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大痴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是相应的,过一会又不相应了,没有持续,有的人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那都不算是彻悟,真正的彻悟是人家说的不退转了。具体的情况也是众说纷纭,现在佛不在世了,没有人去作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现在的法师绝大多数不具足五眼六神通,所以说一众法会,有多少人发了菩提心,多少人得华严境,多少人证到了什么样的果位,没有人知道。但是,咱们在这里漫谈三十分钟,有没有人发菩提心的,可以肯定地讲,有;有没有证华严境的,我可以肯定地讲,是有。为什么这么讲,这个是有经典根据的:“乃至末法,佛的经法,若有众生,得闻欢喜,信奉受持,是人功德不可思议,然而其人不自觉知,唯佛知此。”我们普通的法师不能印证,只能是各说各的理解而已,你们也可以说说你们的理解,至于谁对谁非,我觉得没有对非,只是各人理解的层次深浅不同而已。所以很抱歉这个地方不能作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就这样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下面接着今天早上的讲。咱们就讲一下“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没有成家的可以了解了解,将来就能有所准备,不受逼迫。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因缘和合,这个因缘有合就有散,这是必然的情况,所以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首先要明白这是因缘和合的,《楞严经》讲“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性正为妙觉明体”,从五阴六入乃至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一切诸法悉皆如是。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家”就是这么个东西,成住坏空四相是不可避免的,合散是必然的,不要因为合散引起心里的种种烦恼和逼迫。

  第二个方面,家有差别,它是受外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这也是必然的,有贫民的家庭,有工人的家庭,有小康的家庭,有官员的家庭,有王室的家庭,不一样的,这有差别。“人比人,气死人”,你不要把自己的家庭设想得非常美,总想跟那些所谓的高级的家庭相比,你要相比、要奋斗的话,这里面就有很多的逼迫,自己逼迫自己,而且往往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见得。我们还没有力量改变外在的环境,首先要改变我们内在的。虽然佛经里讲,一切外在本来是我们内心的显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回归、改变我们内在的时候,外在是改变不了的,对外在的这种坚固的执着,是我们历劫多生业力所形成的,不是一下两下就能改变的。先返观内心,等我们明心见性了,得到甚深三昧了,现证一切诸法无有障碍,现证一真法界,现证一切境界皆是内心的幻化,到那个时候你可以任意变现,现在还不行,所以这个要明白。

  第三是,我们用心所想象出来的美好家庭,这个东西只能在心中建立,不能执著于外在的实用。一切外在的实用本来是具有四相八苦,四相是“成住坏空”,八苦和我们人的一样: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都在家庭里四处存在。家的物质结构有成住坏空,家的主体结构就是我们的父母、夫妻、儿女。这都是具有八苦的,这八种苦普通凡夫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所以想让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它,你知道了,你才能不受其逼迫,我们往往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家里有钱、有声望、丈夫要帅、妻子要美、饮食要高档,这才是美满家庭,这是绝大多数人包括在座的诸位都这么想,以为家庭的美好是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实际不然。如果谁这样认为的话,你肯定会受它的逼迫。

  所以我们要知其性空,这些东西本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编了个圈圈,把自己套住,我们详细地观察分析,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从自心里想象出来的,你知道它是性空的,你便能离开这种执著,你才能免其逼迫。如果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时能够获得甚深智慧,解脱智慧,平等不二的智慧,那么你的心就常在欢乐之中,你的心常欢乐,你这个家就自然美满。所以作为我们首先能做到这一步:“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讲的只是我想到的,我没想到的还很多。让其他的法师来讲,也可能讲出更多更微妙的道理,这都很正常。你们以后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心中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边念观世音菩萨,你随意看到哪一位师父,感觉到有缘,你就去问,我想你肯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没有上讲台的法师里面,有水平的很多,这不是谦虚之语,是真实之语,真实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讲“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很多人不明白,冤和亲如何平等呢?冤就是冤,亲就是亲,如何平等呢?妻子儿女显然是我的亲,我看到了非常欢喜,如果让我看见冤家也有这样欢喜的心情,我无法理解。这要分几个方面来谈。首先从法性上讲:对上上根人来讲,一切法性空,一切法一相,一切法平等不二。他一闻这个法之后,直见诸法实相,直入平等。心平等故,见法平等。但是普通人做不到,可以从第二个方面“思维观察”上来讲,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有讲到,分析得非常详细,就是说冤和亲是相互转变的,这个人这一世是我的亲,他在过去可能是我的冤家,在未来世也会变化。有时候在现世,亲也会转成冤,这个是常见的。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好的夫妻反目成仇,父子也有反目成仇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曾有过伤害,也都曾有过帮助,他们对我们的伤害和帮助是平等的。另外还有一点,一切众生之所以伤害我们,其实是不由他自己作主的,他受烦恼的指使,有贪嗔痴慢疑,我们大家都有贪嗔痴慢疑,在互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伤害。有时是无意的伤害,渐渐地演化成有意的伤害。比方说我们自己,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无意的动作、声音,你就受不了,心中生起嗔恚,以后就有意地以嗔恚心来对待他。他受到了你的伤害以后,他也会有意地来伤害你,这样就由无意的伤害演变成了有意的伤害,而且双方都不能作主。要是旁人劝解,说他只是误会你了,你就不能原谅:“他怎么不误会别人,偏偏误会我呢?不行,我一定要报复!”,你都不能平息自己的这种嗔恚。所以说凡夫众生都受这种五毒烦恼的指使,不能作主。将心比心,原来他也是如此,他也不能作无明烦恼的主,和我一样。所以你要看到一切众生本无冤亲,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无明烦恼所使,妄加分别。你如是观察,渐渐地就能“对冤离于瞋,对亲离于贪”。

  从第三个方面,就是从现实当下的利弊觉受来看,如果你冤亲不平等,你会有什么样的觉受呢?你就会为亲所牵累,为冤所伤害。亲能牵累我们,世界上最亲的是谁呢?小时候,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成家以后,最亲的人是丈夫或妻子,有了孩子以后最亲的变成孩子。这些人是不是牵累了我们?我们自己可以去观察。很多人小时候发种种抱负:我们家这么穷,我一定要努力为父母争光;或者看到有人很富,心中不平,于是做出种种非法之事,希望提高父母的地位;再到成家以后,我没有成过家,但我们可以观察周围成家的人,夫妻之间那是最亲密的,然而争吵打斗起来却非常猛烈,周围的人都是那样。今天有位营员问我,法师您今天上午说“结婚十年以后家家闹离婚”,真是这样吗?我说闹是闹,但真正离婚的人少,但闹却是绝大多数在闹,不相信你们去观察自己的父母邻居。绝大多数是闹,但没有形成结果,我主要是说那个烦恼相,所以大家不要误解。孩子出世以后,夫妻两个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烂了心,很多不必要的烦恼都是从为孩子操劳所引发的。这是亲的牵累,它的可怕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冤的伤害,冤冤相报无有了期,他伤害你,你伤害他,反复地伤害,越演越剧烈。所以你见不到平等,于是你就受他的牵累,受他的伤害。反过来说,如果你能相信文殊菩萨讲的“冤亲平等”,你的心当下就能处在一种寂静,恒常的安乐之中。举个例子,在我 95 年行脚的过程中,一路上是乞食的,有的人见了就非常欢喜,他一家人 都是 居士,看见师父一路劳顿,十分辛苦,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请师父回自己家里面休息,专门炒几个菜供养师父,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亲,你不能受这个亲的牵累,你不能因为这个居士对你好就欢喜得不得了,你如果欢喜得不得了,说明我们的心不平等。同时会遇到很多不客气的人,一看和尚又来化缘了,一句话:“滚!”。如果你心里冤亲不平等,这一个“滚”字你就受不了。昨天还是在一家人的恭敬之下,请你坐上座,把好吃好喝的放在你面前,可是你从他家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在另一个地方刚把人家门敲开,人家第一句话:“滚!”,你能受得了吗?你要受不了,说明你冤亲不平等。这还是比较简单的举例,其实这也谈不上冤,只是比较不客气。但如果你要是冤亲平等,别人说“滚!”,你说:“好好好,马上滚!”(众大笑,鼓掌)。所以说这法就这么受用,你要按这个办就是这样。不为妻子深情所痴狂,也不为冤的伤害而悲恼,这就是平常心,这样你才能永离贪着。

  7 月 24 日 早课

  今天上午接着往下讲:“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五欲大家都知道,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中的“色”主要是指男女的色欲,与《心经》中指物质性的色法的“色”不同。为什么要拔除欲箭呢?这五种欲望是以乐受的形式,通过“贪图”的发射,像箭一样深入我们的肺腑,所以称作“欲箭”。如果说一下子不让我们贪图这五种欲望,我们觉得做不到,因为欲箭射得很深,一下子拔不出来。而当我们的五欲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也就会发现五欲带给我们无量的痛苦和无尽的烦恼,所以说“犹如蜜中毒,初觉甘美,安乐无比,渐觉苦恼,毒入骨髓,痛不堪言。”,到那个时候自不能拔。

  《四十二章经》中说“多欲为苦”,我们这么多人从早到晚,生死疲劳,从哪里来的呢…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大痴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