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P13

  ..續本文上一頁由贊毀非理得耶。是故菩薩理不應爲。護國菩薩經雲。有四種法應當奇舍。一者菩薩奇舍居家。二者既出家已不貪利養。叁者離諸檀越。四者不惜身命。是爲四法。應當奇舍。如是准也。

  

  第九通局中有二。先通後局。言通者有叁。先明自贊亦叁。一贊自所行之法令他修學。二爲令衆生未信者生信。叁已信者增長。若實有此益不雜貪慢自贊無犯。不贊有罪乖利益故。二明毀他亦叁。一毀邪道令歸正見。二毀執見令離著。叁毀惡行令舍離。若不雜嗔慢應時有益毀他不犯。不毀有罪。叁求名利有二。一爲益衆生。二求出世間真實名利故。此求不犯。不求有罪。如是准之。二局者。于上叁位或總或別以纏相應心起念欲犯。雖未至重是則爲犯。以是所害法故深須防護也。余義可知。

  

  第十釋文者。就第一舉過正製中二。先舉過亦二。初犯位。謂自作教他准前亦應有四。同前略故也。二犯相。四犯同前。亦同叁釋。略無自贊。理應具有四。一約能者。貪慢等爲因。二名利等爲緣。叁巧設軌摸成自揚陵彼之則爲法。四常作此事爲業。二約所者。一不正贊毀但說彼因遂令自德顯揚。他人被毀故雲因也。二毀他種族等故雲緣。自贊亦爾。叁毀他所依法等故雲法。四毀他所依業等故雲業。自贊亦爾。叁合辨者。一內因。二外境。叁加毀。四成業。自贊亦爾。上來舉過竟。准上此中合有第二正製文。應雲一切不應自贊毀他。又略不具也。第叁而菩薩下明所應行。亦是釋上立製所由。謂佛故製不自贊毀他。以諸菩薩法合代他受于加毀。若不代受已乖菩薩行。況更自加毀。違害定誠深故結重科。文意如此。于中非理陵欺名加毀。令其恥報爲辱。又菩薩爲衆生發菩提心。決令衆生舍惡使盡。是故衆生惡事是菩薩所有。以攝是已任故。已爲衆生修善根故。是故己善根並他有故。須與他也。第四若自揚下非理違犯並可知。

  

  梵網經疏第叁終

  初篇故悭戒第八

  初製意者。初檀爲萬行首故。攝六度故。是舍悭成施。略由十意。如華嚴經十行品中初勸喜行雲。此菩薩爲大施主。悉能舍離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衆生。施已無悔。不望果報。不求名譽。不求生勝處。不求利養。言十者。一但欲救護一切衆生。二欲攝取一切衆生。叁欲饒益一切衆生。四欲學一切諸佛本行。五欲正心憶念諸佛本行。六欲清淨諸佛本行。七欲受持諸佛本行。八欲顯現諸佛本行。九欲廣說諸佛本行。十欲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涅槃樂。是爲十。由此當知菩薩理無不施之行。

  二釋名者。吝惜財法不濟所求稱曰故悭。戒防此失。依主立名。

  叁次第者。前贊毀自他以求名利。望未得之財追求時過。今約已得屬己悭吝不舍財。貯畜時過。前粗此細。義次第故來也。

  四具緣成犯者。然此戒中犯有四處。一自悭。二教他。叁隨喜。四贊悭。今且約自辨具緣。余叁准之。自具六緣成。一自有財法。二乞者現前。叁具前二想。四起悭惡心。五對緣正違。六前人空回故。

  五阙緣義者。且阙初緣有叁義。一若彼全無一針一草可施與者。應以善言深心垂淚慰謝乞者。仍作是念。我今薄福不能果遂衆生所願。是我罪咎。我當精勤修行令願成滿即如言勤勇。是謂不犯。二若恃自無物慢心不謝而無愧悔。應得小罪。叁若爲乞人不信其無頻頻抑索。遂起嫌心即犯中罪。若便起嗔即犯後嗔戒。法施亦同。次阙第二緣有四義。一無乞不犯。二自有財等。見貪苦人彼不能乞或羞不乞。而不施與亦犯。叁自有財。見同修行者乏少衣食廢修正行。彼人儉己而不求索不與犯。四先貯多財。雖無乞者而不舍施福田故。此後叁位皆得方便罪。非正犯重故。阙第叁緣有二。先謂上二位各有想疑二別。想不犯。疑犯方便。並可准之。阙第四緣有二。若以悲心調伏彼故不與無犯。若無記心犯方便可知。次阙第五緣有四。初許與不與犯重。二許多與小。叁許勝與劣。四違時後與。後叁俱方便。次阙第六緣有二。一若不空回無犯。二若雖空不回意猶未絕犯方便。

  第六輕重者有五。一約物。二約田。叁約損。四約心。五合釋。初中財法無畏。財施有叁。謂外內俱。就外財中通說有十。一食等。二藥等。叁衣等。四財等。五畜生等。六奴婢。七名聞。八王位。九妻妾。十男女。皆前前不與應重。後後不與應輕。二內身中有五。一暫請驅使。二取發抓等。叁將作奴婢。四取支節血完。五全取身命。前前不與皆重。後後不與皆輕。二法施中叁。一世法。二二乘法。叁菩薩道法。叁無畏施亦叁。一舍惡。二舍苦。叁救命。上二位皆亦前前不與而輕。後後不與爲重可知。二約田有四。一恩田謂父母師主等。二德田謂叁寶等。叁悲田謂饑窮衆生等。四苦田謂困厄衆生等。皆前前不與爲重。後後不與應輕。叁約損者。于上四境各有二種。一由不給濟令彼命盡。二命雖不盡令大苦惱等。皆有前重後輕可知。四約心者亦有叁毒單雙一合等。准上知之。又悭有叁品。如盧至長者等最重。其中下可知。五約合辨者。或于劣物起上悭對勝境爲最重。或于勝物對劣境起下悭應輕。余句並准之。

  第七得報者略辨十種。一生餓鬼中。如目連母等。二或余趣受苦。如疥癞野幹。乃至無一毛可以覆身等。叁于人中受貧窮苦困。四耗減損減宿世善根。五失于菩薩檀波羅密。六由悭法世世常受愚癡。善生經雲。若有于財法食生悭, 。當知是人于無量世得癡貧報。七由匿法眼恒無眼目。八由不施無畏生生常懷恐怖無暫安穩。九恒爲怨家而得其便。十令叁檀六度俱不成。余如別說。

  第八治行者略顯十種。一思惟己身及以財物皆是無常磨滅之法。一旦廢壞非惜能留。是故悭惜都無所益。二況此並是王賊水火惡子等分。彼既未侵速應舍施置堅牢藏令永屬己。叁若悭不施則種世世貧窮之業以隨自身。四又由我先世不串習施故今有財悭而不能施。若我今者不勵力施。此習不破更增長能障大施故。我今應勵意違悭而行惠施。五又若自貧乏恐不存濟。而悭不施則當思惟。貧是施障。爲破此障。應當忍苦勵力行施。我因宿業曾受種種饑渴等苦。不能饒益于一衆生。今我行施得饒益他。設受衆苦乃至殒命而終不令乞者空回。況當猶有余菜葉等可以活命。是故應當忍此貧苦而行布施。六若于身命及所重財而不能舍即當思惟。我于叁界大師前發大菩提心時。一切內外皆已舍訖。如何今乃違本誓孤負衆生。七又使令我犯菩薩波羅夷罪。則爲欺诳十方諸佛。甚爲不可。八我今舍此不堅固物臭穢之身。今我當得清淨法身堅固之法。此既益我。若不行施則失大利。九此身及財是虛妄物。尚不舍滿衆生願。何能當以無上菩提饒益衆生。十我當觀察一切法空無我我所。而今于此虛妄身財悭吝不舍。何能證入平等法性。思惟如是十種對治。于諸悭吝無不能舍。具如華嚴智論瑜伽等說。

  第九通局者。依瑜伽第叁十九。略有叁十種不施無犯。一若知種種內外施物于彼衆生唯令安樂不作利益或非安樂非利益。皆不施與。二若有來求爲伴侶。欲作非理逼迫損害诳惑于他。便不以身而施于彼。叁若諸菩薩于行施意樂清淨。見有無量利衆生事正現在前。設有來求自身支節。不應施與。四若魔衆而懷惱亂心。現前來乞身分支節。不應施與。以心念彼當獲上品過罪反損害故。五或有衆生癡狂心亂。來求菩薩身分支節。不應施與。六若有衆生或爲自害或爲害他。來求毒藥火刀酒等物。不應施與。七不以他物如同意物而行惠施。八不行媒婚以他妻妾而行布施。九不以有蟲飲食等物而行布施。十若有衆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之物。不應施與。以令彼多行憍逸惡行。身壞之後墮諸惡趣。十一終不施人捕獵等物。十二或有衆生將欲殺害。終不施與。十叁若有來求罩羅且弶。爲害衆生及爲習學。皆不施與。十四若有怨家來求仇隙。爲欲呵罵縛錄殺害奪財治罰。終不施與。以要言之。一切逼迫損害衆生戲樂等具皆不施與。十五若有病者來求非量非宜飲食。亦不施與。十六若有衆生食飽滿已性多饞嗜。數複來求珍妙飲食。亦不施與。十七若有來求父母師長。定不施與。十八又諸菩薩于自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十九雖複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施怨家惡友藥刃羅刹等。二十若有上品逼惱衆生樂行種種暴惡業者。來求王位終不施與。若彼惡人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尚應廢黜。況當施與。二十一又諸菩薩終不侵奪父母妻子奴婢仆從使親戚眷屬所有財物持用布施。二十二亦不逼惱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以所施物施來求。二十叁不以非法不以率暴。亦不逼迫損害于他而行惠施。二十四又諸菩薩若在諸佛聖教出家。終不違越所有學處而行惠施。二十五又諸菩薩于來求者終不施與不合儀物。謂施出家者殘宿飲食等。或諸便穢洟唾吐膿血不淨所雜所染。又不告白不令覺知如棄舍法施麋食等。謂不食蔥者施以蔥雜蔥染飲食。不食肉者施以肉雜肉染飲食。不飲酒者施以酒雜酒染飲食。如是等皆不施與。二十六又諸菩薩終不口授求過外道所有正法。二十七亦不施彼所寫經典。二十八知性多貪求欲炫賣經卷等者。亦不施與。二十九知欲秘藏亦不施與。叁十不求勝智亦不施與。又雲如上所說諸不施者。菩薩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當方便曉喻發遣。諸菩薩所畜一切資財具等物。爲作淨施故先以舍與十方諸佛菩薩。如苾刍作淨施法。若觀來求者施時。稱理應作是念。諸佛菩薩無有少物于諸衆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物施之。若觀施時不稱正理。即應念先作淨施法。告言。此物是他所有。不獲施汝。耎言曉喻方便發遣。又十住論。雖若新學菩薩有人來求頭目等。而未能施者。應說偈頌雲。我初發道心。善根未成熟。願我速成就。後必當相與(更勘論文)。二局者。但自審觀有少惱心即當施與。不爾便犯。若約秘密。菩薩應極悭。謂乞戒浮囊纖塵不與。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等。

  第十釋文者亦有四。一明犯位。謂自作教他如前釋。二舉過正製中二。先舉過。謂悭…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