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第一福田 叁界特尊
孝順父母 — 世間第一福田
作者:演照法師 文章來源:慈音雜志第198期
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時代變遷,西風東漸,國人昔日叁代同堂,含贻弄孫景象已不多見,且現代人崇尚自由,不喜與父母同住,由于父母過度關心,成爲子女精神負擔,造成社會更多的孤獨老人,生活無人料理,病苦無人照顧。有些與父母同住者,由于父母久病臥床,也成爲久病無孝子。甚至更嚴重者,有的不順己意,就忤逆父母,惡罵、殺害父母,違背倫理,造下滔天大罪。
在世爲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長老,常逢惡疾、衰惱、惡事,災難纏身,再四處求神,逢廟必拜,從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殺雞宰羊,奉上豐富甘美飲食、牲醴求諸魍魉,祭拜諸天鬼神,以求福報終不得福。所謂日月禱祀如山,罪如江海,殺生求福,去福遠矣!
佛說:“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叁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
一者、顔色端正。
二者、氣力豐強。
叁者、安穩無病。
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
古人雲:“孝爲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爲世間最大功德,又雲:“不孝父母,拜佛無益。”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佛教對于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于一劫,每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口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爲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甯 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爲多福不?」
佛告欝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卽說偈言:
「如法於父母,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本經乃佛陀告訴欝多羅,供養父母的福報。相應部(S. 7. 2. 9.Mātuposaka 孝養〔婆羅門〕)、別譯雜阿含卷五第五經—大正〔No. 100(88)〕。
《大成本生心地觀經》
善男子。于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爲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爲日中。悲母死時名爲日沒。悲母在時名爲月明。悲母亡時名爲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是福。
<<賢愚經須阇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