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攝取,誰就會受到摩羅跟蹤。
1104 “因此,懂得這一點,有思想的比丘認爲人執著攝取就是執著死亡領域,就不會在一切世上攝取任何東西。”
第十四章 烏德耶問
1105 可尊敬的烏德耶說道:“你滌除塵垢,坐而修禅,完成責任,沒有煩惱,精通萬物,我帶著問題而來,請告訴我怎樣憑智慧獲得解脫和鏟除無知。”
1106 世尊說道:“烏德耶啊!抛棄對愛欲的渴求和撚,克服懶惰,戒絕惡行。
1107 “思想超然,達到純潔,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訴你,這就是憑借智慧獲得解脫和鏟除無知。”
1108 “什麼是世界的束縛?怎樣考察它?抛棄什麼,才是人們所說的涅磐?”
1109 “歡喜是世界的束縛,通過思想考察它,抛棄貪愛便是人們所說的涅磐。”
1110 “富有思想,四處遊蕩,這樣的人怎樣滅寂諸識?我們前來問您?聆聽你的教誨。”
1111 “富有思想,四處遊蕩, 這樣的人不喜歡內在和外在的諸受,這樣的,就能滅寂諸識。”
第十五章 波娑羅問
1112 可尊敬的波娑羅說道:“你顯示過去,沒有欲望,鏟除恐懼,精通萬物,我帶著問題來問你。
1113 “己知過去色,抛棄一切身,說內在和外在爲一無所有,我詢問你倆有關這種人的知識,釋迦啊,應該怎樣理解這種人?”
1114 世尊說道:“波娑羅啊!如來知道諸識的一切狀況,知道這種人立足解脫,以爭脫爲終極目的。
1115 “知道歡喜的束縛因一無所有而消失,理解一切,洞察言觀色一切,這就是有關完美的婆羅門的知識。”
第十六章 摩伽羅諸問
1116 可尊敬的摩伽羅諸說道:“我己經兩次問過釋迦這個問題。但這位明眼者沒有解符號。我聽說只要問第叁次,聖仙就會解答。
1117 “有這世和彼世,有梵界和神界,我不知道著名的喬達摩的觀點。
1118 “我帶著問題來問洞悉至善的人:一個人怎樣看待世界,死神才不會找到他?”
1119 “視世界爲空無,摩伽羅諸啊!永遠富有思想,摒棄自我的觀點,這樣的能越過死神;死神找不到這樣看待世界的人。”
第十七章 賓吉耶問
1120 可尊敬的賓吉耶說道:“我年邁體衰,形容憔悴,耳聾眼花,不要讓我糊裏糊塗死去,請告訴我這個法門,我知道後,能在這世擺脫生和老。”
1121 世尊說道:“賓吉耶啊!看到世人懶惰懈怠,受害于諸色,因此,賓吉耶啊!你要勤奮努力,摒棄諸色,不再再生。”
1122 “四面,四角和上下,共有十方,在這十方世界中,你無所不見,無氣溫聞,無所不想,無所不知,請告訴我這個法門,我知道後,能在這世擺脫生和老。”
1123 “看到世人受貪愛擺布,受衰老折磨,因此,賓吉耶啊!我知道後,能在這世擺脫生和老。”
第十八章 彼岸道經
世尊住在摩揭陀石寺,十六個婆羅門弟子輪流提出問題,他一一作了解答,如果懂得每個問題的要義,懂得正法,遵循正法,他就能到達老和死的彼岸,這些正法導向彼岸,因此,這個法門被稱作“彼岸道”。
1124 阿耆多、提舍彌勒,、布那迦、彌德古、陀多迦、烏波濕婆、南德、海摩迦。
1125 兩都提耶迦波、諸多迦尼智者、跋陀羅弗達、烏德耶、波娑羅婆羅門、摩伽羅諸和賓吉耶大仙。
1126 他們來到品行完美的仙人佛陀那裏,來到無上佛陀那裏,詢問精妙的問題。
1127 佛陀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作了如實的解答;牟尼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使這些婆羅門滿意。
1128 他們對明眼者,太陽的親屬佛陀感到滿意,在這位智慧優秀的人身旁過梵行生活。
1129 他們按照佛陀對每個問題的教誨生活,從此岸走向彼岸。
1130 遵行這條無上之路,便能從此岸走向彼岸;這是導向彼岸的道路,因此,稱爲“彼岸道”。
1131 可尊敬的賓吉耶說道:“我將贊頌彼岸道;這位無垢者、廣智者、清淨者、無欲者、庇護者、洞察言觀色什麼,教誨什麼,有什麼必要說謊?
1132 他摒棄汙垢和癡迷,擺脫驕傲和虛妄,嗨!我將稱頌他的美妙言詞。
1133 “梵天啊!我侍奉這位被稱作“真理”的佛陀,他紅色除黑暗,洞察一切,理解世界,越過一切存在,沒有煩惱,擺脫一切痛苦。
1134 “猶如鳥兒離開灌木叢,定居在果實累累的樹林,我也離開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像天鵝到達大湖。
1135 “過去有些人向我解釋喬達摩之前的教義,說是“從前如此,現在也將如此。”所有這些傳統說法全然增加我的疑惑。
1136 “唯獨他驅除黑暗,出身高貴,光彩熠熠,這位智慧廣博的喬達摩,智力發達的喬達摩。
1137 “他教給我這個無與倫比的法門,它可以直接親證,達到滅寂貪愛。”
1138 “這位智慧廣博的喬達摩,智力發達的喬達摩,賓吉耶啊!你離開他片斷嗎?
1139 “他教給你這個無與倫比的法門,它可以直接親證,達到滅寂貪愛。”
1140 “這位智慧廣博的喬達摩,智力發達的喬達摩,婆羅門啊!我片斷也不離開他。
1141 “他教給我這個無與倫比的法門,它可以直接親證,達到滅寂貪愛。”
1142 “我日日夜夜勤奮努力,用我的心,如同用我的眼看他,在崇敬中度過夜晚,因此,我認爲我沒有離開他。
1143 “我的信仰、喜悅、思想和意念教離不開喬達摩的教誨;這位大智者走到哪裏,我便在哪裏向他致敬。
1144 “一旦我年邁體衰,我的身體到不了他那裏,我的思想也永遠努力到他那裏,婆羅門啊!因爲我的心與他相連。
1145 “我陷入泥潭,戰栗發抖,從這個島爬上那個島,然後見到這位越過水流、沒有煩惱的正等覺。”
1146 “正如婆迦利、跋陀羅弗達、阿羅維喬達摩擺脫信仰,你也擺脫信仰吧!宜吉耶啊!你將走向死亡領域的彼岸。”
1147 “聽了牟尼的言詞,我非常高興;正等覺揭開遮蔽,排除障礙,充滿智慧。
1148 “他理解一切天神,知道一切事物,他是導師,解答有疑惑的人提出的問題。
1149 “我肯定會達到那個不可戰勝、不可動搖、無與倫比的境界,在那裏, 我將沒有疑惑,你要記住,我是個思想堅定的人。”
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佛典《經集》現代漢語譯本簡介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漢譯佛經中 《阿含經》常被稱作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實際上屬于部派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這本由郭良鋆先生在一九八叁年至一九八五年在斯裏蘭卡進修巴利語期間翻譯的巴利語佛典《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彙編。屬于巴利語叁藏小部。列在經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彙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産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可反映出原始佛教“重倫理修養,輕抽象思辯”的風格。《經集》僅次于《法句經》在小乘佛教國家中廣爲傳誦。
古代漢譯佛經中沒有《經集》,只有散見的個別經文與章節,如《經集》中的《愛欲經》與《義足經》(支謙翻譯)中的《桀貪王經》中的偈頌基本相同。
《經集》第770頌是“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痛苦追隨他,猶如河水湧入漏船。”而在《桀貪王經》中則是“倒羸爲強,坐服甚怨,次冥受痛,船破海中。”《經集》第841頌是“探詢和依賴所見,在采納中走向癡迷;你對“內在的甯靜”一無所知,因此稱它爲糊塗觀念。”而在漢譯《摩因堤女經》中則是:“谛見聞爾可謂,谛意取可向道,彼到彼少不想,今奈何口欺尊。”
由此也可見漢譯佛經中有不少文字滯澀與意義難解的段落與句子。佛陀當初曾要求他的弟子在傳法中不用梵語,而是到了哪裏就用哪裏的通俗語言傳法。有些艱澀難懂的佛經譯文恐怕有違佛陀的這個要求。在當代宏揚佛法,確實需要大批現代漢語版的佛經問世。
《經集》分爲五品,七十二章,共1149頌詩,本書經文部分約有十萬漢字。
它的內容基本上是佛陀與牧人、農夫、婆羅門、國王、夜叉、仙人、比丘的對話。語言清晰簡樸,有些神話色彩,有少許抽象思辯,卻很少有玄學色彩。主要講述佛教的倫理實踐,
即道德品質的修治,宗教意識並不強烈。
《經集》的漢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年1月第1版 印數1000冊
在前一階段,我在網絡上下載了不少佛經與有關佛教的文章,通過大量閱讀,受益非淺,
心中歡喜,自然産生了爲網絡做貢獻的想法。所以從圖書館借來這本《經集》,抽時間扒在鍵盤上敲了一個多禮拜,把此部《經集》錄入電腦,傳給大家。由于匆忙,錄入文本時可能有誤,如有發現不通之處,請大家告知本人,或對照原書,加以更正。
本人能讀到如此流暢的現代漢語佛經,在此對郭良鋆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謝!
由于本人與郭良鋆先生從未謀面,所以無法取得郭良鋆先生的同意,冒昧地把此書中的經文部分錄成電子版。好在佛經是人類共同的遺産,而且應該廣爲流通,所以這裏也就不存在知識産權與一稿多投的問題。
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禅宗與淨土宗,發展到今天,從理論到實踐,確實已經相當精美與完善(當然還有發展的空間),但原始佛教也有她的美妙之處。
從《經集》中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以及所日常修持的要求。有些觀點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如要求佛教徒要保持利益(當然不是指金銀財寶與田産資産)與勝利,戰鬥與不屈。對得到榮譽也持肯定態度,不全是一番與世無爭的景象。尤其是其旗幟鮮明的傲然不屈的形象,絲毫不亞于凱撒大帝與拿破侖,這…
《巴利語佛典經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