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八種欲界有因異熟心(注14)。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舍俱智相應無行一, (6)(舍俱智相應)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這是八種欲界有因唯作心(注15)。
如是一切二十四種,稱爲欲界有因善、異熟、唯作心。
<7>、 欲界中有因,善異熟唯作,
由于受智行,區別二十四(注16)。
欲異熟廿叁,善不善二十,
唯作有十一,共爲五十四(注17)。
二、十五色界心(注18)
<8>、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注19)初禅善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善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善心。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異熟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異熟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異熟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禅異熟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異熟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異熟心。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唯作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五種,名爲色界善、異熟、唯作心。
<9>、 由于禅差別,色界意有五。
善、異熟、唯作,區別彼十五(注20)。
叁、十二無色界心(注21)
<10>、 (1)空無邊處善心,(2)識無邊處善心,
(3)無所有處善心,(4)非想非非想處善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善心。
(1)空無邊處異熟心,(2)識無邊處異熟心,
(3)無所有處異熟心,(4)非想非非想處異熟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異熟心。
(1)空無邊處唯作心,(2)識無邊處唯作心,
(3)無所有處唯作心,(4)非想非非想處唯作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二種,名爲無色界善,異熟、唯作心。
<11>、 由于所緣之差別,無色界意有四種。
又依善、異熟、唯作、區別而立十二心。
四、八出世間心(注22)
<12>、 (1)須陀洹道心,(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4)阿羅漢道心,
這四種名爲出世間善心。
(1)須陀洹果心,(2)斯陀含果心,
(3)阿那含果心,(4)阿羅漢果心,
這四種名爲出世間異熟心。
如是一切八種,名爲出世間善、異熟心。
<13>、 由于四道別,故善心有四,
同彼異熟果,爲無上八種(注23)。
十二不善心,善心二十一,
叁十六異熟,二十唯作心;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無色心十二,出世間八種;
如是應知意,區別八十九(注24)。
智者再分別,一百二十一。
五、一百二十一心
<14>、 八十九心,怎樣成爲一百二十一心?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須陀洹道心,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須洹道心,
喜、樂、一境性俱叁禅須陀洹道心,
樂、一境性俱第四禅須陀洹道心,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須陀洹道心。
這五種名爲須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羅漢道心,同樣各有五種,正二十道心。如是果心亦有二十,則出世間心,共有四十(注25)。
<15>、 由禅相應別,一一分作五,
說此無上心,共有四十種(注26)。
當知如色界,初禅等差別,
無上心亦然。無色屬第五(注27)。
于是初禅等,各說十一種(注28)。
最後第五禅,共有二十叁(注29)。
善心叁十七(注30),異熟五十二(注31)。
是故智者說:一百二十一(注32)。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心分別品第一竟。
[注 釋]
1.原文 Abhidhammattha-Sagaha 譯爲攝阿毗達摩義或阿毗達摩攝義,“論”字是譯者加的。
2.作者阿耨樓陀大約是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上半期的人(詳見附錄-
--阿耨樓陀及其《攝阿毗達摩義論》)。
3.原文 Citta-Sagaha-Vibhga譯爲攝心分別。“品”字是譯者加的。其它各品的品題都是這樣。
這一品的各種術語解釋,可以參考《清淨道論》第十四說蘊品中的識蘊。並可參考昙摩結:《南傳的八十九心》,見本書《附錄》。
4.關于十二不善心的解說,參考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454頁。(按:頁數是巴利文原本的頁碼,華宇版,下冊28~29頁)
5.“無行”是不猶豫、沒有他人慫恿教導而自動行業的意思。
6.“有行”是有的猶豫或由他人慫恿教導而行業的意思。
7.“舍俱領受心”及“舍俱推度心”,《清淨道論》爲“舍俱意界”及“舍俱意識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十一與《唯識樞要》第叁卷譯:“領受心”爲“等尋求”;“推度心”爲“等貫徹”。
8.七種不善異熟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6頁。(華宇版,下冊31~32頁)。
9.喜俱推度心,《清淨道論》爲喜俱意識界。
10.八種無因善異熟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4~455頁。(華宇版,下冊30~31頁)
11.叁種無因唯作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6~457頁。(華宇版,下冊33頁)這叁種心在《清淨道論》中名爲:“舍俱意界,舍俱意識界,喜俱意識界”。
12.這兩個頌中的前一頌是總結十八無因心,後一頌是說下面要敘述的什幺心。第二頌中的“惡”是指十二不善心,“無因”是指十八無因心。本品除了上述十二不善心及十八無因心共叁十心之外,依八十九心計算,尚余五十九心未曾敘述,若依一百二十一心計算,還有九十一,這些將要敘述的心都名爲“淨心”。因爲十二不善心是惡的,十八無因心是中立而無進取之力的,都不能稱爲“淨心”,所以除外。
13.八種欲界善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2~453 頁。(華宇版,下冊26~27頁)。
14.八種欲界有因異熟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5~456頁。(華宇版,下冊31頁)。
15.八種欲界有因唯作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7頁。(華宇版,下冊33~34頁)。
16.欲界的淨心共有二十四個,即有因的善心八個、異熟心八個、唯作心八個。由于受、智、行的區別,故作如是分析。“受”即喜與舍,“智”即智相應與智不相應,“行”即有行及無行。
17.本頌總結上述的五十四欲界心,即異熟心二十叁個(無因心十五、有因心八)、善與不善心二十個(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十一個(無因心叁有因心八)。
18.下面所說色界的善心、異熟心及唯作心,參考(Visuddhi-magga)453、456、457 頁。(華宇版,下冊27、32、34頁)。
19.“一境性俱”,《清淨道論》爲“定相應”。
20.“彼”是指色界的五種禅心:由于有善、異熟、唯作的區別,故有十五種。
21.下面所說無色界善心、異熟心、唯作心,參考Visuddhi-magga 453、456 、457 頁。(華宇版,下冊28、32~34頁)。
22.八個出世間心,參考(Visuddhi-magga)453、456頁。(華宇版,下冊28、32頁)。
23.此頌是總結八個出世間心的。四道,爲出世間的四種善心;他們的果爲四種出世間異熟心。所以一共是八種無上心。這裏的“無上”即指出世間。
24.這兩個半頌是以兩種方法來總結全部八十九心的。前一頌用不善、善、異熟、唯作來統計: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欲界八、色界五、無色界四、出世間四)、異熟叁十六(無因心十五、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無色界四、出世間四)、唯作心二十(無因心叁、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無色界四)共爲八十九心。第二頌是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來計算的:即欲界心五十四(不善心十二、無因心十八、善心八、善異熟心八、唯作心八)、色界心十五(善、異熟、唯作心各有五個)、無色界心十二(善、異熟、唯作心各有四個)。出世間心八(四道、四果),合爲八十九(參考附錄--南傳的八十九心)。
25.原來的八十九心是世界心八十一、出世間心八個。現在從八個出世間心開爲四十個,再加世界心八十一,便成爲一百二十一。
26.由于禅支相應的差別,每種出世間心分爲五種,則八個出世間心,共有四十種。
27…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