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P17

  ..續本文上一頁實時忏悔,不要等太久,日久罪已生根,到結果時,悔恨則太遲,半月之內,罪還未有生根以前忏悔,罪得滅,戒體清淨。

  所以半月半月誦戒有兩種作用:其一,不易忘記戒條。其二,有罪則忏悔清淨,是以佛作我們的模範,半月半月誦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

  初發心指十信位的菩薩,經雲:十信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

  乃至十發趣。

  即十住位的菩薩,一切不住,住如來家。

  十長養。

  即十行位的菩薩,修十波羅密,長養菩提苗。

  十金剛。

  即十回向位的菩薩,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德猶如金剛,堅固不壞。

  十地。

  即十地位的菩薩,心如大地,出生實德,上供諸佛,下化有情。

  諸菩薩亦誦。

  如是由初發心,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薩,亦半月半月誦戒。

  是故戒光從口出。

  如來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半月半月誦戒不忘,持戒不犯,成佛後,戒化爲光明,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如來的戒光,從因緣而有,受戒爲因,叁大阿僧祇劫持戒爲緣。

  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戒光是無漏,不漏落生死,不漏落世間,世間法是青黃赤白黑,無漏法非青黃赤白黑。世間法靠不住,青是無常、黃是無常、赤白黑亦是無常,是生滅法,漏落生死,戒是無漏,不漏落生死,所以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則非五蘊,色蘊是四大所成,心法是受想行識,有色就有心,有心就有色,衆生是色心和合而成,持戒清淨,五蘊空則無衆生,故戒光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有屬見,無亦屬見,見有見無,即見惑未破,不能見道,戒是無漏,知見已空,所以戒光非有無。

  “非因果法”者,先因後果,屬權教,實教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持戒見實相,故雲非因果法。

  持戒見實相,一切諸佛皆從實相流出,實相是諸佛之本源,菩薩六度萬行,以實相爲體,故雲行菩薩道之根本。一切佛子都要持戒,戒是佛性種子,有戒可以見佛性,無戒不能見佛性,所以持戒,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所有佛子應受戒、持戒、讀戒、誦戒、還要善學戒,善學即善知戒的開、遮、持、犯之相:遮即遮止,持即不可以犯,開即是爲救衆生而開方便。

  明末,張定國又名張獻忠,稱霸西蜀,下令屠殺全城人,當時有一和尚名破山,他請求張定國莫屠城,張定國知他是和尚,即拿出許多豬肉對破山說:“若你吃了這些豬肉,我即不殺。”食肉犯戒,和尚覺得很爲難,旁邊有一人細聲說:“爲救萬萬人,何惜如來一戒。”破山和尚于是盡食豬肉,張定國亦不屠城,這個便是爲救萬萬人而開方便,假如有人食肉,問他救甚麼人,不是救人不可以開。

  佛子谛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甚麼人可以受佛戒呢?國王可以受,國王不是法王,受了菩薩戒後,將來可以爲法王,王子受了佛戒,將來爲法王子,百官受戒後,可以爲民判斷是非,宰相受了佛戒,可輔王治國安民,比丘比丘尼受戒後,不但可了分段生死,更能了變易生死,十八梵天以佛戒出色界囚籠,六欲天子以佛戒出欲界火宅,庶民百姓受戒後堪稱佛子,黃門太監受戒後便是大丈夫,未離淫欲的男女更應受佛戒,有戒便是清信仕女,奴婢得戒體,人品尊貴,乃至八部金剛神等盡應受戒。

  但能解法師語者,心內明白,盡未來際不殺生是菩薩戒,又知盡未來際不偷盜是菩薩戒,更知度衆生是菩薩戒,于戒明白了解,然後受戒、得戒、持戒,就證了戒法身,此時心清淨、身清淨、遍法界清淨,更無超越,故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十波羅提木叉,是菩薩根本之戒,若不誦戒,即無根本,本尚不得,如何利益衆生而名菩薩,故雲非菩薩,既非菩薩,自然不是佛種子。是故釋迦佛半月誦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誦戒,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佛已略說十波羅提木叉相貌,若人半月半月誦戒,則戒相現前,故雲“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一戒殺

  既受菩薩戒,就要廣度衆生,所以第一條就是不殺。一切衆生,都有生命,有生命才可修行,認識自己的生命,則能夠度自己,認識別人的生命,能夠度一切衆生。法華經雲,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

  何爲生命?四十二章經雲,佛問比丘,人命在幾間?一比丘答,人命在數日間。佛雲,子未見道,佛再問,入命在幾間?另一比丘答,人命在食飯間。佛雲子未見道,再問,又另一比丘答,入命在呼吸間,佛雲,善哉!子見道矣。

  一呼一吸,念念相續,是人命的行相,若人命不能認識,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于人命中一呼就是生,一吸就是滅,若呼而不吸,人命就斷了;若吸而不呼,人命亦斷。是故入命在呼吸間,識得人命,則識得道,是故佛言,善哉!子見道矣。

  昔日,阿難尊者,對一沙彌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機,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百歲而不認識生滅機,不如生一日認識生滅機,可以悟道,可以證果,可以了生死。

  生滅機是什麼?

  一念生,一念滅,生滅循環,無始無終,只可以悟,不可以斷;斷即命終。悟即生滅中見不生滅,就是道。

  例如念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念到一念空時,心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道。

  明白這個念,就是生滅機,生滅相續,就是命根。生滅斷,命根盡,生滅機一轉頓見不生不滅。

  所以達摩祖師雲,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六祖雲,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念念不被嫉妒染,念念正念,不念煩惱清淨心便是道。

  解了生滅機者,有生有滅是世間法,不生不滅出世間法。生亦滅滅亦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命根,又如何了生死,命根生滅,就是你的生死。命根不生不滅,就是你的涅槃。

  佛經本事品雲,過去有一村落,時逢饑馑,釋迦化身爲大魚遊靠岸邊,全村人割食魚肉活命,魚曰(汝等莫斷我命,今天割肉,明日複生,可保長時有鮮肉食)村民依教,一年後新谷豐收,魚即命終,其魚名(水愛道)。

  可知生命寶貴,假如割傷身體,血肉自然生長,袪瘀生新,平複如故,若無生命,血肉不能再生矣,世間人,數年內細胞更換一新,以乃生命護身功能,又在心識上生命更具功能。

  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惡,後念善,念念善,就能度了惡,前念邪,後念正,念念正,便能度邪,前念迷,後念悟,念念悟,就能度迷,如是生命中,肯修行,就能轉惡爲善,轉邪爲正,轉迷成悟,不是離開生命,另有道可修啊?

  因此佛法內,只有度生,而無殺生,是故如來製此戒。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薩戒,持戒清淨,上可以求佛道,下可以度衆生,自利利他,將來成佛,現稱佛子。

  若自殺,教人殺。

  自殺者,是自己親手殺衆生命,乃身心所造殺業,教他人殺者,雖不自己行殺,而使他人行殺,乃心口所造殺業。

  方便殺。

  是意作罪,心意思惟,用什麼方便殺,想計謀,興害意,或是教他行險道而致死,或教他自墮陷井而致死,或教他服毒藥而身亡,或斷其飲食而命終,或教他犯國法而身隕,如是等皆名方便殺。

  贊歎殺。

  他本不殺,贊歎殺生有功,他即去殺,他本不死,贊歎死後生天得樂,他自尋死,如是等,名爲贊歎殺。

  見作隨喜。

  既不自殺,不教殺,亦不用方便殺,也不贊歎殺,但見人殺生時,心生歡喜,隨喜殺生之罪,隨喜殺,隨喜多殺,心造殺罪,其罪無量。

  乃至咒殺。

  佛咒只能福人,不能禍人,唯邪教邪咒,千裏之遙,亦能害人,故雲咒殺,屬心口所造業。

  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四法成業:1、殺因,有貪瞋癡等,有因瞋而殺,有因貪而殺,有因癡而殺。2、殺緣,有殺因未必殺,須假殺緣,助成殺業,或爲名、爲冤、爲仇、爲教、爲霸、而成殺緣。3、殺法,現在種種武器,如刀槍劍戟,毒氣等。4、殺業,命斷,或一日斷、二日斷,七日斷,殺業此時成。

  此戒四緣成犯: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殺害,四、命斷。當其命斷時,自心強烈震動,戒體即破,波羅夷罪成。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隱之心,況且天命之謂性,一切衆生皆有天性,上如人類,中如牛羊犬馬,下至蛇蟲鼠蟻,皆有性命,遊戲世間.天生天養,俱不得故意殺害,斷度生緣,傷天和氣,故殺有罪。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既受菩薩戒,應思惟如何度衆生,度生莫如結緣,應心生慈悲,慈悲遍法界,法界常住,慈悲心亦常住。又孝順父母師僧叁寶,秉叁寶之教導,與衆生樂,或以種種方便,救死護生,令得世間之樂,再得出世涅槃之樂。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恣心者,放縱己心,泄其怨恨;快意者,因瞋起殺,以殺爲樂。菩薩應該要製止自己的瞋恨心,惡毒心,使殺心不起,代之而起以慈悲心,孝順心。

  既不方便救護衆生,反而縱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殺,犯波羅夷罪。

  波羅夷,此雲棄,謂犯此戒,永棄佛海之外,亦雲墮,即墮落叁惡道,亦雲斷頭,亦雲極惡。

  第二盜戒

  有主之物,不論一針一草,予而取,不名爲盜,不問,不予而取,名之爲盜。盜有主之物,令主人受損失,心內愁苦,故佛製戒。

  菩薩安貧守道,不妄以…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