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性的東西我給你提一下、點一下,你一看就知道。有的時候,別人不給你提醒一下,你可能不注意,他一提醒,你一注意,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智首菩薩”顧名思義,智慧之首。“文殊師利菩薩”在我們國家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第一。兩個智慧第一在這裏論說甚深法要,你就可想這經文多麼殊勝。那麼後面,列舉了幾個“菩薩雲何得”,共是十一個種類。第一個種類是十種無漏勝妙身語意叁業,這方面的殊勝功德。“無過失”,這在佛教裏講都是無漏的,沒有過正失得之事。“不害”兩個方面,不自害、不害他,這些都只有無漏功德發起以後才能做到的。“不可壞”,不爲一切有形、無形、聲色種種外境所破壞。“不退轉”,念不退、位不退、形不退。“不可動”,身語意業如如不動,不爲任何的境界所轉。不是我這個身子不動,是我這個身體,乃至我的語言、我的心意裏面無漏功德清淨的顯現,不爲雜染所動,不爲邪見所動。“殊勝”這兩字比較清楚,特殊的勝妙。“清淨”不僅僅像我們所想象的衣服髒了洗一洗就幹淨了,也不是水沈澱了比較清淨,這只不過是比喻。實際上佛教中的清淨是“離于二法,是爲清淨”。
在座的大部分比較年輕,比方說你的朋友,你對他內心中沒有離不開的貪染,也沒有急需要離開的厭離,沒有這兩種,這就是對他的心是清淨的,既無貪染,也無怨心。不是說我沒有傷害過他,對他很好,這叫清淨,這個不一定。對他好,如果貪染就不清淨。“無染身語意業”,是不染著、不執著。
“智爲先導”,無論做什麼都以智爲先導,這個智是無漏的智。咱們講到哪都是無漏的功德,什麼是無漏的——無增無減。因爲我們普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的,一邊做好事一邊做壞事,所以你的功德有漏,不能獲得不動的安樂。所以只能隨于聲色,住于生滅,輪轉六道,枉受辛苦。這是“有漏”,與此相反是“無漏”,實際上真正入無漏以後,有漏無漏的對立也就消除了。咱們昨天晚上談佛法,有一位朋友以比較高的姿態談佛法,但實際上火候不到,相似。昨天晚上有人寫條子問“什麼是開悟,什麼不是開悟”,他就站起來要求回答,從他講的語言的意思看有一點像,但是神態不像,還差火候。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在攀登懸崖,上有一根繩子,佛經裏也有這種比喻,一個人在深井,井裏無限深,要是掉下去會粉身碎骨,爬到半截,繩子上有兩只老鼠,一只白鼠,一只黑鼠,在咬這個繩子,周圍沒有什麼可捉住的,眼看不等他爬上來,繩子就要斷了,這時候你怎麼辦?這個人此時就萬分焦急,井無限深,掉下去不可言說,繩子就要被咬斷了,而他離井口還遠得很,怎麼辦?當然具體的佛經裏還講到井裏有四條毒蛇之類,很多的,譬喻人在叁界有種種的煩惱,痛苦在逼迫我們。佛能夠出叁界,證解脫,得安樂的佛法就像一條繩子,你捉到了這條繩子,就可以出叁界,就像人在苦海中捉到了大船上的繩子一樣,你順著繩子可以上船,可是那兩個老鼠在咬那個繩子,這個事情就非常危險,非常苦惱。這個人他昨天倒說出了一點東西, 那一位 居士說了什麼話,使他一下有所思悟,這條繩子被抽掉了,還沒等老鼠咬斷,老居士過來一剪刀給剪斷了。他的意思是說他明白了,契入了。據我昨晚觀察,他當時是有所契入。但是一個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這類契入很多,但是不長久,不長久就是你契入的深度不夠,很快就退縮了。忽然一下,原來是這個樣子,獲得那麼一個小時,一天,兩天的輕安,如果能持續,你大事已辦;如果不能持續,沒關系,你再接著來,慢慢地,多次以後,積少成多,真正發生了質的變化,你的大事就辦了,就是入無漏智。他最後說了嗎?繩子斷了,我也沒掉下去,我也沒上來,我也沒停在那個地方,但他說話的口氣和神情卻與這個東西稍有不契。所以我們導師沒作聲,這類事情不好講,我今天在這講的意思是借昨天大家的印象說一說,回頭可以和這個人繼續探討。這個也留給大家,昨天他說一遍,大家不一定聽得很清楚,這個也是個公案,現成公案,你們可以參一參。
這第二類是十種具足,這主要指福德智慧。菩薩的生處、種族、家、色、相、念、慧、行、無畏、覺悟,一切具足。生處,生在王家,世間法的一切都具足;種族,王族相對來說各方面都是比較優勝的;家,指你生在誰家,比如王家;色,指莊嚴,色相,主要指你這個色身應當具足的功德都要具足,相是莊嚴,念是不忘失,慧是智慧;行是行持;無畏就是進入到甚深智慧。所以對佛法的無漏功德,表述有多種,尤其在《華嚴經》中每一種都是十個不同言辭,無爲,無畏,無漏,最上,第一,無分別,寂靜,涅槃種種,它們表達的方面不同,但它的歸根結底卻是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明心見性”。一個人如果確實生起諸法空,諸法無所有,與一切諸法無所分別,你契入的時候,它自然是無畏的,于一切處無畏,你既然于叁界無畏,實際上你不在叁界內,這個時候,也不在叁界外。道教也講,“不在五行中,超出叁界外”,這是相對我們這些概念比較執著的人這麼講,比方給你們講一個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你一下子捉摸不透,比方說出這個房子,你第一個印象,那就有個外,但在佛法的究竟意義上卻不是這樣。後面是“覺悟具足”,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廣說無量。在《華嚴經》中,無論開顯某一個方面的智慧或功德或善巧或方便,一開顯都是非常廣大,“廣開無量,略開十類”,《華嚴經》基本上都是這種格式。
第叁類是十種妙慧,“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華嚴經》就是這種風格,一說慧列了十種,這是略說十種,我們語言所能相及的十種,我們語言所不及的無量。此世界十種,他世界還有很多。就說我們的漢語,它的文字表達是有限度的。隨便說個事,讓一個普通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把這個事說一下,他只能說一兩句,就沒詞了。因爲他的心量小,不說他了,包括我在內,咱們的心量都不夠,說得就不多。比方說讓你贊歎這裏供的這尊佛像——普賢菩薩,菩薩爲什麼沒有盤腿,腿放在下面。彌勒下生的時候也是這種姿勢,表示要在衆生界廣行菩薩道,廣度一切衆生。佛都是雙盤腿的,彌勒菩薩有時一個腿在位子上盤著,一個腿在下面放著,一方面在寂靜涅磐中,一方面在廣行菩薩道。普賢菩薩呢,以甚深不可思議解脫智慧,乃至以等佛智,現廣大行願,行菩薩道。
第四類是十種力,“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維力”,這裏面都比較複雜,你們先大概了解一下這是十種力。
第五類是十種善巧,第六類是七覺支和叁解脫門,第七類是六度和四無量心,第八類是如來十力,第九類是十王恭敬,“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咱們所能知道的是人王,甚至福報再小一點的連人王也沒見過,見過人王的人實際上也不多,那都是稍有福報的人才能見到人王,那其他的王我們都沒見過。但你們如果像普賢菩薩說的善用其心,那也是十王圍繞。第十類是度生的十種方便,第十一類是超衆十德。咱們這個是簡單的說了一下,那麼文殊菩薩就“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這些非智首菩薩不能知道,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文殊菩薩說的“汝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經中許多地方都是弟子問佛,或者菩薩之間互問解答說出來的法,然後佛給印可,不是這些大菩薩不知道。主要就是剛才說的這個,“爲末法衆生故,爲欲饒益、安樂有情故,爲哀愍世間,利樂天人故,問如是義”。這就像演戲一樣,臺上有兩個人演戲,爲了讓底下人明白某一個道理,臺上那個人就說“這個道理我不懂,請問您?”,就是這麼個意思。那後面就說了“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住去、來、今諸佛之道”指的是叁世果,就是住佛智。前幾天你們沒來的時候我們正在誦《華嚴經》,那個時候正講到等覺菩薩的十通、十定,裏面講到菩薩是住佛智,在談說菩薩等佛智的時候,說了很多最上贊妙,無比的贊歎。就是菩薩到了等覺妙覺,與佛智相同,但是他的功德力與佛還不能相比。所以在經文中廣大地贊歎了菩薩的智慧、功行,贊了半天可以說把我們娑婆世界贊歎的語言都用盡了,贊完之後另一位菩薩就站起來問,你說等覺菩薩的功德尚且如是,那佛的功德怎麼說呢?菩薩就做了個比喻,就是菩薩的功德不能和佛相比,爲什麼?猶如微塵與大地比。這就顯示出佛的功德的不可思議,非思議所及。我們凡夫這種思維的心是妄心,雖然是真心中顯現出來的,但它是一種虛妄的心,只有你息妄歸真,妄心滅了,真心自顯的時候,你才能有所領悟。
後面就是說菩薩的功德,“隨衆生住,恒不舍離”,菩薩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慈大悲,不舍衆生,廣大饒益。“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一切法的實相都能明了。“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第二導師”的意思是不和佛在同一個層次,佛是第一導師。你善用其心就能獲得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功德。怎麼個善用其心?文殊菩薩以偈頌的形式列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141 件事,在這上面用心。
下面我們來講偈頌。
“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有的人就會起懷疑:就念這幾句話,能獲得無量微妙的功德嗎?這裏面有很多的原理要給大家講。它的原理主要就是我們在善用其心的過程中,隨所欲淨,以…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