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时忏悔,不要等太久,日久罪已生根,到结果时,悔恨则太迟,半月之内,罪还未有生根以前忏悔,罪得灭,戒体清净。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有两种作用:其一,不易忘记戒条。其二,有罪则忏悔清净,是以佛作我们的模范,半月半月诵戒。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
初发心指十信位的菩萨,经云:十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乃至十发趣。
即十住位的菩萨,一切不住,住如来家。
十长养。
即十行位的菩萨,修十波罗密,长养菩提苗。
十金刚。
即十回向位的菩萨,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德犹如金刚,坚固不坏。
十地。
即十地位的菩萨,心如大地,出生实德,上供诸佛,下化有情。
诸菩萨亦诵。
如是由初发心,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萨,亦半月半月诵戒。
是故戒光从口出。
如来从初发心直至成佛,半月半月诵戒不忘,持戒不犯,成佛后,戒化为光明,是故戒光从口出。
有缘非无因故光。
如来的戒光,从因缘而有,受戒为因,三大阿僧祇劫持戒为缘。
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戒光是无漏,不漏落生死,不漏落世间,世间法是青黄赤白黑,无漏法非青黄赤白黑。世间法靠不住,青是无常、黄是无常、赤白黑亦是无常,是生灭法,漏落生死,戒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所以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则非五蕴,色蕴是四大所成,心法是受想行识,有色就有心,有心就有色,众生是色心和合而成,持戒清净,五蕴空则无众生,故戒光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有属见,无亦属见,见有见无,即见惑未破,不能见道,戒是无漏,知见已空,所以戒光非有无。
“非因果法”者,先因后果,属权教,实教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持戒见实相,故云非因果法。
持戒见实相,一切诸佛皆从实相流出,实相是诸佛之本源,菩萨六度万行,以实相为体,故云行菩萨道之根本。一切佛子都要持戒,戒是佛性种子,有戒可以见佛性,无戒不能见佛性,所以持戒,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所有佛子应受戒、持戒、读戒、诵戒、还要善学戒,善学即善知戒的开、遮、持、犯之相:遮即遮止,持即不可以犯,开即是为救众生而开方便。
明末,张定国又名张献忠,称霸西蜀,下令屠杀全城人,当时有一和尚名破山,他请求张定国莫屠城,张定国知他是和尚,即拿出许多猪肉对破山说:“若你吃了这些猪肉,我即不杀。”食肉犯戒,和尚觉得很为难,旁边有一人细声说:“为救万万人,何惜如来一戒。”破山和尚于是尽食猪肉,张定国亦不屠城,这个便是为救万万人而开方便,假如有人食肉,问他救甚么人,不是救人不可以开。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甚么人可以受佛戒呢?国王可以受,国王不是法王,受了菩萨戒后,将来可以为法王,王子受了佛戒,将来为法王子,百官受戒后,可以为民判断是非,宰相受了佛戒,可辅王治国安民,比丘比丘尼受戒后,不但可了分段生死,更能了变易生死,十八梵天以佛戒出色界囚笼,六欲天子以佛戒出欲界火宅,庶民百姓受戒后堪称佛子,黄门太监受戒后便是大丈夫,未离淫欲的男女更应受佛戒,有戒便是清信仕女,奴婢得戒体,人品尊贵,乃至八部金刚神等尽应受戒。
但能解法师语者,心内明白,尽未来际不杀生是菩萨戒,又知尽未来际不偷盗是菩萨戒,更知度众生是菩萨戒,于戒明白了解,然后受戒、得戒、持戒,就证了戒法身,此时心清净、身清净、遍法界清净,更无超越,故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十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根本之戒,若不诵戒,即无根本,本尚不得,如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故云非菩萨,既非菩萨,自然不是佛种子。是故释迦佛半月诵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诵戒,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佛已略说十波罗提木叉相貌,若人半月半月诵戒,则戒相现前,故云“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戒杀
既受菩萨戒,就要广度众生,所以第一条就是不杀。一切众生,都有生命,有生命才可修行,认识自己的生命,则能够度自己,认识别人的生命,能够度一切众生。法华经云,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
何为生命?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比丘,人命在几间?一比丘答,人命在数日间。佛云,子未见道,佛再问,入命在几间?另一比丘答,人命在食饭间。佛云子未见道,再问,又另一比丘答,入命在呼吸间,佛云,善哉!子见道矣。
一呼一吸,念念相续,是人命的行相,若人命不能认识,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于人命中一呼就是生,一吸就是灭,若呼而不吸,人命就断了;若吸而不呼,人命亦断。是故入命在呼吸间,识得人命,则识得道,是故佛言,善哉!子见道矣。
昔日,阿难尊者,对一沙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百岁而不认识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认识生灭机,可以悟道,可以证果,可以了生死。
生灭机是什么?
一念生,一念灭,生灭循环,无始无终,只可以悟,不可以断;断即命终。悟即生灭中见不生灭,就是道。
例如念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念到一念空时,心开见佛悟无生,就是道。
明白这个念,就是生灭机,生灭相续,就是命根。生灭断,命根尽,生灭机一转顿见不生不灭。
所以达摩祖师云,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六祖云,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念念不被嫉妒染,念念正念,不念烦恼清净心便是道。
解了生灭机者,有生有灭是世间法,不生不灭出世间法。生亦灭灭亦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命根,又如何了生死,命根生灭,就是你的生死。命根不生不灭,就是你的涅槃。
佛经本事品云,过去有一村落,时逢饥馑,释迦化身为大鱼游靠岸边,全村人割食鱼肉活命,鱼曰(汝等莫断我命,今天割肉,明日复生,可保长时有鲜肉食)村民依教,一年后新谷丰收,鱼即命终,其鱼名(水爱道)。
可知生命宝贵,假如割伤身体,血肉自然生长,袪瘀生新,平复如故,若无生命,血肉不能再生矣,世间人,数年内细胞更换一新,以乃生命护身功能,又在心识上生命更具功能。
前念灭,后念生,前念恶,后念善,念念善,就能度了恶,前念邪,后念正,念念正,便能度邪,前念迷,后念悟,念念悟,就能度迷,如是生命中,肯修行,就能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迷成悟,不是离开生命,另有道可修啊?
因此佛法内,只有度生,而无杀生,是故如来制此戒。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萨戒,持戒清净,上可以求佛道,下可以度众生,自利利他,将来成佛,现称佛子。
若自杀,教人杀。
自杀者,是自己亲手杀众生命,乃身心所造杀业,教他人杀者,虽不自己行杀,而使他人行杀,乃心口所造杀业。
方便杀。
是意作罪,心意思惟,用什么方便杀,想计谋,兴害意,或是教他行险道而致死,或教他自堕陷井而致死,或教他服毒药而身亡,或断其饮食而命终,或教他犯国法而身陨,如是等皆名方便杀。
赞叹杀。
他本不杀,赞叹杀生有功,他即去杀,他本不死,赞叹死后生天得乐,他自寻死,如是等,名为赞叹杀。
见作随喜。
既不自杀,不教杀,亦不用方便杀,也不赞叹杀,但见人杀生时,心生欢喜,随喜杀生之罪,随喜杀,随喜多杀,心造杀罪,其罪无量。
乃至咒杀。
佛咒只能福人,不能祸人,唯邪教邪咒,千里之遥,亦能害人,故云咒杀,属心口所造业。
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四法成业:1、杀因,有贪瞋痴等,有因瞋而杀,有因贪而杀,有因痴而杀。2、杀缘,有杀因未必杀,须假杀缘,助成杀业,或为名、为冤、为仇、为教、为霸、而成杀缘。3、杀法,现在种种武器,如刀枪剑戟,毒气等。4、杀业,命断,或一日断、二日断,七日断,杀业此时成。
此戒四缘成犯: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杀害,四、命断。当其命断时,自心强烈震动,戒体即破,波罗夷罪成。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况且天命之谓性,一切众生皆有天性,上如人类,中如牛羊犬马,下至蛇虫鼠蚁,皆有性命,游戏世间.天生天养,俱不得故意杀害,断度生缘,伤天和气,故杀有罪。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既受菩萨戒,应思惟如何度众生,度生莫如结缘,应心生慈悲,慈悲遍法界,法界常住,慈悲心亦常住。又孝顺父母师僧三宝,秉三宝之教导,与众生乐,或以种种方便,救死护生,令得世间之乐,再得出世涅槃之乐。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恣心者,放纵己心,泄其怨恨;快意者,因瞋起杀,以杀为乐。菩萨应该要制止自己的瞋恨心,恶毒心,使杀心不起,代之而起以慈悲心,孝顺心。
既不方便救护众生,反而纵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杀,犯波罗夷罪。
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戒,永弃佛海之外,亦云堕,即堕落三恶道,亦云断头,亦云极恶。
第二盗戒
有主之物,不论一针一草,予而取,不名为盗,不问,不予而取,名之为盗。盗有主之物,令主人受损失,心内愁苦,故佛制戒。
菩萨安贫守道,不妄以…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