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18

  ..续本文上一页强力取人财物,不但不取,而且善观物理:六尘他物,六根不染,六根清净;三界他物,心性不染,三界顿超。菩萨在世出世,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谨守威仪,严护细行,如日月行空不住空,莲花出水不染水,菩萨死尽偷心,他物不取,在俗离俗,居尘出尘,独尊己灵,不与万法为侣,一切尽舍,方见本来,然后再修檀波罗密,内施外施,庄严净土,普济群萌。

  是以如来制戒,一切不偷,然后行施,福如大海矣。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

  非分而偷,不予而取,皆名为盗,取他物超过五钱,犯重。

  自盗者,自手取他物离本处,即名为自盗。教人为我而取,教人取他物,名教人盗。

  方便盗者,用种种心思计谋,夺他物入己者,如诡骗人,巧取暗夺,借而不遗,寄而不予,偷龙转凤,皆名方便盗。

  咒盗者,役使鬼神,取他财物,归自己有,皆名咒盗。

  盗因,盗缘,盗法,盗业。

  盗因属贪心,盗缘助成,如月黑风高,或趁火打劫,凡有利于行事者,皆名盗缘。盗法者,劫夺、暗偷秘取、抢、骗、抛砖引玉、走私漏税,皆名盗法。

  物离本处,作为己有,是时心震动,盗业即成。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有些人喜欢以物奉献鬼神,则鬼神认为是自己的物,决不可盗,劫贼盗回来之物,劫贼认物为己有,亦不可盗。

  一切有主之财物,不论一针一草,不得故意盗取,故意盗取者,如物有主,不予而取,犯盗;不故意盗者,好友之物,虽未问许,取而用之,友必同意,不名故盗。

  寺院中僧众之物分两类:1、十方常住僧物,十方僧人皆有份,如米、面等,十方僧人皆可受食,若不问而取,即取十方僧物,于十方僧结罪,其罪无边,需向十方每一位僧人前求忏悔,才可灭罪。华聚菩萨云:“五逆十恶,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2、现前僧物,现前不是指十方,若施主拿物到寺院供养现前僧,如寺院现前有一百位僧人,物便属一百人所有,未羯磨前而取,便是盗取一百位僧人之物,需向一百位现前僧人忏罪,若羯磨以后分与,才是自己所有。

  其三宝物,伽蓝菩萨守护,盗三宝物,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因果甚大。昔日杨和尚拿了常住一张纸,三年后,伽蓝菩萨算帐,还一疋绢。

  丛林库房内有一对联:“长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可作明鉴。

  又,父母师长物,应供养而反盗取,其罪亦大。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此乃菩萨所应作持,作即持戒,止即名犯,菩萨行善,普利群生,所以应生佛性中孝顺心,及慈悲心,助一切人布施,使得人天之福,更施财物与众生,令得眼前之乐,方名菩萨作持。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不助人布施,而反更盗人财物,今人痛苦失乐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六祖云:“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世人迷净性,故有淫欲,除卸淫欲,即见净性。清净之性,是我们不迷的本来面目,因此,淫性是可以除,普门品云:“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极乐世界无男女,无欲,阿闪佛国有男女相而无欲,娑婆世界有男女,有欲,而可以离,离欲便超欲界,而生色界,色界四禅天梵行清净,在娑婆世界修行,离欲、离色、离无色,便出三界,色无色界尚可以离,何况欲。

  四十二章经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欲无自性,因意而生,意亦无性,从思想生,思想因意,意因思想,互相凭借,犹如交芦,离想无思,离思无想,相待假有,想灭思忘,思灭想空,故云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则淫欲之念如梦不可得矣,何来有患哉。

  离欲见清净性,以清净性修行,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初发心人要仔细,切莫轻敌,作容易想,淫是无量劫来生死根本,在八识田中根深蒂固,所以佛言:“为道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又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又言:“透得此门,出尘罗汉,”“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示比丘离欲之法:“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此经云应生常住孝顺心,则庶几可矣。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佛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不应淫,淫则生死不了,俱入苦海,不为则爱尽涅槃,共入无为,菩萨不应自行淫欲,更不应教他行欲,菩萨天眼观察,一切女人皆是过去父母,焉可行欲,故云不得故淫。

  起心动念是名故淫,不起心动念,例如在梦中,或熟睡不知,或被药迷失本心,或为怨家所逼,惟苦无乐,不犯。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此戒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

  淫因者无而忽有,淫念迭起。

  淫缘,孤男寡女同住,淫辞歌曲等。

  淫法,称叹摩触等。

  淫业,事遂业成。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从亲至疏,从人至畜,乃至天女、鬼女、神女,皆不能犯,更不可非道行淫,口道、大便道之类,属非道行淫。

  又优婆塞戒经云:非处(非适宜之处所),非时(非合适的时间,如六斋日、三斋月,又如妇女怀孕时、产后、乳儿时),也不能行淫。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

  菩萨孝顺师僧三宝,秉三宝之遗教,救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

  净法与人。

  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远离淫欲,拔生死根,法法清净,自度出生死,方能度人出苦海,故云净法与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以戒律,净化人心,今违背戒律,广行淫事,日久炽盛,不择畜生,乃至淫母女姊妹六亲,令多人受苦,全无一点慈悲心者,失菩提种,作三途业,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迷真起妄,切莫纵妄,应该克妄见真,如何克妄,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克妄从直心下手,直心生直语,直心见圣道,所以如来制妄语戒,务令众生直心见真矣。

  经云:佛子罗侯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世尊在时,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诡言不在,使人失其见佛机缘;若不在时,人问罗侯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使人久候而不得见佛。世尊知此事已,语罗侯罗:“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侯罗:“覆此澡盘!”如敕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侯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夫法水归心,如水归海,真心纳法水,菩提苗长,般若芽生,若妄语覆心,妄不纳法,无法水滋润,真芽不萌,真根不长,何来枝叶花果,所以楞严经云:“汝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譬如稠林曳木,直者先出。”是故如来制妄语戒,欲人直心见道。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最大的妄语是未得(涅槃)谓得(涅槃),未证(菩提)谓证(菩提),未见(阿罗汉道)谓见。大妄语成,堕无间地狱。

  自妄语者,即自己说我是圣人,我悟了道。教人妄语者,命弟子或使朋友互相传言,说自己是圣人。方便妄语者,或说天来、龙来、鬼神都来,供养自己,令人以为已证圣果,或以种种暗示,说自己证圣果。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

  妄语因者,欺诳心是,妄语缘者,求名求利是;妄语法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到处宣扬;妄语业者,有人信解,妄语业成。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心本不见,而口说见,心本见,而口说不见,口不对心,心口不相应,名小妄语。

  小妄语虽小,由歪心生,外则欺人误人,内则妄语覆心,真不显露,则成自欺,又身口意皆妄,故名身心妄语。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如法而说,是正语,说能得法,是正见;正语从正见而来,从真起语,语能显真,如法而说,说能明法。见道的人,说的都是真话,依其说而行,很快亦能见道。

  如来三藏十二部经是正语,菩萨依佛所说的正语修行,得见佛性,是为正见,再依正见教众生修行,是谓从正见生正语,亦谓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而菩萨反以外道邪语邪见,教一切众生,令生邪业而入生死者,是菩萨犯波罗夷罪,为一切菩萨所弃,为佛法所弃,亦为自弃,故云弃罪。

  何谓邪语邪见?如经载往古时,有国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天祀中应杀生噉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噉肉。”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言:“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日论时,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噉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噉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是时婆薮仙人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若故妄语者,汝当身陷入地中。”婆薮言:“应天祀中杀生噉肉无罪。”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既说有福,何曰婆薮杀汝,此乃邪语、邪见、邪业、堕恶道之证明。

  又有一老菩萨住茅蓬,见一兔入屋匿藏,猎人寻至,问:“师父见兔否?”答曰:“不见。”为救兔命,见言不见,此是方便妄语,无犯。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