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我先是糊塗了一下,而後驚喜了一下。使人感到人類的優秀者的品質是相通的,也感到釋迦牟尼確是聖人,不是怪物。也使釋迦年尼原本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更加挺拔。原先我對人處世的態度是“有理也讓七分”,學習了佛典,覺得正確的態度是“有理也只讓叁分,甚至一分或零分。”佛陀提出這樣的要求:對利益要維護,對勝利要爭取,不能損害榮譽。而且似乎並不十分痛斥榮華富貴。在要求抛棄各種觀點與摒棄各種思慮的同時,特別強調要求佛教徒要有豐富的知識與豐富的思想。
從《經集》中可以歸納出早期佛教的以下幾點:
世界觀:
世界産生于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種感官),
世界與六親近,世界執著六,世界受苦于六。
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
由于行爲,世界才存在;由于行爲。人類才存在;
衆生受行爲束縛,猶如轉動的車輪受車閘束縛。
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
爲生存欲望所控製,追逐生存的水流,進入摩羅的領域,這樣的人不能徹底理解正法。無法消除束縛。與貪受作伴的人一再轉生,從這種存在到那種存在,不能超越輪回。
由于無知,愚者執著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一再進入生死輪回,從這種存在到那種存在,長久輪回轉。
而那些有知識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産生,知道怎麼完全徹底滅寂痛苦,不會執著生存因素。
他們達到思想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有可能達到終極,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
是生存的根源 是諸行、諸識、諸觸、諸受、攝取、發起、諸食、躁動。
知其有此危險 滅寂之 平息之 斬斷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靜,越過生的輪回,不走向再生
人界和神界把無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認爲這是真實。
實際並非如此;因爲這對于他是虛妄的,虛妄的事物變化無常。
聖人把滅寂身體的存在看作快樂,這與世俗的看法相反。
除了聖人,誰能徹底理解這種境界?徹底理解這種境界,擺脫煩惱,便達到涅磐。
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伴隨爭論産生毀謗。
許多爭吵,爭論、悲哀、憂傷、妒忌、驕傲、狂妄和毀謗來源于所愛;
所愛來源于欲念,或者說世上流行的占有來源于欲念。
欲念産生于人們在這世上聲稱快樂和不快樂,
快樂和不快樂來源于諸觸:
諸觸來源于名色,
諸色來源于自私與執著,
自私與執著來源于願望,
世界被無知遮蔽;由于貪欲和懈怠,它不發光;
欲望爲汙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
憑智慧阻擋欲流。只要滅除識,就能滅除名色。
比丘不應該貪戀愛欲,應該心境平靜,精通萬物,富有思想,四處遊蕩。
他沒有意識名想,沒有無意識名想,沒有無名想,沒有不存在名想,
對于這樣的人,諸色不存在,因爲種種虛幻的標志來源于名想。
不要陷入世上的種種束縛,看透了愛欲之後,應該自己學會涅磐。
人生目的:
一:消除疑惑,棄絕貪欲,擺脫痛苦,擺脫死亡 不再投胎 不會再生,樂在涅磐。
二:榮譽
《經集》中對榮譽充滿溢美之詞:
(他)獲得了難以獲得的至高榮譽,許多刹帝利和婆羅門都去侍奉他。
登上神車,進入聖潔的大道,摒棄愛欲和貪求,走向梵界,在梵界獲得再生。
想要獲得果實的人,肩負人生職責,勤奮努力,由此産生快樂和幸福,帶來榮譽。
人生路線:
一:獨立 自由 毫無怨忿,事事滿意,克服險阻,無所畏懼,
洞察生存的危險,不在生存中尋找精髓 企求滅寂欲望,
二:痛恨與排斥的是同道中的假冒僞劣者:
僞裝有德,魯莽唐突,辱沒家族,膽大妄爲,虛僞欺詐,不能自製,嚼舌多嘴,裝模作 樣,沒有成爲阿羅漢,卻自稱是阿羅漢,他是梵界中的竊賊,是最卑鄙者。是汙道者。
叁:品嘗了隱居和平靜的美味,擺脫恐懼。滌除罪惡,進而品嘗正法的美味。
最高的吉祥 做到這些的人,無論在哪兒都不可戰勝,無論去哪裏都安全,
即使對于從有家到無家的出家人,法行和梵行也是最高的理想。
四:摒棄吉兆、凶兆、夢兆和命相,
摒棄對人間和天上的欲樂的貪戀,越過存在,理解正法,
摒棄毀謗、忿怒和悭吝,摒棄贊同和反對,
抛棄愛憎、無所取、無所依,擺脫束縛,
抛棄一切所見、所聞、所想、德行戒行,
抛棄其他各種各種途徑,洞察貪愛,擺脫煩惱,
沒有愛欲,沒有貪欲,擺脫疑惑,
這樣的人沒有別樣的解脫。這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獲得智慧。
五 純潔,勝利,智慧無比純潔,擺脫一切生存因素,
不從生存因素中尋找精華,
不要貪圖衣服、飲食、供養和住處,你就不會返回這世上。
以戒律約束五種感官,思考身體,充滿厭倦。
滅除了對這世上名色的貪欲,越過了長期潛伏的暗流,完全超脫了生死,
六:智慧
聞聽一切正法,理解蔬一切正確和錯誤,駕馭一切,沒有疑惑,獲得解脫,沒有任何煩惱,
鏟除煩惱和欲望,聰明睿智,不再投胎,擺脫叁名想(指色想,嗔想,異想)泥淖,不再進入劫波,
在這世的善行中達到至高的目的,通達,
沒有任何執著,獲得解脫,沒有仇恨,摒棄帶來痛苦的行爲,
理智地生活,滅除虛妄、驕傲、貪欲、忿怒和名色,
視世界爲空無,永遠富有思想,摒棄自我的觀點,
富有思想,四處遊蕩, 這樣的人不喜歡內在和外在的諸受,這樣的,就能滅寂諸識。
世尊說道:“我將告訴你智慧:讓他像刀刃一樣;他應該用舌頭頂著上颚,控製口腹。”
他知道,但控製自己;他知道,但不說很多;這樣的牟尼配有智慧,這樣的牟尼獲得智慧。
理由
一個爲自己謀求幸福的人,應該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傷、欲望和憂慮。
憑苦行,憑梵行,憑自製,憑柔順,拔掉了這箭,
便無所執著,心境平靜,超越一切憂傷,無憂無慮,達到解脫。
貪愛和忿怒 厭惡、喜樂和恐懼 産生于愛念,産生于自我,各自依附愛欲,
知道它從哪兒産生,便把它鏟除 他們將不會再生。
方法:總的來說仍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另加上用地獄的漫長與可怕來恐嚇惡棍作惡,製止惡習。
肯定與持有人性中積極的品質與生活方式,否定與排斥人性中消極的品質與生活方式。
並對于各種肯定與否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說出各自的理由,簡明的道理令人喜愛。
一:出家
理由是
1 在家人養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製自己不殺生;而牟尼永遠控製自己,保護衆生。正如長有頂冠的青頸鳥(孔雀)永遠也達不到天鵝的飛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隱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
2 獨居就是智慧,獨自生活會得到快樂。
應該學會隱居,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爲,但也不要由此認爲自己最優秀,即使己接近涅磐。
二:對人的態度:
1 對于一切衆生,善于控製自己的思想。不管符合不符合意願,都能控製自己的思想。
控製自我,不作惡事;青年和中年時期都能克製自己,不生別人的氣,也不惹別人生氣,
2《經集》的第一章第一句是要求“抑製冒出的怒氣” 第六句是“內心沒有忿怒”
3“無須他人指引,獨自遊蕩。不養育他人,挨戶行乞,他指引別人,而不受別人指引,”
4“抛棄兒子,妻子,父親和母親,抛棄錢財,谷物和親屬,抛棄一切愛欲,”“不渴望兒 子,更不渴望朋友,”
5 排除他人指引,受人尊敬不驕傲,受人貶責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知道自己適宜什麼,不傷害世上任何人,如實理解正法
6 讓一切和諧協調,你們要避開這種人,掃除汙穢,清除汙垢。要象剔除秕糠一樣
讓有見識的純潔者與純潔者生活在一起,和諧相處的智者將結束痛苦。
7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製造觀點,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爲自己低于別人或高于別人。
理由是
1)“這是束縛,其中幸福很少,快樂很少,痛苦倒是很多。這是釣鈎。”
“沖破這些桎梏,猶如水中魚兒沖破魚網。猶如火苗不再返回燃燒過的地方,”
2)與同伴在一起,也會胡說和謾罵。出現危險,同情朋友,思想受縛,便會失去目標。 3)交往有危險,人與人交往爲謀私利,不謀私利的朋友今日難得,謀私利的人不純潔,
4)愛欲的危險與可怕:
愛憐妻子和兒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糾纏。
從親昵中産生恐懼,從家室中産生汙穢,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汙納垢之地
愛欲花樣繁多,甜蜜迷人,以醜陋或美麗的形式攪亂人心。這種愛欲對我來說是瘟疫,
膿瘡,災禍,疾病,利箭和恐懼。
熱衷交往並不能獲得片刻解脫,愛念從交往中産生,而痛苦伴隨愛念産生。
5)追隨低能愚昧,不明事義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領悟正法,驅除疑惑,只能走 向死亡。
6)一個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識都不會增長,有些人放言攻讦,我們不稱贊這些 缺少智慧的人;因爲他們放縱思想,欲望總是依附他們。
8 誠實、公正、堅定、慷慨,他從這世到那世,臨終不悲傷。
不說謊,不尖刻,不毀謗,不胡扯。擺脫了仇恨和恐懼
9 做個謙遜的人 摒除一切傲氣
理由是
“具有雙足的身體需要照看,它汙穢不潔,氣味難聞,充滿各種腐臭,到處流淌液汁。
具有這樣的身體,還要自以爲了不起,蔑視他人,這種人只能是瞎子。”
“吹噓自己,蔑視他人,因驕傲反顯渺小,”
10 慈悲
對有生命者,讓一切衆…
《巴利語佛典經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