苦樂。“破壞業”

  自己雖亦是善或不善,但破壞其他力弱的業及排斥它的異熟,而作

  爲自己的異熟生起的機會。

  于此十二種業中的業及異熟的差別,唯有不與諸聲聞所共的

  諸佛所具的業及異熟之智而得明了其如實的自性。其次毗缽舍那

  的行者能知業與異熟的差別的一部分。是故略示這(十二業之)門

  以說明業的差別。

  如是這十二種業是包含于業輪轉之中,有人即以這業輪轉及

  異熟輪轉而把握名色之緣。他既這樣依業輪轉及異熟輪轉而見名

  色是由于緣而轉起的,猶如現在,亦以業輪轉及異熟輪轉而觀于過

  去世由緣而起,並以業輪轉及異熟輪轉而觀于未來世由緣而起。如

  是業與業的異熟,業輪轉與異熟輪轉,業轉起與異熟轉起,業相續

  與異熟相續,所作與所作的果,他這樣的觀察:

  從業起異熟,異熟業爲因,

  從業而再有,世間起如是。

  如是觀察的人,則完全斷除關于前際的所謂“我于過去世存在

  的嗎”的此等的一切十六種疑惑。于一切的有、生、趣、(識)住、(有

  情)居中,他認識了只是由于因果的連續而轉起名色。他見到于原

  因之外無作者,于異熟的轉起之外沒有異熟的受者。他以正慧而

  見得很清楚:說有原因之時爲“作者”,有異熟的轉起之時爲“受

  者”,這不過是智者依于世俗的概念的言說而已。古人說:

  沒有業的作者,也無異熟的受者,

  只是諸法的轉起;這是正確的見解。

  這樣的業和異熟有因而轉起,

  猶如種子和樹等,不知其前際。

  于未來的輪回亦不知他們的不起,

  不知此意而諸外道的見解不自在。

  他們執著有情之想而有常見與斷見,

  執諸六十二見而使他們的意見自相違。

  他們爲自己的見縛所縛,被愛流沖去了,

  被渴愛之流沖去了,自己的痛苦不解脫。

  佛的弟子比丘而以自己的通智知此義,

  通達甚深微妙的空與緣。

  異熟之中無有業,業中亦不存異熟,

  兩者互相都是空,可是離了業無果。

  譬如太陽、寶珠、牛糞之中無有火,

  亦非從彼等之外而有,但以此等資料而生火。

  如是異熟不在于業中,亦非在于業之外,

  業亦不是存于異熟中;

  果中無有業,業中亦無果,

  但因由于取業而生果。

  沒有天與梵天爲輪回的作者,

  但由因、緣而諸法的轉起。

  如是以業輪轉及異熟輪轉而把握名色之緣,及斷除對于叁世

  的疑惑者,以死與結生而知一切過去未來及現在的諸法。這是他

  的遍知之智。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這樣的了解:于過去由業緣而生的諸蘊,已在彼處而滅;由

  于過去的業緣而于此有生起別的諸蘊;但沒有一法是從過去有而

  來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業緣而生的諸蘊將滅,于再有(來世)別

  的(諸蘊)將生;自此有亦無一法將去于再有。

  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阇梨之口而入于弟子之口,但不能說不是

  由于他的諷誦之緣,而于弟子之…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