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大痴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正思维、解脱智、无漏慧,广发大愿、转识成智、转境成德,以 勇心自誓 ,决定妙慧,去除历劫业习邪见,破除了我及法的种种执着,当体就有法喜,自利利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纯善无恶,顺而无逆,自在安乐,当下就有这么多功德,当下就能体会到。纵然不能摄心当下,散心诵持——咱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如此,也能起到净化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的微妙作用,这个作用当下显现不出来,多为未来成佛的因。如果能够摄心当下,你的当下就在解脱之中,就在法喜之中。那怎么才能摄心当下?如果你每一首偈都能摄心当下,你这七天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微妙功德。我佛如来所宣经法,都是一相一味,所谓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究竟止于一切总智,随便一首偈都可以资一切智,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够于当下定心深入,没有定是深入不了的,散心不能入,薄慧不能入,德浅不能入。今天咱们就先说到这里。另外昨天我还没走呢,大家都走了。这对我自己到没什么,但是你们自己应该对法有一个尊重。

  7 月 22 日 早课

  昨天早上讲到为什么善用其心,就是“若见什么,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为什么就能够获得那么多微妙殊胜的功德呢?讲到这个原理,我刚把这个原理简单地念了一下,也没有完全开解,时间就到了。咱们今天就先介绍经文,在举例介绍的过程中再把原理详细地开示。

  这 141 首偈颂,有一个过程。从第一到第十一,主要说的是菩萨在家,妻子聚会,孝事父母,得五欲,或者娱乐活动种种,举了十一偈;接着是出家的过程,列举了 十一 偈;出了家以后受戒,列了四偈;后面是坐禅修行,列举了九偈;坐禅之后下座、穿衣、洗漱、方便,从第三十六偈开始,举了十一偈。过去正法时代的比丘,所谓的修习就是坐禅,前夜后夜精进,中夜有时狮子卧,在《四十二章经》中,中夜也是坐禅,没有休息。从第 四十七 偈开始比丘托钵出门,乞食的过程,也就是行道的过程,遇到了山和水;遇到了平坦的路、坎坷的路;遇到了善人恶人;有的人给你布施,有的人不给;饭还没打来时是空钵,打来了是满钵;打来的饭味道好还是不好;乃至见到了大臣普通老百姓、各种身份的人;丑的、美的;有威仪的、没有威仪的;好打扮的、不好打扮的,这都是在乞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境界,种种景象,种种人,种种事,在这个时候,你在动什么心,列了 七十七 偈。回来以后呢?洗浴,印度那个地方比较热,比丘下身着裙,上身着袈裟,洗浴完了以后颂经、礼佛、礼塔、修行,列举了 十五 偈。到了晚上休息,早上起床,列举了 三 偈。基本上是一天的生活,菩萨在家时列了 十一 偈,出家以后列了 一百三十 偈。这是把经文的格式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现在从第一偈讲,咱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的菩萨,前面列得少,只有 十一 偈,展开可以讲很多。“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座的诸位年轻人占大多数,对家的逼迫,年轻人理解得很少,结婚十年以上的人,对家的逼迫深有体会。咱们在座的年轻的太多,就不展开讲了。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这个地方我要详细说,尤其对年轻人,四十岁以前的人,绝大多数不懂得孝事父母。有的人不承认,说我对我父母很孝顺。事实上是这样的,孔夫子也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人才成熟了,“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才知道孝顺父母,说话做事都比较宽容了,懂得了艰辛,懂得了大家的不容易。孝,孝敬,把你最好的东西给父母,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心粗,不注意,拿到好东西,没想到父母,自己受用了。一般人能做到有好东西孝敬父母,只要他能想起来,但大部分人想不起来。比如他第一次孝敬的时候,父母说“不用不用,你自己用吧”,第二次也是这样,第三次他就忘记了,不再做这个事,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是必要的,每一次都应该。

  顺者顺从,不逆,这个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古人言“百敬不如一顺”,你无论对父母师长表现出多么恭敬,但你不顺从还是不够的,顺从是非常关键的。对父母绝大多数人没有顺从,父母说一句他能顶三句,这个是很丧德的事情,大家以后要注意。尤其作为学佛的弟子,特别要注意孝顺父母师长。这里面顺的方便,要自己掌握。有的人可能说父母年老,对社会很多情况了解得少,他对很多问题的阐述没有我自己清楚,所以感觉到我不能接受父母的看法。不过我这里要告诉大家,我们的父母经历的事情比我们多,他希望把他所有的经验都告诉自己的子女,所以不要忽视父母师长的劝告,即便是不能奉行,当时也要随顺。有的人说当面随顺,过后不按他(她)说的做,不就是虚伪吗?你说这个话正是你虚伪。为了表示自己是真诚的直心的,所以就忤逆父母,你不对,马上就驳斥,这种做法很天真。你自己在生活中,不管同学、同事,别人顶你一句,你马上不好受,不相信试一试。我们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叹、顺从,父母师长亦复如是,这个特别要注意。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妻子是自己最亲近的眷属,我们普通人都是这样,贪爱自己的亲眷,怨恨自己的仇人。一个人你有多大的贪爱,实际上与此同时你必然会有多大的怨恨,这个怨恨不一定表现在你的妻子儿女身上。“有多大的爱就有多大的恨”,现在显不出来,再过十年,短则一年,结婚后十年,家家户户闹离婚!咱们的父母是这样的,到咱们手上还是这样,过去的人是这样,将来的人还是这样,这是个规律。何以故?这里面有很多法是恶法,自然地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现在很多人说还不理解,没有关系,慢慢地多观察身边的人。说通俗一点呢,咱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说话、吃饭,那见到我们的冤家,也这样和气多好?何必要对别人心中不平。这三首偈是这么个意思,我们遇到的是善的情况,还没遇到逆境,能够转善的境界不贪染,你能够于善境界获得自在,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般人特别注意逆的境界,在遇到逆境时,你能够转念,令心无有烦恼,这个就很不容易;如果能够转善的境界而不贪染,这个更不容易,在生活中特别要注意。

  咱们以后提问题,大家最好提你生活和修行中具体的问题。不要提那种广面上的,捞一个很大的题目提出来,法师给你一讲,一个小时就过了,后面人就没得提了,而且泛泛地谈很多东西,你没有具体地受用。所以直接提修行与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这样解答也比较简单,大家的提问机会也比较多。另外颂完经后经本不要放在地上,经是法宝,它是我们的慧命,所以以后大家注意,捧在手上,不要随便放在地上。另外在寺院里不论向哪位法师请教,我们出家人有一个规矩,就是不允许单独地和异性讲话,偶然问话,也不许超过五六语。所以有的时候你问法师话,法师可能很着急地答了两三句就要走,大家要理解,这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的一点规矩,提问题最好是两三个人。同时不要单独到师父寮房里去,这个是寺里的规矩。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回向,合掌。

  7 月 22 日 晚课

  今天上午有人递上来一张条子,我简单说一下。他问:“什么叫所知障?所知如何成为障?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怎么会成为障呢?是一切概念思维心是吗?为什么说分别已非意?这个意是什么意?障是不是执着?”他后面还有,咱们一段一段讲。

  所谓的所知障,咱们平常讲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烦恼障是五蕴色身所升起的烦恼,对我们的自在解脱形成一种障碍。所知障呢?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对我们形成障碍。举个例子来说:这个墙壁,它是不透风的,这是你所知道的,你就穿不过去了,它就成为障碍。知见也是一样,你认为这一切法本来是有,而不是空,这种知见就对你的自在解脱形成障碍,这里边说起来很广泛,我没有去查《佛学大辞典》,你们有机会可以查。有的法呢,同样一个词在辞典里有不同的解释,我的理解可能跟词典里的有些不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思维方式种种,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对我们的解脱造成一种障碍,所以经里讲:“汝意不可信”,我们自己的这个心是不可相信的,“证得阿罗汉,汝意方可信”,你证得了阿罗汉果,才可以相信你的一切感受是正确的。

  “分别已非意”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指菩萨证到了无生法忍以后,离于分别,却又能分别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这个分别就“非意”,不是我们凡夫理解意义上的“意”。

  “悟有大小吗?一悟是指佛地,又说大彻大悟,读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句很欢喜,但是概念思维判断心太严重了,怎么办?”关于悟的问题,我们有机会请教老和尚,老和尚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我还没有悟,我在这个地方坐其实是不应该坐中间的,应该稍微坐偏一点。登法座的人呢,有人印证,得了法的,才有资格登法座讲法。所以我刚才稍微坐偏一点,表示还没有这个资格,我们就是漫谈。这个悟呢,还是要请问老和尚。“读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句很欢喜”,如果你读到这句话,觉得特别欢喜,身心一下子感觉到轻松了很多,有轻安之感,这个一般来说是有所契入了。具体的,因为我没有悟所以不能给你下一个定论,只能从书上来讲。有的法师呢,一闻即悟,一悟即至佛地,大彻大悟了。有的人却不是,他读到这一句话,哎哟这个东西我清楚了,很欢喜,可是过了一会呢,他又很着急,我得赶快找个法师印证一下我是不是悟了,结果到法师那里,法师说“你什么也没悟”,他马上就动摇了,欢乐也没有了,心中马上反应出来一个:“我看你法师也没有悟!”(众笑)这种想法实际上和你那个话已经不相应了,什么意思呢?可能你刚才那个…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大痴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