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口起了諷誦。又如(病者的)使者
所飲的咒水並未入于病者的腹中,但不能說不是由于此緣而得治
病。亦如對鏡化妝他的面,並未施于鏡中的面像,但不能說不是
由于此緣而得知其化妝。(譬如從燈點燈)並非從這一盞燈芯上的
燈焰跑走另一盞的燈芯上面去,但不能說不是由于此緣而生那一
燈芯的燈焰。如是沒有任何一法是從過去有而轉移至此有,亦不
從此有而轉移至再有的,但不能說不是由于過去有的蘊、處、界之
緣而生此世(的蘊處界),或由此世的蘊、處、界之緣而生再有的蘊、
處、界的。
譬如意界之後的眼識,
不自彼處來,但在彼後生,
同樣的,結生之時是由心相續而起,
前心破壞了,後心繼之生。
他們沒有中間者,也無有間斷,
沒有一物是從死心來,但生于結生。
如是以死及結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經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
握名色之緣的智,善斷十六種的疑惑。不但如此,並且斷了“關于
疑師”等的八種疑惑及鎮伏了六十二種惡見。如是應知以種種
的方法而把握名色之緣及越度了關于叁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爲
“度疑清淨”,同時“法住智”、“如實智”、“正見”也是這度疑清淨的
同義語。即所謂:“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爲緣生。這兩者都是緣生,
把握此緣的智爲法住智”。
“憶念無常者,于何等法如實知見?如何成爲正見?從何而
善見一切諸行爲無常?斷何等的疑惑?憶念苦及無我者,于何等
法如實知見?……乃至斷何等的疑惑?憶念無常者,于相如實知
見,因此而言正見。如是由彼而善見一切諸行爲無常,斷除對于彼
等的疑惑。憶念苦者,于轉起如實知見。憶念無我者,于相及轉起
如實知見,因此名爲正見。如是由彼而善見一切諸法爲無我,斷除
對于彼等的疑惑, 。而如實智,正見,度疑的此等叁法是異義異文,
或爲一義而異文?而如實智、正見、度疑的此等叁法是一義而異
文”。
由此(如實之)智而具觀者,于佛教中名爲得入息者(聖果)、得
建立者(聖道)、決定至者及小須陀洹。
是故爲欲越度疑惑的比丘,
應該常念與把握一切名色之緣。
爲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慧的修習中,完
成了第十九品,定名爲度疑清淨的解釋。
第二十 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
慧體之叁——道非道智見清淨
“這是道,這是非道”,象這樣知道了道與非道所建立的智爲
“道非道智見清淨”。
欲求完成那(道非道智見清淨)的人,先應以稱爲聚的思惟
的方法觀而行瑜伽。何以故?因爲初觀者于光明等的發生之時
而發生道非道智之故。因爲于光明等發生之時而有道非道智,而
聚的思惟是初步的觀,所以這(道非道智)在度疑(清淨)之後來顯
示。更因于審察遍知進行之時而生起道非道智,及審察遍知是在
知遍知之後。是故欲求完成這道非道智見清淨的人,先應以聚的
思惟而行瑜伽。
叁遍知
這是關于它們的決定之說:世間的遍知有叁種:即知遍知、審
察遍知、斷遍知。關于它們的曾有這樣的說法:“知通之慧以已
知之義爲智,遍知之慧以審察之義爲智,斷的慧以遍舍之義爲智”。
此中:“色以惱壞爲相,受以所受爲相”,以這樣的觀察彼等諸法的
各別自相而起的慧,名爲“知遍知”。“色是無常,受是無常”,以此
等方法來處置彼等諸法的共相而轉起以相爲所緣的觀慧,名爲“審
察遍知”。其次對于彼等(色受等)的諸法,以舍斷常想等而轉起以
相爲所緣的觀慧,名爲“斷遍知”。
此中:自諸行(名色)的辨別而至于緣的把握爲知遍知的範圍,
因爲此間是以通達諸法的各別自相爲主。其次從聚的思惟而至于
生滅隨觀爲審查遍知的範圍;因爲此間是以通達諸法的共相爲
主。從壞隨觀開始,此後爲斷遍知的範圍;因爲自此以後,于無
常隨觀者則斷常想,于苦隨觀者則斷樂想……乃至于無我隨觀者
則斷我想,厭離者斷喜,離貪者斷貪,滅者斷集,舍遣者斷取。這是
以能令舍斷常等的七隨觀爲主。如是于此等叁遍知之中,由于成
就諸行的辨別及對于緣的把握,故此瑜伽者得證于知遍知,及當證
于其他的(二遍知)。所以說:“于審察遍知進行之時而生起道非
道智、及審察遍知是在知遍知之後。是故欲求完成這道非道智見
清淨的人,先應以聚的思惟而行瑜伽”。
(一)關于聚的思惟的聖典
這是聖典中有關的文句:“如何節略過去未來及現在的諸法
而確定的慧爲思惟之智?即無論什麼色,于過去未來現在,或
內……乃至或遠或近的,確定一切色無常,爲一思惟。確定是苦,
爲一思惟。確定是無我爲一思惟。無論什麼受……乃至無論什麼
識……乃至確定無我,爲一思惟。眼……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的老
死,確定無常,爲一思惟。確定苦、無我,爲一思惟。過去未來現在的
色,依滅盡之義,爲無常,依怖畏之義爲苦,依不實之義,爲無我,這樣
節略而確定的慧爲思惟智)受…識…眼……乃至老死……爲思惟
智。過去未來現在的色,是無常、有爲、緣生、滅盡法、衰滅法、離貪
法、滅法,這樣節略而確定的慧爲思惟智。受…識…眼…過去未來
現在的老死是無常、有爲……乃至滅法,這樣節略而確定的慧爲思
惟智。生緣老死,無生則無老死,這樣節略而確定的慧爲思惟智。
于過去世,未來世,亦是生緣老死,無生則無老死,這樣節略而確定
的慧爲思惟智。有緣生……乃至無明緣行,無無明則無行,這樣節
略而確定的慧爲思惟智。于過去世,未來世,亦是無明緣行,無無
明則無行,這樣節略而確定的慧爲思惟智,以知之義爲智,以知
解之義爲慧,故說以節略過去未來現在的諸法而確定的慧爲思惟
智”。
在此聖典的文中,以“眼……乃至老死”的省略之文,當知包括
此等法聚:即與(認識之)門及所緣共同于門轉起的諸法、五蘊、六
門、六所緣、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六界,
十遍、叁十二分(身)、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叁界、九有、四禅、
四無量、四無色定、十二緣起支。
這曾于知通的解釋中說:“諸比丘,一切應知通。諸比丘,什
麼是一切應知通?諸比丘,眼應知通。色…眼識…眼觸,由眼觸之
緣所生起的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應知通。耳…乃至由意觸之
緣所生起的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應知通。色…識…眼…意…
色…法…眼識…意識…眼觸…意觸,由眼觸之緣所生的受,由意所
生的受,色想…法想,色思…法思,色愛…法愛,色尋…法尋,色
伺…法伺,地界…識界,地遍…識遍,發……乃至腦,眼處…法處,
眼界…意識界,眼根…具知根,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
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初
禅…第四禅,慈心解脫…舍心解脫,空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
定,無明應知通……乃至老死應知通”。這在彼(知通的解釋)都是
詳說的,但在這裏一切都是用省略之文略說的。
因爲于省略的文中所含的出世間法,不能拿來于此處思惟之
故,所以不攝取于此章之中。即于拿來思惟的法,對他是明了的,容
易把握的,他應于此等法開始思惟。
(二)以五蘊無常等的思惟
(1)(各各思惟的十一種)此中,這是以蘊開始修行的規定:
“任何色……乃至確定一切色是無常,爲一思惟,確定是苦是無我,
爲一思惟”。于此文中,這比丘先把這不確定而說的“任何色”,分別
爲十一部分:即過去的叁法及四內等二法而“確定一切色無
常”,這即是思惟無常。怎樣的呢?當如下面所說的。即所謂:
“過去、未來、現在的色,以滅盡之義爲無常”。是故他這樣思惟,
這裏所說的“過去的色”,是因爲必在過去滅盡,而非來到此有的,
故以滅盡之義爲無常。那“未來的色”則于後有(來世)將生,亦必
將于彼處(來世)滅盡,不從彼而去至他有,故以滅盡之義爲無常。
那“現在的色”,亦必于此處滅盡,不從此而去至來世,故以滅盡之
義爲無常。那“內色”,亦必于內滅盡,不至于外的狀態,故以滅盡
之義爲無常。那“外色”……乃至“粗”、“細”、“劣”、“勝”、“遠”、“近
色”,亦必于彼處滅盡,不至于遠的狀態,故以滅盡之義爲無常。象
這樣的思惟一切“以滅盡之義爲無常”是一思惟,而區別有十一
種。
一切“以怖畏之義爲苦”,以怖畏之義即有怖畏的人,因爲無常
令生怖畏,如于《師子喻經》所說使諸天怖畏相似。如是思惟這一
切“以怖畏之義爲苦”爲一思惟,而區別亦有十一種。于苦亦然,一
切“以不實之義爲無我”。以不實之義——是說沒有象“我”、“住
者”、“作者”、“受者”、“自在者”的此等偏計的實在之我。因爲無常
的便是苦,及不能避免自己的無常性或生滅的逼惱,那裏還有他的
作者等之性呢?所以說:“諸比丘,若此色是我,則此色不至于
有病”等。如是思惟“這一切以不實之義爲無我”爲一思惟,其區別
有十一種。
受等也是同樣的。
其次無常則決定是有爲等類。所以爲示無常的同義之意或爲
示以各種行相進行憶念,而聖典中又說:“過去、未來、現在的
色,是無常,是有爲,是緣生,是滅盡法,是衰滅法,是離貪法,是滅
法”。于受等亦然。
(2)(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蘊)爲了鞏固彼(瑜伽者)于五蘊的無
常、苦及無我的思惟,而世尊說:“以怎樣的四十行相而獲得隨
順忍?以怎樣的四十行相入于正決定?”其分別的方法是這樣的…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