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貪欲”起,所以說:“少欲無爲,身心自在”。昨天有營員說“看見出家師父們個個都很潇灑”,原因何在?只要放下對五欲的貪著,明白諸法的苦、空、無常、不淨、無我之相,你就能做到無我的奉獻,無我的慈悲。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無所有,平等不二,深達諸法實相,于一切諸法通達無礙,自在無礙,在心中泯一切法,于是可以任意建立一切法。用普通人的話講叫“潇灑”,用佛教術語來講叫“解脫自在”,不受這些幻化的聲色的誘惑。
說到這裏,我想起有的營員提問說:“受戒會不會影響我正常的家庭生活、正常的學習工作,會不會使家庭關系緊張、影響與同事同學的關系,會不會束縛了我?”這是當今絕大多數人的迷惑。現在的社會環境是迷于五欲、追逐聲色,把根本的東西忘記了。有的人說:“我修行不用受叁皈五戒,佛法不就是佛經裏講的道理麼?我把道理搞明白,比你和尚水平還要高”。是不是這樣呢?這個一定是自己知道,我也不知道。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簡單地說一下叁皈五戒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或者像有些人說的“對我們有束縛”,束縛何在?仔細一剖析就能發現,束縛是你自己心中的迷惑,心中的迷惑消失,束縛也就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安樂和解脫。“戒”的本義,在佛教中有很多名字,表示“清淨”、“解脫”、“無惡”等種種。比如說殺生,如果一個人在佛前受了不殺戒,從此以後不再殺生,因爲你在佛前發誓,乘佛神力,法界一切有情都能知道“這一位菩薩發了戒殺之願”,所以一切衆生見了你都很歡喜,“歡喜願見”,見了你就自然歡喜、見了你就沒有恐怖。而不受這個戒的人,衆生見了你無形中會感覺恐怖,覺得不放心,尤其那些有靈性的小衆生,特別的明顯,咱們人可能不太明顯,但是你們自己心中比我還清楚:受了這個戒,可以消除一切冤孽的危害。比如有時候,我沒有惹他,他爲什麼見了我就感覺這麼不好呢?你不知道爲什麼?還有一些小動物一見你來就嚇跑了——因爲你身上有凶氣,給它帶來了恐怖。你受不殺戒,就能給它一個“無畏”的布施,它見你就不恐懼了,自然歡喜。
上面說的是受戒的好處,有的人問:“受了不殺戒以後看見蚊子蒼蠅怎麼辦呢?”蚊子蒼蠅有辦法,就看你動不動腦筋了,有許多的善巧方便,可以不通過殺生來避免它們的幹擾。只是我們現在一些人太懶惰,反正毒藥也很多,噴一噴算了。又有人問:“如果都不殺生的話,蚊子蒼蠅、毒蛇猛獸不都四處橫行,哪還有人生活的空間?”有的人說:“毒蛇猛獸你不殺它它害人。”現在你去查一查,全世界有多少人受到了毒蛇猛獸的傷害?被毒蛇猛獸傷害的人,屈指可數;而被人所傷害的人,你看看有數沒有?那是數不過來的。人傷害人那是非常凶猛,人心毒于猛獸,“苛捐雜稅猛于虎”這是書上的話,大家扪心自問,這不是空口說白話想象出來的。所以受戒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勇心自誓,決斷受持”,以這種勇猛之心,這個好事我從今天開始要做了,我就是做不到我也要做到了;決斷受持,甯可別人傷害我,我也不傷害別人。醫學上說蒼蠅蚊子傳染疾病,可能是的,但我們的手到處摸這摸那比蒼蠅蚊子還肮髒,你用的肥皂、洗衣粉那個毒素比它還毒,你們可以自己想一想。身心對于虛幻諸法的執著,那種毒素啊,悶在你的心上多難受。所以絕大部分人每天就是悶悶不樂,感覺到壓抑,感覺到不自在,爲了五欲的貪圖,身心的那種痛苦簡直是不可說。
如果一個人心裏面的問題解決了,瘟疫疾病等傳不到你身上。這個話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我對這個是絕對相信的。你心中的問題解決了,外面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外面的依報你可以慢慢轉化。所以受不殺生戒能夠使我們身體健康,消災延壽,這是真實不虛的。至于說到會不會使家庭關系緊張,我說幾個方便:第一,你回去不要聲張你受了叁皈五戒,受叁皈的重要性不用我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受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得到無量的庇護,種種無形的業障都會銷聲匿迹,自然地消除。至于五戒,有人說:“現在社會誰不殺生?誰不偷盜?誰不淫邪?誰不撒謊?誰不飲酒?”乍一聽似乎有道理,可你有沒有想到這樣的話這個社會是在幹什麼?這個社會將走向何方?這個社會使我們的身心陷入無邊的痛苦和煩惱之中,不能自拔。表面上看起來科學發達,電腦裏什麼信息都有,可是煩惱已經裝到你的肚子裏面,拔也拔不出來了。那人活著爲了什麼?人難道是爲科學活著嗎?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顛倒:科學是爲了我們活著!人們都在互相傷害,我們也要向這個方向去走嗎?學佛是爲了解脫、自我圓滿、自我完善、爲了幸福生活,不僅是爲了現在,更重要是爲了將來成就無上菩提,這個菩提心要發的。基本的叁皈五戒你都沒有,何談修行?我以真誠之心,我以我的人格擔保,受叁皈五戒對我們有無量的好處。
有的人說:“受了戒之後犯戒是不是罪過很大?”是這樣的,因爲你受戒的功德太大,所以如果犯戒,那就等于是在十方聖賢面前打妄語了。但如果不受戒,你就常在罪過之中,往墮落的方向走,那個罪過就不用說了。如果你不受戒,你說的是聖賢之法,可是你身行的是下劣的惡法,實際上聖賢之法在你心中並沒有起作用。一個身心清淨的人,他不會去做那些事情。殺生,不需要;偷盜,不需要,我的衣食住行夠用了,這就足夠了。最富有的人就是知足的人,最貧窮的人是不知足的人。有的人縱有幾百萬,可是心不知足,他實際上是貧窮的人;有的人一個月工資也就四、五百塊錢,但一家人過得很好,安貧清閑,有吃有喝有穿有住就夠了,不跟任何人攀比。每個人多少都有嫉妒心,你獲得了名譽地位,乃至你的美貌潇灑,別人表面上贊歎,背後卻在毀謗,你注意觀察每個人都是這樣。我們爲什麼要爲這種虛假的贊歎而忙碌呢?這不是在自己騙自己嗎?這個問題太清楚了。至于淫邪更不用說,那是萬惡之首,衆苦之門。你仔細想一想,很多的罪惡、傷害皆源于此。妄語根本就不需要,坦然地活著。我很坦然,我是個啥就是這麼個樣子,無需去虛僞地打扮。有的地方如果說了實話對大家都沒好處,你可以不說。
所以說叁皈五戒一定要重視,這是修行最根本的基礎。在家裏一定要記得不要說,不要說我受了叁皈五戒。很多的行持需要有方便,如果大家在行持時,碰到什麼具體的問題,可以打電話給我,也可以寫信給這裏隨便哪一位師父。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只是很多人沒有善巧方便,是你沒有動腦筋。
今天時間關系就講到這裏。真誠地祝願大家徹離惡法,獲得身心真實的自在。
7 月 25 日 早課
前幾天有位營員問我:“師父您修什麼法門?”我是怎麼回答的呢?我說我曾經問過方丈老和尚,平時修什麼法門?老和尚說:“咱們寺院是禅宗道場,是臨濟宗,是修禅宗的。”具體的修法呢,老和尚說,我靜坐的時候,是在修息道觀,”就是咱們這次禅坐的時候給大家介紹的息道觀、數息法,這個是對治散亂心的,是修定的一種方便;我平常幹活走路的時候,念的是觀世音菩薩名號;具體的禅法推行的是生活禅。生活禅就是在給每個人發的一本《第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刊物,上面有詳細地介紹,生活禅的提綱和具體的內容。
息道觀給大家也介紹了,我突然想起由于很多的營員提出了很具體的生活中不好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基礎性的問題,最初的很多事情、心理上很多問題並沒有解決。修行要直接談無生法還是有點早,所以我考慮,今天早上把《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這一篇,給大家念一遍。我先問一下,《妙法蓮華經》中《觀音菩薩普門品》,讀過的人請舉手,我看一下多少人讀過。(很多營員舉了手)好,放下,《楞嚴經》讀過的有多少,我看一下,(個別的營員舉了手)好,放下。《楞嚴經》讀過的人少了些,今天我爲什麼要介紹《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呢?這和《妙法蓮華經》是一致的,但是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如果讀《妙法蓮華經》生大信心的人,受持《普門品》,這就簡單明了。在座諸位都是文化層次比較高的人,善于思考問題,很多事情不會盲目相信,他要去尋個理。那麼《楞嚴經》就是給大家講這個道理的,七處征心、十方顯現,就是讓我們明白往昔的迷惑,真心的所在,乃至二十五圓通,也進行了分析,這些聖者如何成就聖果的。那不是憑空成就聖果的,不是說練了一年半載氣功,發了一些特異功能就自稱成道,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我把這個給大家介紹一下,可能會解決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具體操作性的一些問題。可以說大量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基礎的問題都比較好解決。
我給大家念一下,這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就是觀世音菩薩給佛說我在往昔劫,遇到一尊佛,佛的名號就叫觀世音,他就在佛前,發了菩提心,就是爲利有情,爲度有情故願成佛、求一切智的心情,叫菩提心。觀世音佛就教了他“耳根圓通”這個法門: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之後這一節就是他用功的辦法,他怎麼獲得這麼殊聖的成就呢?“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個就是最關鍵的地方,“聞”這個地方叫返聞,平時我們聽到外面有聲音,耳根向外攀緣,當你回收的時候,外面聲音的起落,你都感覺到很清楚,沒有聲音可你的聞心還照樣很明白。我們平常所說的,有聲則聞,無聲則不聞,實際不然,一切衆生都迷惑在這個上面,認爲有聲就能聽見,無聲就聽不見,實際非也。我們的聞性是沒有生滅的,聲起,我們聽見聲起;聲滅,我們聽見聲滅。既能聽見有聲,同時能聽見無聲,它是不會滅的。“初于聞…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