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是相應的,過一會又不相應了,沒有持續,有的人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但那都不算是徹悟,真正的徹悟是人家說的不退轉了。具體的情況也是衆說紛纭,現在佛不在世了,沒有人去作一個肯定的回答,因爲現在的法師絕大多數不具足五眼六神通,所以說一衆法會,有多少人發了菩提心,多少人得華嚴境,多少人證到了什麼樣的果位,沒有人知道。但是,咱們在這裏漫談叁十分鍾,有沒有人發菩提心的,可以肯定地講,有;有沒有證華嚴境的,我可以肯定地講,是有。爲什麼這麼講,這個是有經典根據的:“乃至末法,佛的經法,若有衆生,得聞歡喜,信奉受持,是人功德不可思議,然而其人不自覺知,唯佛知此。”我們普通的法師不能印證,只能是各說各的理解而已,你們也可以說說你們的理解,至于誰對誰非,我覺得沒有對非,只是各人理解的層次深淺不同而已。所以很抱歉這個地方不能作詳細的回答。這個問題就這樣作一個簡單的答複。

  下面接著今天早上的講。咱們就講一下“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沒有成家的可以了解了解,將來就能有所准備,不受逼迫。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是因緣和合,這個因緣有合就有散,這是必然的情況,所以作爲一個家庭的成員首先要明白這是因緣和合的,《楞嚴經》講“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正爲妙覺明體”,從五陰六入乃至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一切諸法悉皆如是。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家”就是這麼個東西,成住壞空四相是不可避免的,合散是必然的,不要因爲合散引起心裏的種種煩惱和逼迫。

  第二個方面,家有差別,它是受外界社會大環境影響的,這也是必然的,有貧民的家庭,有工人的家庭,有小康的家庭,有官員的家庭,有王室的家庭,不一樣的,這有差別。“人比人,氣死人”,你不要把自己的家庭設想得非常美,總想跟那些所謂的高級的家庭相比,你要相比、要奮鬥的話,這裏面就有很多的逼迫,自己逼迫自己,而且往往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見得。我們還沒有力量改變外在的環境,首先要改變我們內在的。雖然佛經裏講,一切外在本來是我們內心的顯現,但是我們還沒有回歸、改變我們內在的時候,外在是改變不了的,對外在的這種堅固的執著,是我們曆劫多生業力所形成的,不是一下兩下就能改變的。先返觀內心,等我們明心見性了,得到甚深叁昧了,現證一切諸法無有障礙,現證一真法界,現證一切境界皆是內心的幻化,到那個時候你可以任意變現,現在還不行,所以這個要明白。

  第叁是,我們用心所想象出來的美好家庭,這個東西只能在心中建立,不能執著于外在的實用。一切外在的實用本來是具有四相八苦,四相是“成住壞空”,八苦和我們人的一樣: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都在家庭裏四處存在。家的物質結構有成住壞空,家的主體結構就是我們的父母、夫妻、兒女。這都是具有八苦的,這八種苦普通凡夫沒有辦法徹底解決,所以想讓家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美滿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它,你知道了,你才能不受其逼迫,我們往往很多人不了解,以爲家裏有錢、有聲望、丈夫要帥、妻子要美、飲食要高檔,這才是美滿家庭,這是絕大多數人包括在座的諸位都這麼想,以爲家庭的美好是建立在這些條件之上,實際不然。如果誰這樣認爲的話,你肯定會受它的逼迫。

  所以我們要知其性空,這些東西本來都是自己給自己編了個圈圈,把自己套住,我們詳細地觀察分析,這些東西都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本性,沒有固定不變的標准,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從自心裏想象出來的,你知道它是性空的,你便能離開這種執著,你才能免其逼迫。如果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時能夠獲得甚深智慧,解脫智慧,平等不二的智慧,那麼你的心就常在歡樂之中,你的心常歡樂,你這個家就自然美滿。所以作爲我們首先能做到這一步:“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講的只是我想到的,我沒想到的還很多。讓其他的法師來講,也可能講出更多更微妙的道理,這都很正常。你們以後有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心中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邊念觀世音菩薩,你隨意看到哪一位師父,感覺到有緣,你就去問,我想你肯定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因爲我們沒有上講臺的法師裏面,有水平的很多,這不是謙虛之語,是真實之語,真實是這樣的。

  下面我們講“妻子聚會,當願衆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很多人不明白,冤和親如何平等呢?冤就是冤,親就是親,如何平等呢?妻子兒女顯然是我的親,我看到了非常歡喜,如果讓我看見冤家也有這樣歡喜的心情,我無法理解。這要分幾個方面來談。首先從法性上講:對上上根人來講,一切法性空,一切法一相,一切法平等不二。他一聞這個法之後,直見諸法實相,直入平等。心平等故,見法平等。但是普通人做不到,可以從第二個方面“思維觀察”上來講,這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有講到,分析得非常詳細,就是說冤和親是相互轉變的,這個人這一世是我的親,他在過去可能是我的冤家,在未來世也會變化。有時候在現世,親也會轉成冤,這個是常見的。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好的夫妻反目成仇,父子也有反目成仇的。所以說一切衆生對我們都曾有過傷害,也都曾有過幫助,他們對我們的傷害和幫助是平等的。另外還有一點,一切衆生之所以傷害我們,其實是不由他自己作主的,他受煩惱的指使,有貪嗔癡慢疑,我們大家都有貪嗔癡慢疑,在互相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傷害。有時是無意的傷害,漸漸地演化成有意的傷害。比方說我們自己,別人對我們有一個無意的動作、聲音,你就受不了,心中生起嗔恚,以後就有意地以嗔恚心來對待他。他受到了你的傷害以後,他也會有意地來傷害你,這樣就由無意的傷害演變成了有意的傷害,而且雙方都不能作主。要是旁人勸解,說他只是誤會你了,你就不能原諒:“他怎麼不誤會別人,偏偏誤會我呢?不行,我一定要報複!”,你都不能平息自己的這種嗔恚。所以說凡夫衆生都受這種五毒煩惱的指使,不能作主。將心比心,原來他也是如此,他也不能作無明煩惱的主,和我一樣。所以你要看到一切衆生本無冤親,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所使,妄加分別。你如是觀察,漸漸地就能“對冤離于瞋,對親離于貪”。

  從第叁個方面,就是從現實當下的利弊覺受來看,如果你冤親不平等,你會有什麼樣的覺受呢?你就會爲親所牽累,爲冤所傷害。親能牽累我們,世界上最親的是誰呢?小時候,我們最親的人是父母,成家以後,最親的人是丈夫或妻子,有了孩子以後最親的變成孩子。這些人是不是牽累了我們?我們自己可以去觀察。很多人小時候發種種抱負:我們家這麼窮,我一定要努力爲父母爭光;或者看到有人很富,心中不平,于是做出種種非法之事,希望提高父母的地位;再到成家以後,我沒有成過家,但我們可以觀察周圍成家的人,夫妻之間那是最親密的,然而爭吵打鬥起來卻非常猛烈,周圍的人都是那樣。今天有位營員問我,法師您今天上午說“結婚十年以後家家鬧離婚”,真是這樣嗎?我說鬧是鬧,但真正離婚的人少,但鬧卻是絕大多數在鬧,不相信你們去觀察自己的父母鄰居。絕大多數是鬧,但沒有形成結果,我主要是說那個煩惱相,所以大家不要誤解。孩子出世以後,夫妻兩個爲了孩子的未來,操爛了心,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都是從爲孩子操勞所引發的。這是親的牽累,它的可怕性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冤的傷害,冤冤相報無有了期,他傷害你,你傷害他,反複地傷害,越演越劇烈。所以你見不到平等,于是你就受他的牽累,受他的傷害。反過來說,如果你能相信文殊菩薩講的“冤親平等”,你的心當下就能處在一種寂靜,恒常的安樂之中。舉個例子,在我 95 年行腳的過程中,一路上是乞食的,有的人見了就非常歡喜,他一家人 都是 居士,看見師父一路勞頓,十分辛苦,心裏覺得很過意不去,請師父回自己家裏面休息,專門炒幾個菜供養師父,非常的好。這個時候就是一種親,你不能受這個親的牽累,你不能因爲這個居士對你好就歡喜得不得了,你如果歡喜得不得了,說明我們的心不平等。同時會遇到很多不客氣的人,一看和尚又來化緣了,一句話:“滾!”。如果你心裏冤親不平等,這一個“滾”字你就受不了。昨天還是在一家人的恭敬之下,請你坐上座,把好吃好喝的放在你面前,可是你從他家出來,走了幾十裏路,在另一個地方剛把人家門敲開,人家第一句話:“滾!”,你能受得了嗎?你要受不了,說明你冤親不平等。這還是比較簡單的舉例,其實這也談不上冤,只是比較不客氣。但如果你要是冤親平等,別人說“滾!”,你說:“好好好,馬上滾!”(衆大笑,鼓掌)。所以說這法就這麼受用,你要按這個辦就是這樣。不爲妻子深情所癡狂,也不爲冤的傷害而悲惱,這就是平常心,這樣你才能永離貪著。

  7 月 24 日 早課

  今天上午接著往下講:“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五欲大家都知道,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中的“色”主要是指男女的色欲,與《心經》中指物質性的色法的“色”不同。爲什麼要拔除欲箭呢?這五種欲望是以樂受的形式,通過“貪圖”的發射,像箭一樣深入我們的肺腑,所以稱作“欲箭”。如果說一下子不讓我們貪圖這五種欲望,我們覺得做不到,因爲欲箭射得很深,一下子拔不出來。而當我們的五欲得到滿足之後,我們也就會發現五欲帶給我們無量的痛苦和無盡的煩惱,所以說“猶如蜜中毒,初覺甘美,安樂無比,漸覺苦惱,毒入骨髓,痛不堪言。”,到那個時候自不能拔。

  《四十二章經》中說“多欲爲苦”,我們這麼多人從早到晚,生死疲勞,從哪裏來的呢…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