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P18

  ..續本文上一頁強力取人財物,不但不取,而且善觀物理:六塵他物,六根不染,六根清淨;叁界他物,心性不染,叁界頓超。菩薩在世出世,非禮不視,非禮不聽,非禮不言,非禮不動,謹守威儀,嚴護細行,如日月行空不住空,蓮花出水不染水,菩薩死盡偷心,他物不取,在俗離俗,居塵出塵,獨尊己靈,不與萬法爲侶,一切盡舍,方見本來,然後再修檀波羅密,內施外施,莊嚴淨土,普濟群萌。

  是以如來製戒,一切不偷,然後行施,福如大海矣。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

  非分而偷,不予而取,皆名爲盜,取他物超過五錢,犯重。

  自盜者,自手取他物離本處,即名爲自盜。教人爲我而取,教人取他物,名教人盜。

  方便盜者,用種種心思計謀,奪他物入己者,如詭騙人,巧取暗奪,借而不遺,寄而不予,偷龍轉鳳,皆名方便盜。

  咒盜者,役使鬼神,取他財物,歸自己有,皆名咒盜。

  盜因,盜緣,盜法,盜業。

  盜因屬貪心,盜緣助成,如月黑風高,或趁火打劫,凡有利于行事者,皆名盜緣。盜法者,劫奪、暗偷秘取、搶、騙、抛磚引玉、走私漏稅,皆名盜法。

  物離本處,作爲己有,是時心震動,盜業即成。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

  有些人喜歡以物奉獻鬼神,則鬼神認爲是自己的物,決不可盜,劫賊盜回來之物,劫賊認物爲己有,亦不可盜。

  一切有主之財物,不論一針一草,不得故意盜取,故意盜取者,如物有主,不予而取,犯盜;不故意盜者,好友之物,雖未問許,取而用之,友必同意,不名故盜。

  寺院中僧衆之物分兩類:1、十方常住僧物,十方僧人皆有份,如米、面等,十方僧人皆可受食,若不問而取,即取十方僧物,于十方僧結罪,其罪無邊,需向十方每一位僧人前求忏悔,才可滅罪。華聚菩薩雲:“五逆十惡,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

  2、現前僧物,現前不是指十方,若施主拿物到寺院供養現前僧,如寺院現前有一百位僧人,物便屬一百人所有,未羯磨前而取,便是盜取一百位僧人之物,需向一百位現前僧人忏罪,若羯磨以後分與,才是自己所有。

  其叁寶物,伽藍菩薩守護,盜叁寶物,日長叁分,夜長七分,一日一夜,對充利息,因果甚大。昔日楊和尚拿了常住一張紙,叁年後,伽藍菩薩算帳,還一疋絹。

  叢林庫房內有一對聯:“長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可作明鑒。

  又,父母師長物,應供養而反盜取,其罪亦大。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此乃菩薩所應作持,作即持戒,止即名犯,菩薩行善,普利群生,所以應生佛性中孝順心,及慈悲心,助一切人布施,使得人天之福,更施財物與衆生,令得眼前之樂,方名菩薩作持。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不助人布施,而反更盜人財物,今人痛苦失樂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叁淫戒

  六祖雲:“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世人迷淨性,故有淫欲,除卸淫欲,即見淨性。清淨之性,是我們不迷的本來面目,因此,淫性是可以除,普門品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極樂世界無男女,無欲,阿閃佛國有男女相而無欲,娑婆世界有男女,有欲,而可以離,離欲便超欲界,而生色界,色界四禅天梵行清淨,在娑婆世界修行,離欲、離色、離無色,便出叁界,色無色界尚可以離,何況欲。

  四十二章經雲:“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欲無自性,因意而生,意亦無性,從思想生,思想因意,意因思想,互相憑借,猶如交蘆,離想無思,離思無想,相待假有,想滅思忘,思滅想空,故雲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則淫欲之念如夢不可得矣,何來有患哉。

  離欲見清淨性,以清淨性修行,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初發心人要仔細,切莫輕敵,作容易想,淫是無量劫來生死根本,在八識田中根深蒂固,所以佛言:“爲道如被幹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又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又言:“透得此門,出塵羅漢,”“色之爲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四十二章經,佛示比丘離欲之法:“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此經雲應生常住孝順心,則庶幾可矣。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佛子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故不應淫,淫則生死不了,俱入苦海,不爲則愛盡涅槃,共入無爲,菩薩不應自行淫欲,更不應教他行欲,菩薩天眼觀察,一切女人皆是過去父母,焉可行欲,故雲不得故淫。

  起心動念是名故淫,不起心動念,例如在夢中,或熟睡不知,或被藥迷失本心,或爲怨家所逼,惟苦無樂,不犯。

  淫因,淫緣,淫法,淫業。

  此戒叁緣成重:一、是道,二、淫心,叁、事遂。

  淫因者無而忽有,淫念疊起。

  淫緣,孤男寡女同住,淫辭歌曲等。

  淫法,稱歎摩觸等。

  淫業,事遂業成。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從親至疏,從人至畜,乃至天女、鬼女、神女,皆不能犯,更不可非道行淫,口道、大便道之類,屬非道行淫。

  又優婆塞戒經雲:非處(非適宜之處所),非時(非合適的時間,如六齋日、叁齋月,又如婦女懷孕時、産後、乳兒時),也不能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

  菩薩孝順師僧叁寶,秉叁寶之遺教,救度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

  淨法與人。

  從自性流出,不離自性,遠離淫欲,拔生死根,法法清淨,自度出生死,方能度人出苦海,故雲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應以戒律,淨化人心,今違背戒律,廣行淫事,日久熾盛,不擇畜生,乃至淫母女姊妹六親,令多人受苦,全無一點慈悲心者,失菩提種,作叁途業,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

  迷真起妄,切莫縱妄,應該克妄見真,如何克妄,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爲知也。”克妄從直心下手,直心生直語,直心見聖道,所以如來製妄語戒,務令衆生直心見真矣。

  經雲:佛子羅侯羅,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世尊在時,人來問之:“世尊在否?”詭言不在,使人失其見佛機緣;若不在時,人問羅侯羅:“世尊在不?”詭言佛在,使人久候而不得見佛。世尊知此事已,語羅侯羅:“澡盤取水,與吾洗足!”洗足已,語羅侯羅:“覆此澡盤!”如敕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問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羅侯羅:“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複如是!”

  夫法水歸心,如水歸海,真心納法水,菩提苗長,般若芽生,若妄語覆心,妄不納法,無法水滋潤,真芽不萌,真根不長,何來枝葉花果,所以楞嚴經雲:“汝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譬如稠林曳木,直者先出。”是故如來製妄語戒,欲人直心見道。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

  最大的妄語是未得(涅槃)謂得(涅槃),未證(菩提)謂證(菩提),未見(阿羅漢道)謂見。大妄語成,墮無間地獄。

  自妄語者,即自己說我是聖人,我悟了道。教人妄語者,命弟子或使朋友互相傳言,說自己是聖人。方便妄語者,或說天來、龍來、鬼神都來,供養自己,令人以爲已證聖果,或以種種暗示,說自己證聖果。

  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欺诳心,四、說重具,五、前人領解。

  妄語因者,欺诳心是,妄語緣者,求名求利是;妄語法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到處宣揚;妄語業者,有人信解,妄語業成。

  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

  心本不見,而口說見,心本見,而口說不見,口不對心,心口不相應,名小妄語。

  小妄語雖小,由歪心生,外則欺人誤人,內則妄語覆心,真不顯露,則成自欺,又身口意皆妄,故名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如法而說,是正語,說能得法,是正見;正語從正見而來,從真起語,語能顯真,如法而說,說能明法。見道的人,說的都是真話,依其說而行,很快亦能見道。

  如來叁藏十二部經是正語,菩薩依佛所說的正語修行,得見佛性,是爲正見,再依正見教衆生修行,是謂從正見生正語,亦謂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而菩薩反以外道邪語邪見,教一切衆生,令生邪業而入生死者,是菩薩犯波羅夷罪,爲一切菩薩所棄,爲佛法所棄,亦爲自棄,故雲棄罪。

  何謂邪語邪見?如經載往古時,有國王名婆薮,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諸出家仙人共論議,居家婆羅門言:“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爲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言:“明日論議,汝當助我。”如是明日論時,婆薮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于汝實心雲何?應殺生噉肉不?”婆薮仙人言:“爲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是時婆薮仙人陷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若故妄語者,汝當身陷入地中。”婆薮言:“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于是舉身沒地中,從是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殺生,當下刀時言:“婆薮殺汝!”

  既說有福,何曰婆薮殺汝,此乃邪語、邪見、邪業、墮惡道之證明。

  又有一老菩薩住茅蓬,見一兔入屋匿藏,獵人尋至,問:“師父見兔否?”答曰:“不見。”爲救兔命,見言不見,此是方便妄語,無犯。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