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醫療--內觀治病的個案 目錄 序

  法的醫療

  內觀治病的個案

  馬哈希尊者 編著

  (Venerable Mahāsī Sayādaw)

  阿格祇多比丘(Bhikkhu Aggacitta) 英譯

  溫宗堃 中譯

  目錄

  英譯序

  中譯序

  中譯凡例

  一、 佛陀如何治愈自己的疾病

  二、 馬哈希尊者所述的兩個案例

  叁、 蘇加塔尊者(Sayādaw U Sujāta)所述的七個案例

  四、 來自南迪雅尊者(Sayādaw U Nandiya)的個案

  五、在班迪達禅師(U Paṇḍita)指導下的一些禅修者的個案

  六、 在桑瓦拉禅師(U Saṃvara)指導下治愈疾病的個案

  七、 疾病由于覺支而痊愈

  巴英術語彙編

  中譯後記、版權說明

  

  

  英譯序

  1974年馬哈希尊者曾在仰光大學爲學生們講說內觀修行,那次演講的內容經整理後編輯成書 ,兩年後(1976),馬哈希尊者爲該書增編一個附錄,本書即是此附錄的英譯。讀者閱讀此書時將會發現,馬哈希尊者所撰寫的前言與結語部分,是相當學術性的作品,正文部分則是資深禅修老師們(kammaṭṭhānācariya)所經驗或所指導而記錄下來的事迹,描述禅修者在爲法精進時,治愈自身疾病的事例。

  翻譯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譯本要忠于原稿,因此譯者一方面避免過于直譯的危險,但仍盡可能地堅守忠于原稿的原則。尤其將巴利文迻譯爲英文時,譯者保留原書裏的Nissaya方式——緬甸巴利學者慣用的一種翻譯方式。雖然Nissaya尚不是完全的巴、緬逐詞對譯,但已相當接近,因爲每個巴利詞彙都有一個相對應的緬文。使用此方式進行翻譯時,在巴利詞彙之後即跟著緬文譯詞〔二者采間廁編排〕,且會將巴利語序依緬語語序重新安排,以便讓緬文譯文仍然流暢可讀。[ii]之所以能這麼做的原因,一般而言,乃緬文的句法結構通常和巴利句法結構相近,英文句法則不然。乍看之下,這種翻譯方式或許有過于拘謹、賣弄學問之嫌;然而事實上,與一般的翻譯相比,這種方式讓譯者擁有較多的空間使其翻譯更加精確、清楚,同時也可使有能力閱讀巴利文的讀者評鑒其譯文。而本書的編排方式,能讓一般讀者完全略過巴利原文而流暢地閱讀英譯。譯者的想法是,上述的優點遠超過必須重排巴利語序所帶來的不便。

  譯者也藉此機會,嘗試用另一種幾近直譯的方式,翻譯緬文的一些常用字詞。如此做不爲標新立異,而是要讓讀者也能欣賞緬文字彙的豐富性。舉例來說,一般的英譯詞「冥想」(meditation),其實並不能充分傳達「爲法努力」(dhamma-striving)或「努力修習正念」(striving-in-mindfulness)的特殊義涵,還可能由于其多義而被人誤解,尤其是那些未曾修習內觀的人。我們會在適當的腳注裏指出並討論這類譯語,除了說明某些外國人無法理解的緬文含義之外,也會針對某些英譯詞,[iii]如“ultimate”〔究竟〕或“mindfulness”〔念〕定下明確的定義,避免在語義上可能産生的诤論。

  譯文中所引的巴利文以斜體表示,如緬文原書一樣,不予翻譯。長久以來,這些佛法慣用的巴利語詞部分已深入緬甸的語言與文化中,成爲今日的常用語,在緬甸某些信仰虔敬的佛教化區裏尤其如此。因此,若用一般的英文用語替代這些語詞,不是不恰當,就是會爲不熟悉(上座部)佛教義理與實踐的一般讀者帶來困擾。顧及此,我們于書末增補了一個「巴英術語彙編」――專門用以解釋基本的(上座部)佛教用語;並盡可能地讓解釋明白易懂:先鋪陳出根本的理論架構,再適時地將讀者帶到實踐的層面;又,在巴利語詞的解釋中,若再出現另一個以斜體標示的巴利文,此時即表示該〔以斜體標示的〕巴利文之語義,在術語彙編的其它地方曾被解釋過。

  之所以翻譯這附錄,其用意是想要激勵剛踏入內觀修行世界的英語讀者,尤其是那些不能在資深禅修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進行爲期數周或數月的密集禅修的人們――他們只能在疼痛、無聊、煩躁、昏沈的坐禅期間,不斷地奮鬥,試著激發自己逐漸降溫的興趣。[iv]然而,譯者完成譯文的草稿之後,發現書中的一些故事其實也能鼓舞內觀修行的“老參”,並提醒爾等應具備勇氣、毅力及耐心。再者,這些故事或許也可以誘導那些愛冒險的讀者,即使他們原本對解脫與證悟不怎麼感興趣,但卻可能因實際修行內觀而對佛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即便是一開始修行內觀的動機並不怎麼崇高,只是爲了治好困擾他們已久的長年疾病。希望這樣的誘導能成爲有效而善巧的方便,讓人們走上正確的道路,邁向正確的目的地。樂愛上座部教理的人,若想要尋找叁藏、注、疏的經證來支持當代禅修者所說的經驗,也能在馬哈希尊者所寫的前言與結論裏找到答案。

  最後,譯者想要向班迪達尊者(Sayādaw U Paṇḍitābhivaṃsa),即仰光馬哈希禅修中心(Mahāsī Thathana Yeiktha)現任的教誡阿阇黎(Ovadācariya Sayādaw),表達誠摯的謝意,感謝尊者幫助我們(以他慣常的簡潔而精確的方式)厘清一些譯自巴利文的緬文譯詞之義涵。譯者也要感謝已故的烏巴雷(U Ba Glay)博士,當時的佛教攝益協會(Buddha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的副主席,感謝他的鼓勵,並提供我們一些緬甸醫學術語的對應英譯,以及緬甸專有名詞的羅馬拼音方式。當譯者回到馬來西亞准備進行譯稿二校的期間(1982年4月6月),也受惠于當時在Tanjung Rambutan精神病院(Psychiatric Hospital)任職的幾位緬甸海外流亡醫師,他們幫助我們檢查、確認或補充[v]一些緬甸才有的疾病、症狀的名稱之英譯。優婆塞Lim Koon Leng居士,是我居住的道場的護持者,也是上述醫院的職員,在他的居中協助之下,才得以有此殊勝的助緣。雖然譯者和那幾位醫師未曾謀面,但譯者在此必須誠心地向諸位善人說聲「善哉」(sādhu)。

  譯者也要感謝優婆夷Hoe Soon Ying和Lee Saw Ean居士,由于她們的協助而有清晰整齊的打字稿,讓譯者看到許多翻譯上的缺失並藉以修正。其後,那編改過的打字稿由優婆夷Goh Poay Hoon作進一步的編輯處理,以便交給佛教攝益協會審核。最後定稿的品質實歸功于Goh Poay Hoon居士的努力與耐心,她在編輯的過程中,做了許多修正與增補。再者,還要感謝達磨答加尊者(U Dhammadhaja)(現在住于夏威夷的史帝芬史密斯),誠蒙尊者在泰國密集禅修期間(1983年2月-3月),撥冗閱讀譯稿並給予寶貴的意見。當然,也要感謝佛教攝益協會.仰光馬哈希禅修中心,允許我們在馬來西亞出版、流通此譯本。

  

  比丘 阿格祇多(Bhikkhu Aggacitta)

  1984年11月

  中譯序

  英譯本原名“Dhamma Therapy: Cases of Healing through Vipassana”,原作者爲已故緬甸馬哈希尊者(Ven. Mahāsī Sayādaw, 1904-1982),英譯者爲馬來西亞的Ven. Aggacitta。本書旨在舉出疾病藉由內觀修行而得痊愈的一些個案,就此揭示內觀修行與療愈疾病的密初關系,以及內觀治病在巴利佛典中的經證。

  馬哈希尊者可說是二十世紀緬甸乃至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最重要的禅師之一。馬哈希系統的內觀禅法,二十世紀中葉,在緬甸政府的支持下成爲緬甸境內弘揚最廣的內觀傳統;也由于其內觀方法的精確、有效,因而帶動了上座部佛教內觀修行的一股風潮。緬甸第六次聖典結集(1954-1956)時,馬哈希尊者擔任類似于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的「提問者」角色,以巴利語和擔任如阿難尊者「答複者」角色的明貢叁藏法師(Mingun Tipiṭakadhāra Sayādaw, U Vicittasara, 1911-1992),進行結集問答。馬哈希尊者不僅以禅師的身分聞名,同時也是著作等身的上座部佛教學者,其作品約有七十六本,重要的代表作如凡八百余頁的《內觀方法》、《禅修老師的記錄》、四冊《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之緬、巴對照翻譯(Nissaya),以及以巴利文撰著的《清淨道論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此書已收入于VRI出版的CSCD)和《清淨智論》(Visuddhiñāṇakathā,此書的巴英對照本已由BPS出版)。

  閱讀馬哈希尊者的著述之時,讀者不難發現尊者的著作有一特色,即總是將「教理研究」與「修行實踐」結合,以教理引導修行,並從修行的角度诠釋教理。總的來說,教、行相輔相成這一特點,可謂是尊者著作最珍貴之處。

  譯者很高興得以閱讀並中譯這本著述,因爲對譯者而言,它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佛陀所教導的內觀修行能夠爲衆生同時帶來身、心二方面的利益,以及世間與出世間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在佛滅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仍然有幸能夠學習佛陀當初的教法,以及獲得實際有效的修行指導。

  在此,譯者要感謝智光法師(Ven. U Ñāṇaraṃsi),2000年8月,譯者到…

《法的醫療--內觀治病的個案 目錄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