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16

  ..续本文上一页称为一切意识,什么他都管,是分别心,假如意识持戒清净,分别心变了无分别心,即见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

  色身持戒清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心持戒清净——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若身心持戒清净,五蕴就空了,五蕴空时即见佛性,故云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众生的情与心,都可以见佛性,情是六根——眼欢喜见色,所以眼根称为眼情,耳喜欢闻声音,鼻欢喜嗅香,舌喜欢尝味,所以六根称为六情。修行要以六根来持戒,若六根持戒清净,回光返照,亦可见佛性。

  “是心”指六识,六识持戒亦可见佛性,六识怎样用功?返照这个六识心是甚么?明白这个六识心,就见佛性,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上来情是指六根,心指六识,但六尘就不同,六尘是依报,属无情,不会修行,修行是说有情,惟是有情成佛时,无情亦成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见佛性后,从佛性起修,一举一动,无论拈花奉水,焚香扫地,或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经,都是成佛之因,所以“当当常有因故”。

  “当当常住法身”,见佛性后,住在甚么地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而住,住于法身;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现于世界。波罗提即解脱,木叉即戒,十条戒是解脱之因,持木叉之戒,得解脱之果。这十条戒如何令众生得解脱?

  (一)不杀生——不杀生悟无生即解脱。(二)不偷盗——能舍一切,一切不取,即是解脱。(三)不淫欲——不淫欲,身心清净,是为解脱。(四)不妄语——无妄归真就是解脱。(五)不酤酒——无无明,无明既无亦是解脱。(六)不说四众过——修行不见他人过就是解脱。(七)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是解脱。(八)财法二施又是解脱。(九)不瞋心亦即解脱。(十)正信三宝亦即解脱。

  如是十条波罗提木叉,出现世界,是法律之戒、法则之戒、大自然律戒、返本归元之戒,一切众生应顶戴受持。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情净。

  此无尽藏戒品,释迦佛过去成佛已数数说,今次成佛,为大众重说此众生戒,众生持此戒,得见自性本源,本源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清净的自性,故云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此乃报身佛卢舍那成佛之文。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我”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今”字要留意,我今天惑净功满,才可以在华藏世界,坐莲华台成报身佛。

  一报身成佛坐莲华台,华藏世界有无量佛国土,每一佛国土的佛成报身佛时都是坐此一莲华台,表示每一位报身佛的功德相同,但是彼佛报身不与此佛报身互相妨碍,例如一室千光,彼此不相妨碍,既然所有报身佛的功德相同,所以成佛时,佛佛同体,如水合水,如空合空,无有彼此,这是指无相的自受用报身佛而言,若他受用报身佛,在华藏世界成佛时,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如云靇月,佛为彼等说华严经,独法身大士才可见闻,唯识论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指报身佛化现一千释迦,在摩醯首罗天上成佛,摩醯首罗天统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是故在人间成佛时,是一千个百亿释迦,意即卢舍那佛在华藏世界成佛,化成千释迦在天上成佛,每一释迦又化成百亿释迦,共有千个百亿释迦在人间成佛。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古人云:大千世界,同日出家,百亿国中,一时成佛。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都是以卢舍那佛为本。

  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千百亿释迦,于应迹世界,接引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众生,俱至华藏世界,听卢舍那佛诵成佛之戒。

  甘露即不死药,不死就是涅槃,若得佛戒则无惑业,惑业尽则涅槃门开,故云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从本垂迹,千百亿释迦,还至本昔修道之场,各各坐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为大众宣说本师卢舍那佛成道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体,戒体犹如衣裳,污染了可以清洗,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无染,清洗后的衣裳,可以再穿着,若果衣裳破裂了,就没有用,所以戒体不能破。

  戒体光洁,可以修六度万行,进趣无上菩提,是以佛保护戒,菩萨保护戒,又教一切众生保护戒,故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持戒能消惑业,如日出能消罪雾,持戒复本心地,犹如月出清凉,从清凉心地,修一切功德,如璎珞珠庄严法身。

  罪灭、心清凉、功德庄严,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己,转授诸众生。

  戒亦是成佛之本,故报身佛诵戒,化身佛亦诵戒,汝等初发心菩萨,应恭敬尊重、顶戴受持。历代祖师不但受持佛戒,还传给我们,是故一切众生,都应发心受持菩萨戒。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本叉。

  谛者实也,落实听诵戒,听一句明一句,听一戒明一戒,一听永听,戒种传入心田,名为谛听。

  五戒虽得人身,未能了生死,比丘戒虽能了生死,未能成佛道,唯菩萨戒度自、度他成佛,方名正诵。

  佛法中有无量藏:戒藏、行藏、定藏、慧藏、因果佛性常住藏,现在所诵的是佛法中戒藏,藏者合藏义,戒是止恶义,一戒止一恶,无量戒止无量恶,无量戒聚在一处,故名戒藏。

  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持如来之戒,保卫三业,得涅槃解脱之果,佛遗教经云:“我灭度后,当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受戒与否,要看你们的信心,持戒与否,亦要看你们的信心,实实在在的信,一信永信,在清净的信心中,念念知道自己现在持戒,当来必得成佛,所以现在心中,念念不敢违背戒律,更相信释迦成佛,实由持戒清净,所以自己心中,念念不敢为非,如是释迦是已成佛,自己是当成佛,皆因戒律,心中自然念念持戒,故云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有心即有情,有情有心,能辨好丑善恶,既知善恶邪正,迷悟凡圣,所以凡有心者,皆应受佛戒。无情无心,不辨好丑,不知受戒。

  摄者受也,摄戒入心,心中有戒,其心清净,在清净心中,谛信自己将来成佛无疑,即入十信位;发菩提心,愿成佛道,入十住位;广修万行,入十行位;功德回向一切,入十回向位;见佛法身,入十地位;如是信、住、行、向、地,五十位所有功德,与佛相同,所谓见同佛见、行同佛行、智同佛智、戒同佛戒、德同佛德,一一与佛相同,将来定绍佛位,现在是佛子,故云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欲得佛法中利益,须向恭敬心中求,以恭敬心念佛,以恭敬心参禅,以恭敬心出家,以恭敬心持咒,若以妄心持咒,不能相应,所以大众要以恭敬心听佛诵戒,使八识田中,下为戒种,种子起现行时,是名持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尔时者,指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家求道,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坐道场,七日七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释迦成佛后,先说戒法,戒乃万善之本,唯佛一人能结戒,菩萨、声闻、缘觉、历代祖师等,只能持戒,不能结戒。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怯,孝名为戒,亦召制止。

  此段文中,佛把戒的奥义说出来——戒以孝顺为义。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即不作恶,凡是孝顺父母的人,不敢为非作歹,就是戒。师僧即师长,孝顺师长,而修一切善法,即是戒;孝顺三宝,要度众生,不度众生,不称为孝顺三宝,孝顺三宝,广度众生,名之为戒。

  孝顺父母,止一切恶,至仁义之道。

  孝顺师僧,修无为法,至涅槃之道。

  孝顺三宝,度诸众生,至菩提之道。

  孝顺父母,受五戒,名优婆塞、优婆夷。

  孝顺师僧,受具足戒,名比丘、比丘尼。

  孝顺三宝,受菩萨戒,名摩诃萨。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有恶法,制而不起。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如来说戒前,先放光现瑞,一切有缘众生,见到如来的光明,便前来听法,“口放”者,表此戒由佛金口亲宣。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是时听戒人数有百万亿,当中有各阶位的菩萨,亦有三界内的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等。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菩萨戒名大乘戒,比丘比尼是小乘戒;小乘戒只求了生死,大乘戒求成佛道,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小乘只有律仪戒,大乘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

  此乃万世诵戒立法之仪,半月半月者,前半月是初一至十五,名白月。后半月十六至三十或二十九,名黑月。

  每半月诵戒不易忘记戒条,而且诵戒时亦可随之而省察一下,若有犯实时忏悔,忏悔则戒体清净,在半月之中来检点自己的戒行,若有犯,半月内罪未生根,容易忏悔清净,若过了半个月,所作的罪已生根,生了根才忏悔,罪比较难拔,是故有罪应…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