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巴利语佛典经集▪P20

  ..续本文上一页使我先是糊涂了一下,而后惊喜了一下。使人感到人类的优秀者的品质是相通的,也感到释迦牟尼确是圣人,不是怪物。也使释迦年尼原本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更加挺拔。原先我对人处世的态度是“有理也让七分”,学习了佛典,觉得正确的态度是“有理也只让三分,甚至一分或零分。”佛陀提出这样的要求:对利益要维护,对胜利要争取,不能损害荣誉。而且似乎并不十分痛斥荣华富贵。在要求抛弃各种观点与摒弃各种思虑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求佛教徒要有丰富的知识与丰富的思想。

  从《经集》中可以归纳出早期佛教的以下几点:

  世界观:

  世界产生于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种感官),

  世界与六亲近,世界执着六,世界受苦于六。

  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

  由于行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为。人类才存在;

  众生受行为束缚,犹如转动的车轮受车闸束缚。

  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无法消除束缚。与贪受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由于无知,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长久轮回转。

  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不会执着生存因素。

  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

  是生存的根源 是诸行、诸识、诸触、诸受、摄取、发起、诸食、躁动。

  知其有此危险 灭寂之 平息之 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不走向再生

  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

  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

  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

  争吵和争论与妒忌相连,伴随争论产生毁谤。

  许多争吵,争论、悲哀、忧伤、妒忌、骄傲、狂妄和毁谤来源于所爱;

  所爱来源于欲念,或者说世上流行的占有来源于欲念。

  欲念产生于人们在这世上声称快乐和不快乐,

  快乐和不快乐来源于诸触:

  诸触来源于名色,

  诸色来源于自私与执着,

  自私与执着来源于愿望,

  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

  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

  凭智慧阻挡欲流。只要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

  比丘不应该贪恋爱欲,应该心境平静,精通万物,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他没有意识名想,没有无意识名想,没有无名想,没有不存在名想,

  对于这样的人,诸色不存在,因为种种虚幻的标志来源于名想。

  不要陷入世上的种种束缚,看透了爱欲之后,应该自己学会涅磐。

  人生目的:

  一:消除疑惑,弃绝贪欲,摆脱痛苦,摆脱死亡 不再投胎 不会再生,乐在涅磐。

  二:荣誉

   《经集》中对荣誉充满溢美之词:

   (他)获得了难以获得的至高荣誉,许多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去侍奉他。

   登上神车,进入圣洁的大道,摒弃爱欲和贪求,走向梵界,在梵界获得再生。

   想要获得果实的人,肩负人生职责,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和幸福,带来荣誉。

  人生路线:

  一:独立 自由 毫无怨忿,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

   洞察生存的危险,不在生存中寻找精髓 企求灭寂欲望,

  二:痛恨与排斥的是同道中的假冒伪劣者:

   伪装有德,鲁莽唐突,辱没家族,胆大妄为,虚伪欺诈,不能自制,嚼舌多嘴,装模作 样,没有成为阿罗汉,却自称是阿罗汉,他是梵界中的窃贼,是最卑鄙者。是污道者。

  三:品尝了隐居和平静的美味,摆脱恐惧。涤除罪恶,进而品尝正法的美味。

   最高的吉祥 做到这些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不可战胜,无论去哪里都安全,

   即使对于从有家到无家的出家人,法行和梵行也是最高的理想。

  四:摒弃吉兆、凶兆、梦兆和命相,

   摒弃对人间和天上的欲乐的贪恋,越过存在,理解正法,

   摒弃毁谤、忿怒和悭吝,摒弃赞同和反对,

   抛弃爱憎、无所取、无所依,摆脱束缚,

   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

   抛弃其他各种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烦恼,

   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疑惑,

   这样的人没有别样的解脱。这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获得智慧。

  五 纯洁,胜利,智慧无比纯洁,摆脱一切生存因素,

   不从生存因素中寻找精华,

   不要贪图衣服、饮食、供养和住处,你就不会返回这世上。

   以戒律约束五种感官,思考身体,充满厌倦。

   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完全超脱了生死,

  六:智慧

  闻听一切正法,理解蔬一切正确和错误,驾驭一切,没有疑惑,获得解脱,没有任何烦恼,

  铲除烦恼和欲望,聪明睿智,不再投胎,摆脱三名想(指色想,嗔想,异想)泥淖,不再进入劫波,

  在这世的善行中达到至高的目的,通达,

  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没有仇恨,摒弃带来痛苦的行为,

  理智地生活,灭除虚妄、骄傲、贪欲、忿怒和名色,

  视世界为空无,永远富有思想,摒弃自我的观点,

  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这样的人不喜欢内在和外在的诸受,这样的,就能灭寂诸识。

  世尊说道:“我将告诉你智慧:让他像刀刃一样;他应该用舌头顶着上颚,控制口腹。”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说很多;这样的牟尼配有智慧,这样的牟尼获得智慧。

  理由

  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虑。

  凭苦行,凭梵行,凭自制,凭柔顺,拔掉了这箭,

  便无所执着,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

  贪爱和忿怒 厌恶、喜乐和恐惧 产生于爱念,产生于自我,各自依附爱欲,

  知道它从哪儿产生,便把它铲除 他们将不会再生。

  

  方法:总的来说仍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另加上用地狱的漫长与可怕来恐吓恶棍作恶,制止恶习。

  肯定与持有人性中积极的品质与生活方式,否定与排斥人性中消极的品质与生活方式。

  并对于各种肯定与否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出各自的理由,简明的道理令人喜爱。

  一:出家

  理由是

  1 在家人养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而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孔雀)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

  2 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

   应该学会隐居,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为,但也不要由此认为自己最优秀,即使己接近涅磐。

  二:对人的态度:

  1 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控制自我,不作恶事;青年和中年时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别人的气,也不惹别人生气,

  2《经集》的第一章第一句是要求“抑制冒出的怒气” 第六句是“内心没有忿怒”

  3“无须他人指引,独自游荡。不养育他人,挨户行乞,他指引别人,而不受别人指引,”

  4“抛弃儿子,妻子,父亲和母亲,抛弃钱财,谷物和亲属,抛弃一切爱欲,”“不渴望儿 子,更不渴望朋友,”

  5 排除他人指引,受人尊敬不骄傲,受人贬责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知道自己适宜什么,不伤害世上任何人,如实理解正法

  6 让一切和谐协调,你们要避开这种人,扫除污秽,清除污垢。要象剔除秕糠一样

  让有见识的纯洁者与纯洁者生活在一起,和谐相处的智者将结束痛苦。

  7 在这世上,不要用知识或德行戒行制造观点,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等同,也不要认为自己低于别人或高于别人。

  理由是

   1)“这是束缚,其中幸福很少,快乐很少,痛苦倒是很多。这是钓钩。”

   “冲破这些桎梏,犹如水中鱼儿冲破鱼网。犹如火苗不再返回燃烧过的地方,”

   2)与同伴在一起,也会胡说和谩骂。出现危险,同情朋友,思想受缚,便会失去目标。 3)交往有危险,人与人交往为谋私利,不谋私利的朋友今日难得,谋私利的人不纯洁,

   4)爱欲的危险与可怕:

   爱怜妻子和儿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纠缠。

   从亲昵中产生恐惧,从家室中产生污秽,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

   爱欲花样繁多,甜蜜迷人,以丑陋或美丽的形式搅乱人心。这种爱欲对我来说是瘟疫,

   脓疮,灾祸,疾病,利箭和恐惧。

   热衷交往并不能获得片刻解脱,爱念从交往中产生,而痛苦伴随爱念产生。

   5)追随低能愚昧,不明事义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领悟正法,驱除疑惑,只能走 向死亡。

   6)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有些人放言攻讦,我们不称赞这些 缺少智慧的人;因为他们放纵思想,欲望总是依附他们。

  8 诚实、公正、坚定、慷慨,他从这世到那世,临终不悲伤。

   不说谎,不尖刻,不毁谤,不胡扯。摆脱了仇恨和恐惧

  9 做个谦逊的人 摒除一切傲气

   理由是

   “具有双足的身体需要照看,它污秽不洁,气味难闻,充满各种腐臭,到处流淌液汁。

   具有这样的身体,还要自以为了不起,蔑视他人,这种人只能是瞎子。”

   “吹嘘自己,蔑视他人,因骄傲反显渺小,”

  10 慈悲

   对有生命者,让一切众…

《巴利语佛典经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