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98

  ..續本文上一頁

  “他觀五蘊是無常、苦、病、癰、箭、惡、疾、敵、毀、難、禍、怖畏、災

  患、動、壞、不恒、非保護所、非避難所、非歸依處、無、虛、空、無我、

  患、變易法、不實、惡之根、殺戮者、不利、有漏、有爲、魔食、生法、老

  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惱法、雜染法”,以此等四十行相而觀五

  蘊無常者,“獲得隨順忍”;而觀五蘊之滅是涅槃者,“入于正決定”,

  世尊以此等分別隨順智的方法,以(四十行相的)區別而說無常等

  的思惟,亦即以此而思惟此等五蘊。怎樣思惟呢?

  即彼(瑜伽者)思惟一一蘊:(1)“是無常”——因爲其結果不

  是常的,而是初後(生滅)之故,(2)“是苦”——因爲給生滅所逼惱,

  是苦的基地。(3)“是病”——因爲由于緣而得維持,是病的根本。

  (4)“是癰”——因爲與苦痛相應,常流煩惱之不淨,由生老死的膨

  脹,成熟,及破壞之故,(5)“是箭”——因生逼惱,刺擊于內,甚難

  取出之故。(6)“是惡”——因爲是可呵責,使無增益,爲惡的基地

  之故。(7)“是疾”——因爲不生獨立性,是疾病的直接之因。(8)

  “是敵”——因爲無自由,受支配之故。(9)“是毀”——因爲被病老

  死所毀壞之故,(10)“是難”——因爲招來種種的不幸之故。(11)

  “是禍”——因爲招來意外的廣大的不利,是一切災禍的基礎,(12)

  “是怖畏”——因爲是一切怖畏的礦藏,是稱爲苦之寂滅的最上入

  息(聖果)的對抗之故。(13)“是災患”——因爲給種種的不利所追

  隨,爲過惡所牽製,如不值得忍受的危險之故。(14)“是動”——因

  爲被病老死及利等的世間法所動搖之故,(15)“是壞”——因爲被

  手段及自然的破壞所迫近之故。(16)“是不恒”——因爲這是可能

  落于一切地位的,沒有堅定性之故,(17)“是非保護所”——因無救

  護,不得安隱之故。(18)“是非避難所”——因爲不值得去隱藏,不

  能對避難者盡避難的工作之故。(19)“是非歸依處”——因爲不能

  對依止者遣去怖畏之故。(20)“是無”——因爲無有如遍計的常淨、

  樂、我的狀態之故。(21)“是虛”——亦如無,或者少故爲虛,如于

  世間說少爲空虛。(22)“是空”——因無有主、住者、作者、受者、決

  意者之故。(23)“是無我”——因爲非自非主等之故。(24)“是

  患”——因起(輪回之)苦,是苦的災患之故;或者因爲進行至于悲慘

  故爲災患——與悲慘之人是一同義語,諸蘊亦如悲慘者,因爲象悲

  慘者的悲慘,故爲災患。(25)“是變易法”——因爲由于老死二種的

  自然的變易之故。(26)“是不實”——因爲力弱,如樹殼的易于破壞

  之故。(27)“是惡之根”——因爲是惡的原因之故。(28)“是殺戮者”

  ——因爲如朋友之間的敵人,破壞友誼之故。(29)“是不利”——

  因無吉利,從非吉利(愛見)而生之故。(30)“是有漏”——因爲是

  漏的直接之因,(31)“是有爲”——因爲是因緣所作。(32)“是魔

  食”——因爲是死魔及煩惱魔的食物。(33~36)“是生、老、病、死

  法”——因爲有自然的生老病死之故。(37~39)“是愁、悲、惱法”

  ——因爲是愁悲惱之因。(40)“是雜染法”——因爲是愛、見、惡、

  行、雜染的境法之故。如是以這樣所說的(四十行相的)區別及以

  無常等的思惟而思惟。

  此(四十行相之)中,是無常、毀、動、壞、不恒、變易法、不實、不

  利、有爲、死法,于一一蘊,各有這十種思惟,成爲五十“無常隨觀”。

  是敵、無、虛、空、無我、于一一蘊,各有這五種思惟,成爲二十五

  “無我隨觀”。其余的苦、病等,于一一蘊,各有這二十五思惟,成爲

  一百二十五“苦隨觀”。以此無常等的二百種思惟而思惟于五蘊者,

  則他強化了稱爲方法觀的無常、苦、無我的思惟。先于此(道非道智

  見清淨之)中隨于聖典所說的方法之後而作開始思惟的規定。

  (叁)色與非色的思惟法

  (1)(以九行相而使諸根銳利)如果他雖以這樣的方法觀而行

  瑜伽,但依然不能成就方法觀者,則應以九行相而使諸根銳利,以

  觀次第生起的諸行的滅盡。于此(滅盡觀)中:(一)以恭專的(修習)

  工作而成就之,(二)以時常的工作而成就之,(叁)以適當的工作

  而成就之,(四)以取定之相而成就之,(五)以順適的覺支而成就

  之,(六)不偏于身,(七)不偏于命,(八)于此中以出離(精進)克

  服(苦痛),(九)以不于中途而中止,既以所說的九行相而使諸根

  銳利,當依地遍的解釋中所說的方法,避去七種不適當的,習行

  七種適當的,有時思惟于色,有時思惟于非色。

  (2)(色的思惟法)思惟于色,當觀色的生起;即此色是由業等

  的四行相而生起。此中:

  (Ⅰ)(業等起色)一切有情的色的生起之時,最初是從業生起

  的。先說胎生的有情于結生的刹那,那稱爲所依、身、性十法的叁

  十色,是由叁相續生起的;而彼等(叁十色)是在結生心的生的刹

  那;如在生的刹那,亦在住的刹那及滅的刹那。此(名色)中,而色

  則遲鈍的滅及沈重的轉起;而心則迅速的滅及輕快的轉起。所以

  說:“諸比丘,我不見有其他的一法象這樣輕快的轉起的,諸比

  丘,此即是心”。因爲色的(一回)存續之間,是有分心的十六回生

  滅。而心的生的刹那和住的刹那及滅的刹那是一樣(長)的。然而

  色的生與滅的刹那是輕快的,和彼等(心的生滅的刹那)一樣,可是

  住的刹那則較大,要存續到十六心的生滅。第二有分的生起,是依

  止于結生心的生的刹那所生而到達住位及成爲前生(緣)的(心)所

  依,而第叁有分的生起,是依止于和(第二有分)共生而到達住位及

  成爲前生(緣)的(心)所依。直至在生活的期間,當知是以這樣的

  方法而轉起。

  其次于臨終的人,則只依于到達住位及成爲前生(緣)的一

  (心)所依而生起十六心。在結生心的生的刹那所生的色,則與結生

  心以後的第十六心共同而滅。在(結生心的)住的刹那所生的色,則

  與第十七心的生的刹那共同而滅。在(結生心的)滅的刹那所生的

  色,則到達第十七心的住的刹那而滅。直至有(輪回的)轉起,便象

  這樣的進行著。

  對于化生的有情,也是同樣的依七相續而轉起七十色。

  于此(業生色的轉起中),當知有業、業等起、業緣、業緣心等

  起、業緣食等起、業緣時節等起的區別。此中:(一)“業”——是善、

  不善的思。(二)“業等起”——是異熟蘊及眼十法等的正七十色。

  (叁)“業緣”——與前面的(業等起)相同,因爲業是業等起的支持

  之緣。(四)“業緣心等起”——是從異熟心等起的色。(五)“業緣食

  等起”——是于業等起中到達了住位的食素而等起其他的以食素

  爲第八(的色)。而此(其他)的食素到達了住位,又等起其他(以食

  素爲第八的色),如是有四或五結合而轉起。(六)“業緣時節等

  起”——是業生的火界到達了住位而等起時節等起的以食素爲第

  八(的色),而此時節(火界到達了住位又等起)其他以食素爲第八

  (的色),如是亦有四或五結合而轉起。當知這是先說業生色的生起。

  (Ⅱ)(心等起色)于心生中,當知亦有心、心等起、心緣、心緣

  食等起、心緣時節等起的區別。此中:

  (一)“心”——是八十九心。

  叁十二、二十六、十九、十六心,

  是色、威儀及表的令生者與不令生者。

  即是欲界的八善(1~8),十二不善(22~33),除去意界的十

  (欲界的)唯作(71~80),從善及唯作的二神通心,共叁十二心,是

  生起色、(四)威儀及(身語二)表的。除去異熟的其余的十色界心

  (9~13、81~85)、八無色界心(14~17、86~89)、八出世間心(18~

  21、66~69),共二十六心,是生起色與威儀的,但不生表。于欲界

  的有分心(41~49,56)、色界的五有分心(57~61)、叁意界(39,55,

  70)、一異熟無因喜俱意識界(40),共十九心,是生起色的,但不生

  起威儀與表。二種(前)五識(34~38,50~54),一切有情的結生

  心、漏盡者的死心、四無色界的異熟(62~65),共十六心,是不生起

  色與威儀及表的。此(諸心之)中,其生色是不在住的刹那或滅的

  刹那的。因爲此時的心的力量弱,但在生的刹那的心的力量強,所

  以(此心)只在那(生的刹那之)時依止前生的(心)所依而等起色。

  (二)“心等起”——是叁種(受想行)非色蘊及聲九法、身表、

  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積集、相續等的十七種

  色。

  (叁)“心緣”——是由(業、心、食、時節的)四等起色,如說:

  “後生的心、心所法是前生的此身的緣”。

  (四)“心緣食等起”——是于心等起的色中而到達了住位的

  食素等起其他以食素爲第八的(色),如是有二或叁結合而轉起。

  (五)“心緣時節等起”——是心等起的時節(火界)到達了住

  位而等起其他以食素爲第八的(色),如是有二或叁結合而轉起。當

  知這是心生色的生起。

  (Ⅲ)(食等起色)于食生中:當知亦有食、食等起、食緣、食緣食

  等起、食緣時節等起的區別。此中:(一)“食”——即段食。(二)“食

  等起”——是由于獲得了有執受的業生色的緣及曾建立而到達了

  住位的食素所等起以食素爲第八的(色)…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