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所說的經論,極力崇重,諸哲匠所闡的微言妙理,更爲發揚廣大。故正信皈依的菩薩,于自己已有認識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爲佛法的金湯,捍禦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辯才,或運之以生動妙筆,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這不能期之于一般結緣皈依的菩薩,而特是知識豐富正信皈依菩薩應具的資格。
菩薩學處兩重叁皈,是建設佛教堅固基層的基礎。佛教的中心雖著重在伽藍清淨僧伽,但整個的基礎應建築在多數大衆的信仰心上。沒有大衆信仰的佛教,縱使伽藍梵刹建築得富麗,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這是違反佛陀的真義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後佛教新的發展和建設,是應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衆的心中,喚起大衆熱情的信仰和認識,這就是設立兩重叁皈的所以然。假二千年來已有佛教的基礎上,領導菩薩學處的菩薩僧,應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衆的信仰,建立兩重叁皈的基礎。更期進一層的建設,領導叁皈的菩薩展開兩條路線:一從在家的徒衆到在家菩薩位;一從出家的徒衆到出家菩薩位(這裏所指的出家,一部份或是已出家的今日青年僧伽,一部份或是由正信皈依新出家的青年僧伽)。
結緣叁皈是佛家廣泛的信徒,到正信叁皈,已于佛法有所認識,建立根本的信心。現在先說在家出家菩薩于己于教于人類應有基本道德修養的教條,也就是說明菩薩學的精神。叁、叁乘共戒
甲、在家衆的五戒十善
據實說來,叁皈是建立信願心,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薩共同實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條,也是人類應共同修學的道德。菩薩纓絡經說:“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
我們的身語心行,有善的也有惡的,現在依佛法的修學滅去惡的,使善的方面更充實增加有力,使之完美。五戒便是最基本的道德標准的行爲。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義利,(叁)不邪淫而禮節,(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調善身心。
試觀上舉五條,哪條不是倫理原則?或者有說前四條確是倫理道德不可缺的基本條件,唯第五條似覺過于刻苦。這裏佛陀是有辨明性質上的不同,輕重的性質,但是俱屬必要的戒條。前四條通名性戒,後一條獨稱遮戒。性質是實在的意思,凡犯殺人盜物奸淫欺妄,無論世法佛法其行爲的本質都實實在在的是惡,應受製裁;遮是防患未然的意思,飲酒的行爲雖不侵害他人,但因飲酒易引起淫殺等惡行,所謂酗酒滋事,是世人所熟知的,更以飲酒易成嗜好,使生理心理失卻健康,也應戒除,故有些國家用法律明文來禁止的。是以五戒不獨爲佛教徒應嚴格地守持不犯,即就常人來說,能守持五戒,才完成一個道德的人,人格才得完備;否則,于人于己便有所缺憾,不是完全的人。
上所列舉的五戒,于不殺之下加仁愛,乃至不飲酒下加調善身心,這是舉佛教的五戒與中國儒家的五常並稱;每條的上半截是作所應當作,上截是五戒,下截是五常。以下略說五戒。
不殺生,于人于物是仁愛的行爲,是人類共生共存必要的條件。殺人是重戒,殺大的動物生命是中戒,殺微細的生命是輕戒,犯不殺生戒而去殺人,不唯佛律所不許,且爲一般法律所不容。人與人之間,貴能和平團結,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不得互相殺害,否則人類自身便不能存在。
不偷盜,是人類正命的生活,是正當的行爲。人類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大都是大衆分工勞動的生産品,不是隨便取之于自然界,其每一種生産品,都是積集若幹人的智力和勞力。他人的私有物,必循其正當的途徑得來,受國家法律的保障。今若非法以取,或以強力劫取,或偷竊,或欺騙取得,使他人正當財産受到損失,倘人與人之間都演成這種行爲,人與人便不能共同生存。不勞而獲,盡是不義之財,爲正人所鄙恥;不義行爲,是造成人類的亂源。佛律有“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亦即防止其更大的不義行爲。
不邪淫,是人類繁殖,子孫衍續的倫敦正分。所謂君子之道端乎夫婦。男女間成立夫婦的關系,對于下一代子女負起父母的責任,須求之于正當配偶。故佛律許在家菩薩夫妻配偶的行淫,認爲是正當的行爲,曰正淫;不經過正當的配偶,苟且配合,曰邪淫。如人人邪淫,必引起亂群亂倫不幸的後果,且于後一代子女逃避其應負撫養的責任,而人之初生,生命極爲脆弱,非如牛馬那樣硬朗。這些都有賴于男女間正當的配合,方便人類自身行不越規和平相處,永久繁殖下去。端正風化,增進民本,是藉倫常禮節防閑;在佛法靠戒來正邪。
不妄語,是與人相處而可信,言顧行行顧言,言行一致的精神。倘言而無信,即求兩人以上的團結也不可能,小之一個家庭,夫妻不能相見以情以義,大之國際間演成爾虞我詐的現象。所以儒哲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佛是贊歎“言行忠信,表裏相應”(無量壽經)的人爲賢者,謂妄語之人“醜惡之聲周聞天下”“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智度論)。
不飲酒,飲酒易使人陷于昏醉迷亂中,不飲酒常保持身心清甯,發生智慧。飲酒易招過失,往往亡身破家,故佛律懸爲遮戒。平常飲食是資養所必需,酒、煙、嗎啡等全非必需品,徒消耗了人的生産力,一旦變成習慣,懶惰無恥的行爲,也將間接直接緣之發生。故爲養成智者的品格,酒和其他的麻醉品都在戒除中。
又守持五戒,亦爲出家菩薩基本道德的行爲,且較在家菩薩更嚴格,緣在家五戒遇不得已之緣可開,出家則除酒爲藥物治病外俱無開例。如殺人,在家菩薩身任國家軍政,依法處斷犯人,或爲救多人處治少數惡人,以大悲心而行殺生,律則許可;若出家菩薩,爲護僧製便不許開。如邪淫戒,在家許合法夫妻的正淫,出家菩薩既舍離俗家,凡屬男女媾合,悉是邪淫。
次說十善。十善在五戒中開出,即略爲五戒,詳成十善。茲製一對照表于下:(略)
此中語行四善,即五戒中不妄言中開出。绮語,是多虛少實,花言巧語,曼衍绮麗其辭,動人聽聞,靡靡之音、淫蕩之歌,是其尤者。兩舌,即挑撥離間唆哄兩頭,使人骨肉離散,親愛成仇。小之害人一家,大之舌士之謀策挑起世界大戰。惡口,即是出語罵人,以極難堪穢亵之語以汙辱人,悉不符于事實,故也是妄語中攝。意善行中叁法,即五戒中遮戒之不飲酒。五戒飲酒是重在緣,十善是正面的指出。悭貪,是悭惜己物應舍不舍,貪人所有求取無厭;瞋恚,暴戾憎恨,于物無慈,愚癡應合稱愚癡邪見,是于事于理無抉擇智,愚故癡愛,亦因癡成愚,這是根本普遍微細的煩惱,其現起粗相便是邪見。邪見,是指于事于理起不正的知見,故學菩薩的人,首須去其邪見而端其正見。癡愛貪恚,在凡夫衆生誰都遍有,總名叁毒,去此便是聖人。學菩薩的人應平時修習舍施,慈悲,智慧來克服它。倘若放縱飲酒,遮戒之防堤既決,則叁毒之惡浪泛濫更甚,身語二行,益不能自製于善。不飲酒是遮惡緣,無貪無瞋無癡,是顯其惡止善行。
守持五戒,人倫的道德無缺,取得人的資格。學菩薩應從做得是一個人起,否則,人格尚虧,菩薩的地位便無處安置。能行十善,便可進入從人而天,緣無貪無瞋無癡,其心境平靜清甯,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學菩薩者是在成佛,不求個己之享受爲足,于人于天的境界中,更淬勵其智慧德行,淨化其他的大衆,菩薩是永與大衆爲友,不舍大衆,于大衆中學習菩薩道。
在家菩薩,應認清這條路線,才是善學,否則,便與佛法宗旨背道而馳;同時做人的資格也不能保全。乙、出家衆的沙彌十戒
據實就佛教的組織來說,五戒與十善應稱在家菩薩優婆塞(近事佛法的男人)優婆夷(近事佛法的女子)衆,如此出家菩薩沙彌與比丘,成爲佛教四衆或六衆或七衆,照我上面說也可擴大成爲九衆,前面的兩種皈依衆,是佛教的外圍或外護,內部即是上舉四種,而專職住持佛教的中心人物則爲比丘衆,其組織略如下表:
沙彌學業成就,則進爲比丘,是依比丘爲師而出家,比丘應負教養父師的責任,正攝受年未滿二十歲的青年。因爲負有將來住持佛教的責任,對于佛教律儀的修養,經論的學習,須經長時期專門的煅煉,養成崇高的僧格;否則,便擔不了這個重大的責任,人天師範,絕非啞羊鼠鵲之徒可以假冒。
沙彌時期,純在修學的時期,其學程等于普通國民教育的初中和高中,這時期的學課,除修學中等國民普通教育國民教育必需的課程外,應更加上佛學基本的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生活在沙彌的律儀中,這律儀的生活,也就等于一般中學的軍事訓練。
沙彌,義譯爲“息慈”、“求寂”或“勤策”等;釋之爲“息惡行慈”、“求涅槃的寂靜”、“爲比丘所勤加策勵”。沙彌有叁種:七~十叁歲曰驅烏沙彌,謂只能驅烏鵲于食上;十四~十九歲曰正法沙彌,這正合沙彌之位,于五年中受師訓練,堪進入比丘位;二十~七十歲曰名字沙彌,以年齡已在比丘位,但初出家未受比丘具戒,稱沙彌名。
正法沙彌,適在受中學教育年齡,其得度師應勤加策勵,爲師者如覺自己無力教導,應送其入沙彌學院,使其受世法佛法的教育,長大時不爲佛教罪人、國家蠹民,且有力能住持佛教,福利人群。至于名字沙彌,其得度師應審查其履曆,是否正信佛法,是否有諸遮難?須如法度令出家。
在家二衆,能守持五戒爲合格;今出家沙彌須能受持十戒爲合格。雲何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金銀寶物。
此中前五戒同于在家二衆,唯在家的第叁不邪淫戒,以許如法的夫妻配合;已是出家的沙彌,一涉男女的媾合,即屬邪淫,故須根本斷除淫行。
第六是戒除化裝虛飾。因在家男女夫妻相配,…
《菩薩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