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思維、解脫智、無漏慧,廣發大願、轉識成智、轉境成德,以 勇心自誓 ,決定妙慧,去除曆劫業習邪見,破除了我及法的種種執著,當體就有法喜,自利利他,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純善無惡,順而無逆,自在安樂,當下就有這麼多功德,當下就能體會到。縱然不能攝心當下,散心誦持——咱們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是如此,也能起到淨化叁業,培養正念,長養菩提心的微妙作用,這個作用當下顯現不出來,多爲未來成佛的因。如果能夠攝心當下,你的當下就在解脫之中,就在法喜之中。那怎麼才能攝心當下?如果你每一首偈都能攝心當下,你這七天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微妙功德。我佛如來所宣經法,都是一相一味,所謂的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究竟止于一切總智,隨便一首偈都可以資一切智,這就要看我們能不能夠于當下定心深入,沒有定是深入不了的,散心不能入,薄慧不能入,德淺不能入。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另外昨天我還沒走呢,大家都走了。這對我自己到沒什麼,但是你們自己應該對法有一個尊重。
7 月 22 日 早課
昨天早上講到爲什麼善用其心,就是“若見什麼,當願衆生,如何如何”,爲什麼就能夠獲得那麼多微妙殊勝的功德呢?講到這個原理,我剛把這個原理簡單地念了一下,也沒有完全開解,時間就到了。咱們今天就先介紹經文,在舉例介紹的過程中再把原理詳細地開示。
這 141 首偈頌,有一個過程。從第一到第十一,主要說的是菩薩在家,妻子聚會,孝事父母,得五欲,或者娛樂活動種種,舉了十一偈;接著是出家的過程,列舉了 十一 偈;出了家以後受戒,列了四偈;後面是坐禅修行,列舉了九偈;坐禅之後下座、穿衣、洗漱、方便,從第叁十六偈開始,舉了十一偈。過去正法時代的比丘,所謂的修習就是坐禅,前夜後夜精進,中夜有時獅子臥,在《四十二章經》中,中夜也是坐禅,沒有休息。從第 四十七 偈開始比丘托缽出門,乞食的過程,也就是行道的過程,遇到了山和水;遇到了平坦的路、坎坷的路;遇到了善人惡人;有的人給你布施,有的人不給;飯還沒打來時是空缽,打來了是滿缽;打來的飯味道好還是不好;乃至見到了大臣普通老百姓、各種身份的人;醜的、美的;有威儀的、沒有威儀的;好打扮的、不好打扮的,這都是在乞食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境界,種種景象,種種人,種種事,在這個時候,你在動什麼心,列了 七十七 偈。回來以後呢?洗浴,印度那個地方比較熱,比丘下身著裙,上身著袈裟,洗浴完了以後頌經、禮佛、禮塔、修行,列舉了 十五 偈。到了晚上休息,早上起床,列舉了 叁 偈。基本上是一天的生活,菩薩在家時列了 十一 偈,出家以後列了 一百叁十 偈。這是把經文的格式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現在從第一偈講,咱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的菩薩,前面列得少,只有 十一 偈,展開可以講很多。“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座的諸位年輕人占大多數,對家的逼迫,年輕人理解得很少,結婚十年以上的人,對家的逼迫深有體會。咱們在座的年輕的太多,就不展開講了。
“孝事父母,當願衆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這個地方我要詳細說,尤其對年輕人,四十歲以前的人,絕大多數不懂得孝事父母。有的人不承認,說我對我父母很孝順。事實上是這樣的,孔夫子也說過:“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四十歲以後人才成熟了,“養子方知父母恩”,他才知道孝順父母,說話做事都比較寬容了,懂得了艱辛,懂得了大家的不容易。孝,孝敬,把你最好的東西給父母,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心粗,不注意,拿到好東西,沒想到父母,自己受用了。一般人能做到有好東西孝敬父母,只要他能想起來,但大部分人想不起來。比如他第一次孝敬的時候,父母說“不用不用,你自己用吧”,第二次也是這樣,第叁次他就忘記了,不再做這個事,認爲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是必要的,每一次都應該。
順者順從,不逆,這個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古人言“百敬不如一順”,你無論對父母師長表現出多麼恭敬,但你不順從還是不夠的,順從是非常關鍵的。對父母絕大多數人沒有順從,父母說一句他能頂叁句,這個是很喪德的事情,大家以後要注意。尤其作爲學佛的弟子,特別要注意孝順父母師長。這裏面順的方便,要自己掌握。有的人可能說父母年老,對社會很多情況了解得少,他對很多問題的闡述沒有我自己清楚,所以感覺到我不能接受父母的看法。不過我這裏要告訴大家,我們的父母經曆的事情比我們多,他希望把他所有的經驗都告訴自己的子女,所以不要忽視父母師長的勸告,即便是不能奉行,當時也要隨順。有的人說當面隨順,過後不按他(她)說的做,不就是虛僞嗎?你說這個話正是你虛僞。爲了表示自己是真誠的直心的,所以就忤逆父母,你不對,馬上就駁斥,這種做法很天真。你自己在生活中,不管同學、同事,別人頂你一句,你馬上不好受,不相信試一試。我們都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贊歎、順從,父母師長亦複如是,這個特別要注意。
“妻子集會,當願衆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妻子是自己最親近的眷屬,我們普通人都是這樣,貪愛自己的親眷,怨恨自己的仇人。一個人你有多大的貪愛,實際上與此同時你必然會有多大的怨恨,這個怨恨不一定表現在你的妻子兒女身上。“有多大的愛就有多大的恨”,現在顯不出來,再過十年,短則一年,結婚後十年,家家戶戶鬧離婚!咱們的父母是這樣的,到咱們手上還是這樣,過去的人是這樣,將來的人還是這樣,這是個規律。何以故?這裏面有很多法是惡法,自然地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現在很多人說還不理解,沒有關系,慢慢地多觀察身邊的人。說通俗一點呢,咱們一家人親親熱熱在一起說話、吃飯,那見到我們的冤家,也這樣和氣多好?何必要對別人心中不平。這叁首偈是這麼個意思,我們遇到的是善的情況,還沒遇到逆境,能夠轉善的境界不貪染,你能夠于善境界獲得自在,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一般人特別注意逆的境界,在遇到逆境時,你能夠轉念,令心無有煩惱,這個就很不容易;如果能夠轉善的境界而不貪染,這個更不容易,在生活中特別要注意。
咱們以後提問題,大家最好提你生活和修行中具體的問題。不要提那種廣面上的,撈一個很大的題目提出來,法師給你一講,一個小時就過了,後面人就沒得提了,而且泛泛地談很多東西,你沒有具體地受用。所以直接提修行與生活中具體的問題,這樣解答也比較簡單,大家的提問機會也比較多。另外頌完經後經本不要放在地上,經是法寶,它是我們的慧命,所以以後大家注意,捧在手上,不要隨便放在地上。另外在寺院裏不論向哪位法師請教,我們出家人有一個規矩,就是不允許單獨地和異性講話,偶然問話,也不許超過五六語。所以有的時候你問法師話,法師可能很著急地答了兩叁句就要走,大家要理解,這是我們出家人自己的一點規矩,提問題最好是兩叁個人。同時不要單獨到師父寮房裏去,這個是寺裏的規矩。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大家回向,合掌。
7 月 22 日 晚課
今天上午有人遞上來一張條子,我簡單說一下。他問:“什麼叫所知障?所知如何成爲障?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怎麼會成爲障呢?是一切概念思維心是嗎?爲什麼說分別已非意?這個意是什麼意?障是不是執著?”他後面還有,咱們一段一段講。
所謂的所知障,咱們平常講障有煩惱障,有所知障。煩惱障是五蘊色身所升起的煩惱,對我們的自在解脫形成一種障礙。所知障呢?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知識對我們形成障礙。舉個例子來說:這個牆壁,它是不透風的,這是你所知道的,你就穿不過去了,它就成爲障礙。知見也是一樣,你認爲這一切法本來是有,而不是空,這種知見就對你的自在解脫形成障礙,這裏邊說起來很廣泛,我沒有去查《佛學大辭典》,你們有機會可以查。有的法呢,同樣一個詞在辭典裏有不同的解釋,我的理解可能跟詞典裏的有些不同。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或者思維方式種種,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對我們的解脫造成一種障礙,所以經裏講:“汝意不可信”,我們自己的這個心是不可相信的,“證得阿羅漢,汝意方可信”,你證得了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你的一切感受是正確的。
“分別已非意”是什麼意思?這個是指菩薩證到了無生法忍以後,離于分別,卻又能分別一切諸法的差別相,這個分別就“非意”,不是我們凡夫理解意義上的“意”。
“悟有大小嗎?一悟是指佛地,又說大徹大悟,讀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句很歡喜,但是概念思維判斷心太嚴重了,怎麼辦?”關于悟的問題,我們有機會請教老和尚,老和尚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爲我還沒有悟,我在這個地方坐其實是不應該坐中間的,應該稍微坐偏一點。登法座的人呢,有人印證,得了法的,才有資格登法座講法。所以我剛才稍微坐偏一點,表示還沒有這個資格,我們就是漫談。這個悟呢,還是要請問老和尚。“讀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句很歡喜”,如果你讀到這句話,覺得特別歡喜,身心一下子感覺到輕松了很多,有輕安之感,這個一般來說是有所契入了。具體的,因爲我沒有悟所以不能給你下一個定論,只能從書上來講。有的法師呢,一聞即悟,一悟即至佛地,大徹大悟了。有的人卻不是,他讀到這一句話,哎喲這個東西我清楚了,很歡喜,可是過了一會呢,他又很著急,我得趕快找個法師印證一下我是不是悟了,結果到法師那裏,法師說“你什麼也沒悟”,他馬上就動搖了,歡樂也沒有了,心中馬上反應出來一個:“我看你法師也沒有悟!”(衆笑)這種想法實際上和你那個話已經不相應了,什麼意思呢?可能你剛才那個…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