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一切意識,什麼他都管,是分別心,假如意識持戒清淨,分別心變了無分別心,即見佛性。
一切衆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屬物質,受想行識屬于心。
色身持戒清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若心持戒清淨——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若身心持戒清淨,五蘊就空了,五蘊空時即見佛性,故雲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衆生的情與心,都可以見佛性,情是六根——眼歡喜見色,所以眼根稱爲眼情,耳喜歡聞聲音,鼻歡喜嗅香,舌喜歡嘗味,所以六根稱爲六情。修行要以六根來持戒,若六根持戒清淨,回光返照,亦可見佛性。
“是心”指六識,六識持戒亦可見佛性,六識怎樣用功?返照這個六識心是甚麼?明白這個六識心,就見佛性,所以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上來情是指六根,心指六識,但六塵就不同,六塵是依報,屬無情,不會修行,修行是說有情,惟是有情成佛時,無情亦成佛,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
見佛性後,從佛性起修,一舉一動,無論拈花奉水,焚香掃地,或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誦經,都是成佛之因,所以“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見佛性後,住在甚麼地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而住,住于法身;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叁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現于世界。波羅提即解脫,木叉即戒,十條戒是解脫之因,持木叉之戒,得解脫之果。這十條戒如何令衆生得解脫?
(一)不殺生——不殺生悟無生即解脫。(二)不偷盜——能舍一切,一切不取,即是解脫。(叁)不淫欲——不淫欲,身心清淨,是爲解脫。(四)不妄語——無妄歸真就是解脫。(五)不酤酒——無無明,無明既無亦是解脫。(六)不說四衆過——修行不見他人過就是解脫。(七)不自贊毀他——人我兩空是解脫。(八)財法二施又是解脫。(九)不瞋心亦即解脫。(十)正信叁寶亦即解脫。
如是十條波羅提木叉,出現世界,是法律之戒、法則之戒、大自然律戒、返本歸元之戒,一切衆生應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情淨。
此無盡藏戒品,釋迦佛過去成佛已數數說,今次成佛,爲大衆重說此衆生戒,衆生持此戒,得見自性本源,本源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清淨的自性,故雲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
此乃報身佛盧舍那成佛之文。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我”指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今”字要留意,我今天惑淨功滿,才可以在華藏世界,坐蓮華臺成報身佛。
一報身成佛坐蓮華臺,華藏世界有無量佛國土,每一佛國土的佛成報身佛時都是坐此一蓮華臺,表示每一位報身佛的功德相同,但是彼佛報身不與此佛報身互相妨礙,例如一室千光,彼此不相妨礙,既然所有報身佛的功德相同,所以成佛時,佛佛同體,如水合水,如空合空,無有彼此,這是指無相的自受用報身佛而言,若他受用報身佛,在華藏世界成佛時,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如雲靇月,佛爲彼等說華嚴經,獨法身大士才可見聞,唯識論雲:“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指報身佛化現一千釋迦,在摩醯首羅天上成佛,摩醯首羅天統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是故在人間成佛時,是一千個百億釋迦,意即盧舍那佛在華藏世界成佛,化成千釋迦在天上成佛,每一釋迦又化成百億釋迦,共有千個百億釋迦在人間成佛。
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古人雲:大千世界,同日出家,百億國中,一時成佛。
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都是以盧舍那佛爲本。
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
千百億釋迦,于應迹世界,接引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衆生,俱至華藏世界,聽盧舍那佛誦成佛之戒。
甘露即不死藥,不死就是涅槃,若得佛戒則無惑業,惑業盡則涅槃門開,故雲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從本垂迹,千百億釋迦,還至本昔修道之場,各各坐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爲大衆宣說本師盧舍那佛成道之戒:十重四十八輕。十重是戒體,戒體猶如衣裳,汙染了可以清洗,四十八輕戒護持戒體無染,清洗後的衣裳,可以再穿著,若果衣裳破裂了,就沒有用,所以戒體不能破。
戒體光潔,可以修六度萬行,進趣無上菩提,是以佛保護戒,菩薩保護戒,又教一切衆生保護戒,故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持戒能消惑業,如日出能消罪霧,持戒複本心地,猶如月出清涼,從清涼心地,修一切功德,如璎珞珠莊嚴法身。
罪滅、心清涼、功德莊嚴,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己,轉授諸衆生。
戒亦是成佛之本,故報身佛誦戒,化身佛亦誦戒,汝等初發心菩薩,應恭敬尊重、頂戴受持。曆代祖師不但受持佛戒,還傳給我們,是故一切衆生,都應發心受持菩薩戒。
谛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本叉。
谛者實也,落實聽誦戒,聽一句明一句,聽一戒明一戒,一聽永聽,戒種傳入心田,名爲谛聽。
五戒雖得人身,未能了生死,比丘戒雖能了生死,未能成佛道,唯菩薩戒度自、度他成佛,方名正誦。
佛法中有無量藏:戒藏、行藏、定藏、慧藏、因果佛性常住藏,現在所誦的是佛法中戒藏,藏者合藏義,戒是止惡義,一戒止一惡,無量戒止無量惡,無量戒聚在一處,故名戒藏。
梵語波羅提木叉,此雲保解脫,持如來之戒,保衛叁業,得涅槃解脫之果,佛遺教經雲:“我滅度後,當尊重恭敬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大衆心谛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受戒與否,要看你們的信心,持戒與否,亦要看你們的信心,實實在在的信,一信永信,在清淨的信心中,念念知道自己現在持戒,當來必得成佛,所以現在心中,念念不敢違背戒律,更相信釋迦成佛,實由持戒清淨,所以自己心中,念念不敢爲非,如是釋迦是已成佛,自己是當成佛,皆因戒律,心中自然念念持戒,故雲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有心即有情,有情有心,能辨好醜善惡,既知善惡邪正,迷悟凡聖,所以凡有心者,皆應受佛戒。無情無心,不辨好醜,不知受戒。
攝者受也,攝戒入心,心中有戒,其心清淨,在清淨心中,谛信自己將來成佛無疑,即入十信位;發菩提心,願成佛道,入十住位;廣修萬行,入十行位;功德回向一切,入十回向位;見佛法身,入十地位;如是信、住、行、向、地,五十位所有功德,與佛相同,所謂見同佛見、行同佛行、智同佛智、戒同佛戒、德同佛德,一一與佛相同,將來定紹佛位,現在是佛子,故雲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欲得佛法中利益,須向恭敬心中求,以恭敬心念佛,以恭敬心參禅,以恭敬心出家,以恭敬心持咒,若以妄心持咒,不能相應,所以大衆要以恭敬心聽佛誦戒,使八識田中,下爲戒種,種子起現行時,是名持戒。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爾時者,指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家求道,五年參學,六年苦行,叁十歲坐道場,七日七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者,釋迦成佛後,先說戒法,戒乃萬善之本,唯佛一人能結戒,菩薩、聲聞、緣覺、曆代祖師等,只能持戒,不能結戒。
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怯,孝名爲戒,亦召製止。
此段文中,佛把戒的奧義說出來——戒以孝順爲義。
我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即不作惡,凡是孝順父母的人,不敢爲非作歹,就是戒。師僧即師長,孝順師長,而修一切善法,即是戒;孝順叁寶,要度衆生,不度衆生,不稱爲孝順叁寶,孝順叁寶,廣度衆生,名之爲戒。
孝順父母,止一切惡,至仁義之道。
孝順師僧,修無爲法,至涅槃之道。
孝順叁寶,度諸衆生,至菩提之道。
孝順父母,受五戒,名優婆塞、優婆夷。
孝順師僧,受具足戒,名比丘、比丘尼。
孝順叁寶,受菩薩戒,名摩诃薩。所以孝名爲戒,亦名製止,所有惡法,製而不起。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如來說戒前,先放光現瑞,一切有緣衆生,見到如來的光明,便前來聽法,“口放”者,表此戒由佛金口親宣。
是時百萬億大衆、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
是時聽戒人數有百萬億,當中有各階位的菩薩,亦有叁界內的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等。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菩薩戒名大乘戒,比丘比尼是小乘戒;小乘戒只求了生死,大乘戒求成佛道,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小乘只有律儀戒,大乘有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此乃萬世誦戒立法之儀,半月半月者,前半月是初一至十五,名白月。後半月十六至叁十或二十九,名黑月。
每半月誦戒不易忘記戒條,而且誦戒時亦可隨之而省察一下,若有犯實時忏悔,忏悔則戒體清淨,在半月之中來檢點自己的戒行,若有犯,半月內罪未生根,容易忏悔清淨,若過了半個月,所作的罪已生根,生了根才忏悔,罪比較難拔,是故有罪應…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