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質,也有這種結局,無可避免。”
“他應如是生活:或是對他自身要注意觀察身體,或對他人也要注意觀察其身體,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身體,或觀察身內的生起,或觀察身內的壞滅,或兼察身內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種專心系念而認清身(的實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以上念身竟(注一)--
注一: 覺音在《清淨道論》第八章中,討論禅觀的四十行處中念身一法時,只論到觀身不淨的一節。他提到第一念住如上文所述,但出入息節可自成禅觀的一個行處(念息),而身體姿勢節,四明覺節以及四大種節,都屬于“慧”,九墟墓觀則既屬于“慧”也屬于“不淨”。
第叁章 受念住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感受應如何注意觀察?
“比丘們啊!比丘在經曆一樁愉快的感受時,對他所經曆的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在經曆一樁不愉快的感受時……中性的感受時……有利害關系而愉快的感受時……沒有利害關系而愉快的感受時……有利害關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時……沒有利害關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時……有利害關系而中性的感受時……沒有利害關系而中性的感受時,對他所經曆的沒有利害關系而中性的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
“他應如是生活:或是對他自身要注意觀察感受,或對他人也要注意觀察其感受,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感受,或觀察感受的生起,或觀察感受的壞滅,或兼察感受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感受 (的實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感受。”
第四章 心念住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他的心意?
“比丘們啊!比丘貪欲熾盛,應了了分明其貪欲熾盛;或心離貪欲……嗔恚熾盛……心離嗔恚……愚癡熾盛……心離愚癡……心念專一……心念奔馳……心志高潔……心志卑下……心智下劣……心智優越……心力集中……心力散漫……心得解脫……心著系縛,應了了分明其心著系縛。
“他應如是生活:或是對他自身,或對他人要注意觀察其心意,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其心意,或觀察心意的生起,或觀察心意的壞滅,或兼察心意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心意 (的實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心意。”
第五章 法念住
第一節 觀五蓋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一)注意觀察諸法呢?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從妨礙宗教生活(梵行)的五蓋中去注意觀察諸法。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從妨礙梵行的五蓋中去注意觀察諸法呢?
“比丘們啊!比丘如性貪欲樂(貪欲蓋),應了了分明其性貪欲樂;或不貪欲樂,應了了分明其不貪欲樂;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貪欲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經生起的貪欲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貪欲,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不會生起;或者他生性刻毒(嗔恚蓋)……生性怠惰而遲鈍(睡眠蓋)……生性傲慢而無禮(掉悔蓋)……生性多疑(疑蓋),應了了分明他生性多疑;或生性不疑,應了了分明他生性不疑;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疑惑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經生起的疑惑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疑惑,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不會生起。
“他應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觀察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諸法的生起,或觀察諸法的壞滅,或兼察諸法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諸法 (的實相)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法。”
注一: 摺本dhau有雲:世尊在論觀身時僅涉及色蘊;在論觀受與想時,僅涉及其他諸蘊。但在此處,從“比丘們啊……應如何……”開始的文字裏,他開始將色蘊和其他諸蘊混合立論。再者,在觀身時,他只論及色蘊,觀受時只論及受蘊,觀心時只論及識蘊。但在此處,從“比丘們啊……應如何……”開始的文字裏,他開始兼論想蘊和行蘊。
第二節 觀五蘊
“再者,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從五蘊中去注意觀察諸法。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從五蘊中去注意觀察諸法呢?
“比丘們啊!比丘應了知色的性質,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壞滅;應了知受的性質,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壞滅;應了知想的性質,想如何生起,想如何壞滅; 應了知行的性質,行如何生起,行如何壞滅;應了知識的性質,識如何生起,識如何壞滅。
“他應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觀察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諸法的生起,或觀察諸法的壞滅,或兼察諸法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諸法 (的實相)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法。”
第叁節 觀六根六塵
“再者,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觀察六根與六塵中的諸法。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眼根了了分明,應對色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耳根了了分明,應對聲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鼻根了了分明,應對香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舌根了了分明,應對味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身根了了分明,應對觸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比丘們啊!比丘應對意根了了分明,應對意念(法塵)了了分明,應對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縛了了分明,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縛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這系縛怎樣才能舍棄,應了了分明已經舍棄了的系縛,怎樣才能使它將來也不會生起。
“他應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觀察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諸法的生起,或觀察諸法的壞滅,或兼察諸法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諸法 (的實相)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法。”
第四節 觀七覺支
“再者,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觀察構成正覺的七種因素(七覺支)中的諸法。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七覺支中的諸法呢?
“比丘們啊!比丘如有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其有念覺支;或沒有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其沒有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覺支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經生起的念覺支怎樣才能充分發展;或者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應了了分明其有行舍覺支;或沒有行舍覺支,應了了分明其沒有行舍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行舍覺支怎樣才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經生起的行舍覺支怎樣才能充分發展。
“他應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觀察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諸法的生起,或觀察諸法的壞滅,或兼察諸法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諸法 (的實相)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法。”
第五節 觀苦聖谛
“再者,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四聖谛觀察諸法。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以四聖谛觀察諸法呢?
“比丘們啊!比丘應知苦谛,應知集谛(苦的根源),應知滅谛(苦的止息),應知道谛(滅苦之道)。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苦聖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絕望是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是苦。簡言之,所有五取蘊都是苦。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生呢?
…
《念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