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P14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法業亦四釋。同前可知。二而菩薩見已下明正製。謂製施貧乞。但世人貧有二種。一財貧。二法貧。故雲一切貧也。菩薩施此二事故雲一切給與。叁而菩薩以惡下違製成犯。謂惡心者。悭結不破。亦是違戾不施。通余煩惱。嗔心者。忿怒乞人而不施與也。此是不施之心下明所不施物。先財後法。乃至不施等者。舉小咒多。一葉草尚不與。況多。又就下最極爲言故雲乃至一草等也。法中一塵者。意明極少。非謂法門中而有微塵。此順西方語法。如能斷金剛般若經中。無少法者。梵本名無微塵法也。而反罵辱者明極重之相。惜草葉而起重嗔。發惡言而興罵辱故宜重也。此具叁業可知。四結示罪名可知。

  初篇故嗔戒第九

  初製意者略由十意。一惑中最重莫先此故。二亦成業道惡趣因故。叁燒滅宿世諸善根故。四能結大怨累劫難解故。五由此能害諸衆生故。六乃至能作無間罪故。七能障菩薩忍波羅密故。八害諸菩薩大悲心故。九令所化衆生皆舍離故。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故。華嚴經廣引。又雲。我不見有一惡法出過菩薩一嗔心者。而損既甚故須製也

  第二釋名者。謂于違境起損害心。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第叁次第者。前悭貪次嗔恚故來也。

  第四具緣者。一有對違境。二起彼想。叁不禁心。四起嗔便犯。此約心。若通身口更加打罵。五緣便犯。若取至極更加前人來謝嗔猶不解。六緣方犯。

  第五阙緣者。阙初緣者有叁。謂有情相差。若非情相差。若情非情相差。若望心或俱重。直對身口有輕。次阙第二緣亦有叁。謂本迷轉想及疑。約心俱重。身口有輕可知。阙第叁緣有二。一謂常勤修治失念應輕方便。二不勤修治應重方便。次阙第四緣有叁。謂下中上若起下嗔心即便生悔輕方便。二起下嗔不生悔重方便。叁起中嗔即生悔重方便。余並入重可知。若望身語。阙打罵重方便。反此便重。若望極說。更他忏悔自生悔重方便。反此成重。

  第六輕重者。略約五位辨。一約境。二約因事。叁約惑相。四約成損。五合辨。初中嗔境略十種。一賢聖二。二師。叁父母。四傳法人。五衆僧。六俗人。七己弟子男女。八奴婢。九畜生。十非情。望戒俱重。望業道皆前重後輕。二約因事者。略因十事起嗔。一違己見解。二違己情欲。叁侵己名利。四損己眷屬。五無辜致罵。六枉被打縛。七刀解支節。八將斷其命。九害其父母。十毀滅叁寶。因此十事起嗔。皆前重後輕。叁約惑相亦辨十種。一念動起嗔顔無異色。二顔色反異。叁舉身戰動。四兼或打罵。五于上所起暫起即悔。六經宿方悔。七多時不舍。八前人暫謝悔即解。九前人多時求悔方解。十多時求悔亦不解。皆前輕後重可知。四約損者亦略顯十種。一因嗔他令他舍佛法。二更發惡罵。叁打棒系縛。四損他財物。五解他支節。六斷他命根。七害己親屬。八永舍叁寶。九燒寺害僧。十作諸逆罪。皆前輕後重。五合辨者亦顯十位。謂于前四內于尊境因小事起重嗔作大損爲最重。余如次相合。及非次等各有輕重。准思可知見。

  第七得報者略顯十種。一嗔恚得十罪。如智論。二由嗔故入八大地獄。如善戒經第一卷說。叁亦墮餓鬼畜生。華嚴經雲。嗔恚罪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下者餓鬼。此上是報果。四等流果者。經雲。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人他求其長短。二者常爲他所惱害。五增上果者約依報。對法論第七由嗔故令果味辛苦。六身常醜陋人不喜見。七失上界禅樂。八乖二乘解脫。九害菩薩二利行。十失菩薩五位處。可知。

  第八修治行者。略辨思惟十種對治令嗔不起。一思惟。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未曾不爲我父母親眷及和上尊長等。是故但應生慈心孝心。何得有嗔而加打罵。二思惟無常。瑜伽雲。彼諸有情若生若長一一皆是無常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衆生命念念斷。智者何緣複欲更斷。如是生死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上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是故于諸怨害悉能忍受。叁思惟苦。瑜伽雲。又自他身一切皆用性苦爲體。彼無知故于我身中性苦體上重增其苦。我既有知。何我于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又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爲叁苦常所隨逐。況衰損者。我今于此應勤方便令離衆苦。不應于彼重加其苦。四思業緣。謂我今無過橫加打罵。必由宿緣業。若不爾者。豈有苦報無因而生。既定是自業。不應嗔他。資糧論偈雲。打罵恐殺縛。終不怨責他。皆是我自罪。業報故來現。五思苦增多。謂由我往昔苦惱害他故招此苦惱。今我不忍則更種當來大苦因緣。若我不舍此苦因者。則爲于己自作非愛。則爲己自生結縛。自興怨害。非是于他。六思愍愚。智論中。若被酒醉人及鬼著打罵。即不嗔之。衆生亦爾。無明酒醉煩惱鬼著爲之驅使不得自在。故不應嗔。但作是念。此煩惱過非衆生咎。我當勤求菩提爲諸衆生治煩惱病要令永差。七複自思惟。我不生淨土無惱之處。既在此穢土。法應受惱。但應調伏自心以求出離。不應嗔彼。如入棘林。法應被刺但求免出不應嗔刺。八複由思惟。我自發菩提心爲一切衆生荷負重擔。設地獄苦尚爲他受。況此小苦遂違本誓而不能忍。若我不忍則自不調伏。何能令他舍諸煩惱。故不應嗔。九複更思惟。我今修學諸菩薩行。菩薩行中忍行爲最。持戒苦行不能及。此行要由惱害方成。若無彼惱我行不成。彼人施我大行。應複愧謝。若不慚謝亦負深愆。何乃背恩反嗔惱。甚爲不可。經雲。提婆達多爲大善知識。斯之謂也。十複更思惟因無性。經雲。由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成打。我今不應橫嗔于他。解雲。由彼成打則嗔彼者。亦由我有打。何不自嗔。又打從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則畢竟空。能打所打既無所有。忍尚不立。何得嗔。法句經雲。知嗔等陽炎。忍亦無所忍。思益經偈雲。身怨及刀杖。皆從四大起。于地水火風。未曾有傷損。設節節解身。其心常不動。知心不在內。亦複不生外。諸法念念滅。其性常不立。于中無罵辱。亦無有恭敬。

  第九通局者。余戒皆有開通。此戒獨無者。以嗔障道過深故。若常修對治。但違境過失念。准瑜伽。不犯。更無開處。若據秘密。梁論中菩薩亦起嗔。以呵諸煩惱故。

  第十釋文者。四義同前。一舉過。二正製。叁違犯。四結罪。初中自他別舉。複通四位。因緣法業四釋同前。二而菩薩下明正製中。先明利他行。謂令生無嗔善根故雲無诤事。又令善根中無嗔恚鬥诤之事故。常生悲心者。因益生之心。謂以大悲愍念如己。何容起嗔。叁而反下明違犯中叁。一明嗔境。謂情與非情二境也。二明嗔業用。謂罵發口業。打發身業。不息發意業。叁前人下明嗔深重。謂結恨難舍故雲不解也。四結罪可知。

  初篇謗叁寶戒第十

  初製意者略由十意。一業道尤重無過此故。二燒滅善根悉無余故。叁背恩德惡中極故。四破壞信心滅法眼故。五于善行中若小若大悉不成故。六入于外道邪見網故。七爲大邪見斷善根故。八作諸衆生惡知識故。九斷叁寶種由此見故。十令自他成阿鼻業故。是故製也。

  第二釋名者。勝德可珍故稱叁寶。非理塵黩故名爲謗。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第叁次第者。前嗔次邪見故來也。

  第四具緣有五。一對人衆。二叁寶境。叁起彼叁想。四作邪見。五發謗言便犯。

  第五阙緣者。阙初緣非情差重方便。阙第二緣以非叁寶境得重方便。阙第叁緣本迷無犯。轉想及疑皆得方便。阙第四緣不破見故得重方便。阙第五緣者言未發或異言故皆重方便。

  第六輕重者有六。一約所對。二約所謗。叁約能謗。四約所損。五合辨。六自他。初中對一人二人多人大衆。前輕後重。二約所謗中。叁寶有叁。謂住持並別相及同體。或一二叁各如次前輕後重。叁約能謗。謂心有叁品。下中上。言有粗細及中。輕重可知。四約所損有五。一由此謗故令多發菩提心人于不定者生退失。二令已信者生退。叁未信者不信。四未邪見者生邪見。五已邪見者生堅執。皆前重後輕。五合辨者。對大衆謗勝境上邪見發粗言成大損爲最重。余如次及交絡皆有輕重。可准知。六自他者。一自二他叁俱。皆前輕後重可知。

  第七得報者。誹謗叁寶罪同五逆墮阿鼻地獄。如大品經泥梨品說。又如威儀法師謗大乘墮地獄經多劫後。生人中常盲無目。如諸法無行經等說。又如郁頭藍弗當在地獄等。又智論邪見得十罪(撿錄)。

  第八治行者。信慧相導于叁寶境深忍。淨信堅固不壞。甯舍身命經百千劫終不生于一念疑等。以智分別天上人中世出世間唯此爲最。是故信心一向決定。

  第九通局者。無謗心疾疾語。爲衆生令調伏。應無犯。余總無開可知。若約秘密破相言非。須出所由。勿使他疑。可知也。

  第十釋文者。四義同前。一舉過。二正製。叁違犯。四結罪。初中先能謗人謂自他也。因緣法業是所用。謗法四釋同前。類彼釋此可知。二而菩薩下明正製。于中先法後喻。前中具二種人。一外道謂邪見故。二惡人謂內外俱無信故。一言謗者明所聞少也。叁百鉾刺心者明痛切多也。問華嚴經雲。菩薩聞贊佛毀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動。雲何此中乃雲如鉾刺心。答四類衆生。一聞毀佛生喜。以邪見故。二無喜無憂。以佛法外人故。叁聞已生痛。以是初心弟子故。四聞已無憂無喜。以是不退菩薩故。知佛功德不可毀故。毀所不到故。彼經據不退位。此文約初心。故不同也。若是初心強同後位而不複痛者。是愚惡人順本惡見忍受此事故不可也。問諸法皆空。何須強痛。答真空不壞緣起業果。是故尊卑宛然。若壞此爲空。是惡取空外道見也。如涅槃經五百婆羅門謗雲。一切皆空。何處更有佛菩提等。由此謗故王殺彼類得福無罪。汝今豈欲同彼類耶。叁況口自下明違犯。于中舉輕況重。謂聞一言尚生此痛舉輕也。況自謗爲況重也。不信不孝是謗因也。四而反更下正成違犯。謂助前二種人以成謗事。下結示罪名。上來十重竟。

  自下第叁結勸修學。于中四。一結勸防深。二明犯損勸持。叁持同叁世。四結略指廣。初…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