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

  所有同處于生、老、死的同修們:

  

  由于演講時間只有短短一小時,以下我就擇取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做個重點報告。

  上座部佛教保存原始佛教教法

  一、由于禁止對原始教法做任何廢除或修改,只容許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確的說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純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談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項特色之前,我們必須先認知,不論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從初期到後期的經典,而這些經典是由不同的經論權威因應環境漸漸添增而成。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毋需證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項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我們無權刪除或修改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的任何教法,雖然佛陀于將入滅時曾允許在僧團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認爲不論多麼微細的刪改都不可以。上座部這種嚴禁刪改的作法,源于大迦葉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結集時,僧衆們所建立連非常微細的經律都禁止廢除的共識。

  至于上座部經典的增添(一般認爲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經典),這些添加的經律必須極度嚴謹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則,或者根據原始經典加以闡釋。增添經律必須與原始經典意義相符!這種作法與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已改變了佛法的方向。

  我們無權增添經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時空因緣或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以致喪失原始教義。這樣的增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佛法墮落成有神論或自我論,或更嚴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義。我們害怕做這樣的事,所以樂于接受我們是懦夫的指控。由于這種保守的作風,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願我們永遠保持這樣的態度,若對經典有所增添,不論是巨大或微細,都必須與原始佛法相輔相成,使原始教義能達到顛撲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統的說法,由于任何影響而與原始教義混合,都會自行顯現出來,因爲這些異說不可能與原始教義融合在一起。爲了在教義受到疑難時,能指出正確的教法,世尊曾宣說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關戒律,另一章則與經有關。而那些滲雜進來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則檢定下,就會顯示出其本質上的謬誤,而自動地剔除;或者,如果這些異說仍然存留在神聖的經典中,因爲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由于前面所說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製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從一開始就以純正的形式延續至今。

  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項主要的特色,它堅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槃經》所說:“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廢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並敬謹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衆必昌盛,不傾頹!”

  八正道是趣向涅槃之道

  二、以八正道爲根本教義。八正道直接與生命實相有關,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間衆生不能安住于世,也無法解脫,因此,八正道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途徑。

  希望每個人都毫不遲疑地堅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質。佛陀如是說:「八正道,我說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確修行或嘗試修行八種正確的法門。也就是在每一種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並使之成爲生活的藝術,其實八正道是唯一可稱爲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門。

  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證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說八正道是人人「應當可證見的」,或待發覺並待證悟的,世尊稱它爲「自然趣向涅槃之道」或「流」。它使衆生自然趣向涅槃,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證得涅槃。因此,對衆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證得涅槃之道。

  [正見是衆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項是修習正確的知見,簡稱爲正見。正見包括各種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徹悟直接說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聖谛、一切現象的緣起、一切存在的本質──無常、苦、無我及整個因果律的範圍。證悟以上任何一種法都會有相同的結果──涅槃,脫離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見也間接包含所有世間正確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獲致世間祥和與利益的方法。

  佛陀稱正見爲「衆善的開端」和「洞察四聖谛的開始」。它是涅槃──苦的止息──必然來臨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開始。

  大家也許知道,正見一旦現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都會同時自動産生,當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從苦中解脫。《增支部》說:「人靠著正見的徹底實踐,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稱正見爲「解脫的開端」,這帶給我們很大的希望,我們應該熱切而且心存感激地盡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項的正見。

  [正見是正定的基礎]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當我們向內觀照(實際上就是正見)時,自然同時會獲得與正見成正比增長的正定。

  其實,人心念紛亂時根本無法修習,自然地修習所獲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術化、規則化的方法修習,則所獲得的也是與該方法相應的定。一旦修習正見,自然就可獲得更深的定力,而這份定力又積聚成幫助正見自然湧現的資糧。

  缺乏正見,我們就不知如何修習,一個人先前所獲得的正見會時時刻刻激發出正定的力量,而這新激發出來的正定力也會反過來促使正見成正比增長。關于這點,佛陀曾經如是說:「沒有慧,就沒有定;沒有定,也不會有慧;定慧具足,則近于涅槃。」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備條件。因此,沒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發而成的。

  我們可以射箭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現象。當一個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標時,無須以意志來集中精神,這種集中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與瞄准同步産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標的認知堅定,那麼他的精神集中也會很堅定,認知時時刻刻都強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確了解解脫的價值,必然會引生正定的力量,並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說「無慧就無定」的說法一致。因此,把重點放在修習正見上,就會自然産生適當且足以徹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說來,一個健康、智慧的人可以從事這種修行,且獲得滿意的結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種方式中描述定:

  (一)預知此生幸福的定,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獲得智見的定(一種不平凡的領悟力)。這是作意光明想、住晝想的修行。

  (叁)獲得正念正知(意識的專注與純淨)的定。這是爲了達到自我控製,而觀照內心活動的修行,也是爲了能洞見受、想、行之生、住、滅的修行。

  (四)獲得息滅四種有漏(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的定,這是觀照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生滅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種的定就是可獲得如經典上所說的智慧或正見的修行,修習這種定主要是爲了培養智慧,事實證明「修習正定」這字義,比我們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範圍廣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離開慧或正見,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脫的目標上絕對直接或間接地與慧並存,並不是如多數人所認爲的只要安靜持續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是以四色定來說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經》中,佛陀也解釋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惡的正見,且是能製心一處的心理狀態。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見而稱之爲「正」,否則修習四色定會落入外道,如佛陀證悟前的老師阿羅邏迦藍、優陀羅羅摩子所修的苦行與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樣的定不屬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槃。因此,正見和正定必須片刻不離地並進,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見是八正道的指導綱目]

  不僅如此,只要正見現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也就可以順利增長。正見的本質可以明辨是非、可行與不可行、有益與有害,同時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強的覺悟力,常常趨使人們依據正確的認知處世。因此,透過正見,一個人必然有正確的目標、說正確的話、行爲正當、正確地生活、正精進,並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見的力量,這六項德目變得較易達到。

  從另一個思考的角度看,爲了達到八正道中屬于「戒」的正語、正業和正命的目標,必須有慚與愧兩種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攝六根(根律儀)。同樣地,因爲具足正見,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獲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本身,它們相依共存,互相支撐,如心輕安、身輕安也可以經由正見的力量,而很容易獲得。因此,正見是八正道的關鍵,也是其他項目的指導綱目,所以佛陀稱它爲八正道的「先鋒」。八正道中屬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見也是如此,當它們在正見的引導下時,就可得到適度的增長。

  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見時,可以解決前述六項的實際困難,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項困難,也可以解決。由出世正見的四個層次所獲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對我們而言,凡事不執取,則不受後有。」一旦人的內心充滿「不執取」等的正見,邪見、邪思惟、邪語、邪行、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就不會滯留心中。更確切地說,內心就會自動地「改邪歸正」,臻至圓滿。因爲對世間的一切不執著,最終將達到滅──涅槃,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滅除。只有靠「凡事不執著,則不受後有」的正見,這種可能才會發生。

  [八正道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

  最奧妙的一點是八正道使世間不至于缺少阿羅漢。佛陀在入滅的那天說:「喬陳如!如果比丘正確地生活,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其中「正確」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當時也說:沒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那一個宗教沒有八正道,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爲什麼八正道能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呢?這一點也不難明白。當一個人依循…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