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善學諸人者。此有二義。一謂此諸人是善學戒者。二是學善之者。告此諸人謂大衆也。又是當來學菩薩道者也。是菩薩下結數及名。應當下誠言誡勖。于中有二重意。一謂一戒中尚不應犯微塵計。況全犯一戒。塵者明少分也。如俗雲。臣于國無塵露之功等。又釋。如護浮囊微塵不犯等。二于十戒不應犯一。況具犯十。二若犯者下明犯有失。于中有二。先明失十大利。後明得叁塗大損。前中一失大心。謂犯此十重現此身上不任發菩提心。以違本誓願非法器故。二失王位。謂得小王位由菩薩戒爲因。因亡故失果也。叁轉輪王位亦爾。四失比丘者。謂犯此戒應入地獄。定不得爲人作比丘。又由犯重現在不成比丘用故雲失也。五比丘尼亦爾。上來四位失通凡小位。自下五種失大乘位。于中四位是因位。謂叁賢十聖一位是果位。于中有二。一法身果。謂果位之性名爲佛性。二報身果。妙行所成名爲妙果。常住之言通此二處。犯此十重如此等位皆不複成。故雲一切皆失。二墮叁惡下明由犯此戒或入地獄餓鬼畜生也。二劫叁劫者。由犯時有輕重。如前說。是人于彼叁種趣中。隨其所應劫數此彼二叁不定。不聞父母等名者。明二親是慈育之深。叁寶是救護之極。在彼受苦不聞此名明無救也。又釋。雖出惡趣然生邊地下賤。二叁劫中不聞二親叁寶名等。文通二釋可知。以是不應一一犯者。總結勸持。叁汝等下誡同叁世學。謂有二意。一叁世菩薩同學此戒。二一一菩薩于中此叁位應學此戒。四是十戒下結略指廣。此經廣本中有八萬威儀品。于中廣說此十戒相。上來總釋初篇十重竟。
輕垢罪篇第二
將釋此篇略作八門。一製意。二辨名。叁數類。四具輕重。五含多。六遮性。七粗細。八釋文。
初製意者。諸佛何故製此輕戒。謂一爲護世間起譏嫌故。二光顯菩薩出世道故。叁微細情塵悉製斷故。四調伏叁業製叁毒故。五方便遠護十重戒故。六增長菩薩叁聚戒故。余如下釋文處說。
二辨名者。輕垢者簡前重戒。是以名輕。簡異無犯故亦名垢。又釋。黩汙清淨行名垢。體非重過稱輕。善戒地持輕戒總名突吉羅。瑜伽翻爲惡作。謂作非順理故名惡作。又作具過惡故名作。亦有惡說。即語過也。善生經名失意罪。謂忘念所作乖于本志故名失意也。
叁數類者通論此篇。此篇類有十。一若依瑜伽。有四十四種輕戒。二若依地持善戒經。雖有少增減大同瑜伽。已上多分是出家戒相。叁依菩薩內戒經。四十二種。四依善生經。除六重外別有二十八。五依方等經。除二十四種戒外別更有五五二十五種。製不應作。已上多分是在家戒。六依此經。大數有四十八種。七若尋此文細內。或有一戒中有多種戒。總論向將百種。已上通道俗戒。八或八萬種如下文列。八萬威儀品中說九或十萬種。如梁論引毗奈耶瞿沙羅經說。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十戒塵沙如智論中。略有八萬廣有塵沙等數。如是等皆此類也。
四輕重者。此四十八種中幾唯是輕幾帶于重。謂六戒帶重。所余反此。謂一國使殺生戒。于中爲使故入此篇。殺生故帶重罪。二放火焚燒戒中。焚燒故入此篇。隨所損物故爲重。叁依官強乞戒中。恃官勢入此篇。強取物犯盜戒。四爲主戒中。爲主失儀入此篇。損叁寶物故宜犯重。五違禁行非戒中。以詐現親附等故入此篇。自身謗叁寶故入重收。又殺盜故犯重。六齋叁長月作非故入此篇收。殺生故重。六畜作非法戒中。輕稱小鬥等入此篇收。取人財物等是犯重。
五多小者。幾唯一戒幾具多戒。謂有十戒一具多戒。一于販賣戒中有叁戒。一賣良人。二賣奴畜。叁賣棺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勉殺。二已日講法以救亡苦。叁于輕新求學戒中亦二戒。一受戒儀式。二法師倚恃不爲答問戒。四于惡伎損生戒中有六戒。一賣男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叁占相解夢。四咒術工巧。五調鷹法。六合毒藥。五于違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謗叁寶。二爲媒婚。叁齋月殺生。四心及偷盜。六于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輕稱小鬥。叁因勢取物。四害心系縛。五破壞成功。六養貓狸。七于觀聽作惡戒中有五戒。一不得看鬥。二不得聽樂等聲。叁不得博戲。四不得作蔔。五不得作賊使八故入難處戒中有叁戒。一頭陀。二布薩。叁坐。夏冬令如法不入難處等。九于應講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他建立塔寺處。二教災厄時講大乘。十于受戒乖儀戒中有二戒。一受戒儀二不禮俗。上來十內散說叁十五種。又前門中六戒內各有所含重戒。亦各具二戒也。所余叁十二戒各唯一種。是故總有七十九戒應知。
第六遮性者。于此四十八中幾是遮戒幾是性戒。
第七粗細者。于此戒中幾粗妨身語。幾細防意業。又幾是粗防惡業。幾細防惑障。此上二門並隨文應知。
第八釋文者。于此篇內文別有叁。初結前生後。二正顯戒相。叁結勸修學。初中先結前。已說十重之戒。後生後。當說叁十八種輕。就第二正顯戒相中。四十八戒或攝爲五段。謂四十二九各指本品故。或散爲四十八章。如文當知。釋文分爲五段。初叁十各一後二九各一故有五也。
輕慢師長戒第一
將釋此戒略作八門。一製意。二次第。叁釋名。四具緣。五阙緣。六輕重。七通塞。八釋文。
初製意者。菩薩理應謙卑敬養一切衆生。況于師長辄有輕慢。違行之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既創得戒。理須從師受教。若懷輕慢教授無由。故須先製。以隨戒廣行。賴此而易立故。
叁釋名者。于師及長心輕身慢。戒防此失。從所離爲名。
四具緣者具四緣。一是師是長是德人。二知是師等。叁故起輕慢。四身不敬養。故結犯。
五阙緣者。阙初二緣並有小罪。以于一切含靈皆須敬故。阙第叁緣得中罪。以于師長身心不敬故。阙第四緣得上罪。以于師長起輕慢心故。
第六輕重有四種。一約境有叁品。一于二師最重。二于長支次。叁于同類。于此叁境犯上中下叁罪可知。二約心亦叁品。謂一以嫌恨心恚惱心犯上品。二無嫌恨等但由驕慢癡心是中品。叁懈怠忘念是下品。叁約對以此叁心對前叁境如次。绮互輕重可知。四約事亦叁品。一不能賣身等。二不如法敬養。叁不迎送禮拜。下中上叁罪可知之。
第七通塞者。謂一闇夜不識。二若睡眠他作覺相。叁若重病。四若病新差無力。五若在坐說法。六若正聽法護說法者心。皆不犯如瑜伽戒說。
第八釋文者有叁句。初明受得戒。二既得下示行勸持。亦是前爲受戒。此爲隨行。叁若不爾下故違結犯。初中二。先明應受戒位。略舉叁位。一國王是粟散等。二論王金銀銅鐵。叁百官通諸文武等。此叁貴位。于諸衆生皆能損益。若不受戒幽靈不護。何以統禦群生。故言應先受菩薩戒。二一切下明受戒利益。上順聖意。諸佛歡喜。下協群靈得鬼守護令其身無災厄。職位爲長存。第二示行令持中亦二。初順顯應行。二而菩薩下違失。顯非前中叁。初起重心。二見尊人。叁設敬儀。初中有二心。謂報恩敬養仰從尊命爲孝順。恭敬有叁。一給侍。二迎送。叁禮拜。然此二心亦是菩薩常所行行也。二尊人略是六種人。一上座是衆中上首。二和上亦邬波陀耶。此雲親教師也。然有叁種。一十戒和上。二具戒和上。叁菩薩戒和上。即諸佛是也。今此約前二。說叁阿阇梨者。此雲軌範之師。謂教授法則故名也。然有六種。一十戒阿阇梨。二大戒羯磨。叁威儀教授。四受業五依止。六授菩薩戒。四大同學者。謂同于一師學菩薩藏年夏先己之類也。五同見。六同行。謂同見大乘菩薩藏法。同行菩薩所行行等。初即同解。後即同行。此二通同師不同師。但同此業俱是所重。又釋亦通小乘解行之人。悉是所重。以亦同是佛法內故。叁設敬儀中有叁。若病應起。若無力應承迎。若健時應禮拜。又釋初起次迎後禮。二而菩薩下違失。顯非中二。初舉失。謂憍慢翻前恭敬心也。癡翻孝順心。于師不孝。于長不敬。或前二通。又于上不敬曰憍。于等自大名慢。具作前二名癡。此是違行之心。不起來迎等者。是違行之相。一一有二種。一于前六位一一人所各不如法供等。二于彼人所設一一供事各不如法等。俱供養有叁種。一恭敬供養。謂迎禮等。二事供養。謂香華等。叁行供養。謂如說修行等。于此叁種並皆須具。下顯敬儀中。若設貧窮無財供者終無開許故。今戒自賣身。此通在家及出家位。賣國城約王位。所統名國。所據曰城。賣男女者是本誓願之男女故。賣時無失。又是菩薩重人重行。情至深故破此恩愛終非同願男女亦破情向法也。此二位約在家人。七寶約輪王位。有二義。一是金輪等七。一輪。二玉女。叁馬寶。四馬寶。五珠寶。六主兵臣寶。七主藏臣寶菩薩皆悉布施。非是所賣。二約余七寶。一金二銀叁琉璃四頗梨五赤珠六車渠七馬瑙。百物是通一切諸所有等。此中七寶。百物有二義。一是所賣同上男女。二是供具。謂以此等供彼所須。故雲而供給之。第叁若不爾下故違結犯。謂違前敬儀。是故結犯可知之。
飲酒戒第二
初製意者酒爲惛狂之藥。重過由此而生。智論有叁十六失。多論能造四逆。唯除破僧。爲過之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即顯外儀不敬。今則內無惛亂故次明也。
叁釋名者亦從所妨立名。
四具緣者。一是酒。二起彼想。叁無重病。四飲便犯。問小乘律飲酒不通想疑。此中何故有彼想耶。答以酒爲過源故。彼不通錯等。今據緣成故具想也。是故文雲若佛子故飲酒。既雲故飲明知。不故即非正犯。
五阙緣者。阙初緣得小罪。以起想等故。阙第二緣中罪。以境是實故。若阙叁四無罪可知。
第六輕重者有叁。若約境。醨等應輕醲酒應重。二約心。若輕病無貪亦犯應輕。反此應重。叁約事。即引生小益即便同飲是犯應輕。反此亦重。
七通塞者。若爲救生命難等即酒飲無犯。如末利夫人等。又救彼無間業同飲勸彼息粗重業。理亦無犯。反此所作一切皆犯。
八釋文者亦四。初標酒重過。二若自下釋成重。叁不得教人下正製所…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