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緣結方便。
六輕重者。于上四緣各有多少。俱多俱少及互有等輕重准之。
七通塞者。若僧次已具。不爲別施尊重高德。別有生善滅惡。理應無犯。及僧次外王力通請亦應無犯。余有句數。同前翻取。准之。
八釋文者。文中有五。一明設供時。二製僧次請。叁挍量顯勝。四違製辨失。五結示罪名。初中在家出家正是所製。及一切檀越者。兼教世人令得無限之福。謂將請僧田欲設施會求所欲時故雲也。二應入下明製僧次請。謂教此施主往于僧中問知事人僧次分齊也。言今欲次第請者。陳己請意簡非別請故雲也。言得十方賢聖僧者。顯其勝德。謂十方僧通凡及聖和同一味。若無所簡別依教僧次請得一人。以是十方中一故連于十方。故得十方僧福也。如于大海飲一掬水。即爲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若別飲一大江盡。猶未得名飲于河。況飲小水。僧次別請當知亦爾。叁而世人下挍量顯勝。謂別請五百羅漢僧或五百菩薩僧等者。如別飲江水等也。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者。如飲大海一掬之水。問彼所別請僧豈非十方僧中之人。何得非十方攝。答別請注心在所欲之人。非是普統十方僧也。僧次不爾。請無別注心統一切。是故廣也。四若別請下明違製辨失。略顯叁失。一是僧法外故名外道法。二七代佛戒總無此法。是則正內所無也。叁違逆佛心故雲不順孝道。五若故下結示罪名可知。
惡伎損生戒第二十九
初製意者。菩薩應大慈救物不惜身命。何容爲利以惡法損人。別害叁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背勝田。今習劣伎。又前爲失善。今此增惡。故次製也。
叁釋名者。習惡伎術。違理損害。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亦四緣成犯。一起惡心。二爲利養。叁習惡術。四現行用故犯也。
五阙緣者。次第阙四緣皆得重方便。可知。
六輕重者。于此四中既各有多少俱等。輕重准前知之。又此所製十叁失中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此二稍輕。余皆重也。
七通塞者。謂從自手作食至工巧等七種有時或通。余六必無開法。除聖位菩薩權形同事。是則難知也。
八釋文者。文中有二。初舉世惡事。二作便結犯。前中惡心者是造惡因也。爲利者造惡緣也。販賣等明所作惡事也。惡事雖衆略舉十叁。一賣色者。謂居淫肆賣女色與男。或賣男色與女。據教他淫邊理實犯重。今約炫賣邊更結輕垢。是故得二罪也。二自手作食者。是惡觸非法也。叁自磨舂者。是壞生及惡觸。此二亦是世所譏嫌也。四占相男女者。占男女婚嫁相宜。又相其身中黑子文等。又解其夢有善凶等。五是男是女者。占胎辨于男女等也。六咒者。爲咒咀等。又以惡咒咒龍等。七術者。“病-丙+猒”禱等符書等。又幻術眩惑等。八工巧者。爲匠傭作以求利等。九調鷹法者。縫眼等既調熟已令殺衆生。十和百種毒藥者。以百種毒合成此藥。千毒亦爾。既數有多少。理應功能急緩。十一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藥。又以毒藥飼蛇等。十二金銀者。合假金銀以诳惑人。十叁蠱毒者。亦蛇及貓鬼等損害衆生。言都無慈心者。結彼惡作。爲無慈心故也。二若故作成犯可知。
違禁行非戒第叁十
初製意者。菩薩理宜心如金剛護持禁戒。令衆中油缽一渧無遺。海內浮囊纖塵不毀。何容惡心淫盜殺謗。爲護本戒製茲末禁。通結二罪。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作惡損生。今公行毀禁戒故也。
叁釋名者。惡心熾盛不避嚴科。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亦四緣成犯。一起惡心。二對惡境。叁造方便。四作便犯。
五阙緣者。隨阙一緣皆重方便。亦本末二方便罪也。並准思可見。
六輕重者。于上四緣皆各有多少俱不俱等。輕重准前思之。又于所作中謗叁寶爲最重。殺盜應次。余戒少輕可知。
七通塞者。除癡狂等聖示同事等。余皆悉犯。更有開閉。如前十重處說應知。
八釋文中叁。初以惡心者明造惡因。謂不信有業果等而造諸罪。二明所作罪業略舉叁種。一如怨詐親。謂詐現親附依叁寶蔭以自活命。而實誹謗叁寶未嘗信受。此亦犯第十重也。口便說空等者。釋顯詐親實謗之相。謂口詐說空似順佛語。行中執有謗佛所說。二爲白衣下明媒嫁淫穢。謂或爲私通。或爲成妻爲其通傳巧令和合傳著堅密。送諸衆生致此罪處。亦犯初篇第叁重戒。以犯教人淫故。今就媒邊犯此篇也。具如前說。叁齋日毀禁。謂年叁月六皆外道作罪祠祀求恩福時。今惡見不舍同彼而作故成深。叁長月六等。撿智論雲雲。此明作罪時。所作罪中略辨四種。初二是犯重戒。以于此時作故。亦兼犯此篇。後二是輕。謂非時飲散及毀威儀等戒叁結示罪名可知。上來別釋十戒訖。自下結勸指廣。謂此十戒彼大本經製戒品一一廣解。今但略舉名相耳。
見厄不救戒第叁十一
初製意者。菩薩見衆生在厄。理應殒命救濟。何容見自所尊叁寶二親惡人所賣而不救贖。故須製也。別辨亦有違叁聚。義可知。
二次第者。前故犯重禁。今不濟尊厄故也。
叁釋名者。從所防爲目可知。
四具緣者。亦四緣成犯。一是所尊。二實在厄。叁親見知。四舍不救故成犯也。
五阙緣者。阙初緣得方便罪。阙後叁緣俱無罪。可知。
六輕重者。尊境有多少。苦厄有輕重。親見遠聞。救拔有難易。或俱或互輕重同前准思可知。
七通塞者。若癡狂。若彼索多物此迫無求處。設自賣身亦不宛數。若彼爲菩薩行故舍身命與之志不願贖。並應無罪。反上應結。
八釋文者。文中有四。一舉厄事。二明所尊在中。叁製令救贖。四故違結犯。初中佛言者。以是別品之首故標斯語。于中先明厄時。謂以佛在世時無此事故雲佛滅後也。雖佛滅後。然信心性厚之世無此事。故雲惡世中。次明作禮人有叁。一外道以邪信故。二惡人以不信故。叁劫賊以求物故。二賣佛下明尊在厄。略舉叁位。一佛等形像。謂或但將賣或欲融毀。皆須救贖。言父母像者。己父母形像爲他所賣。又釋謂。佛菩薩尊重如父母。非謂二親形像。二賣經律。叁賣僧等。有四人。一僧。二尼。叁在家菩薩。四出家菩薩。故雲道人也。言或官等。明所賣二處。謂或入官。或一切人作奴婢也。叁而菩薩下明製令救贖。謂見已生慈爲救因。方便等救緣。若彼須物。應處處乞索教以贖之。四若不贖下明故違結犯可知。
畜作非法戒第叁十二
初製意者。善薩理應慈救益生。何容畜殺害具損財命。亦違叁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尊厄不救。今損害衆生故也。
叁釋名者。故畜害具侵他財命。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五緣。一非法物。二以惡心。叁故畜積。四恃官勢。五損衆生。
五阙緣者。隨所阙一皆得重方便。准釋可知。
六輕重者。各有多少俱等。准前可知。
七通塞者。若癡狂。若爲護法。若以調衆生令離惡住善。理應不犯。反上皆結。並准可知。
八釋文中二。先舉過正製。二故違結犯。前中有六。一不得畜刀等四物。此是大刀。其月刃小刀非所犯故。杖是以器杖非局一色。二販賣等既是在家許販賣。但不得以輕秤等侵他計其所得。既是犯重。約用小升等以犯此戒。叁因官等在俗任官以勢取物。或別恃余官以取物等。四恃官勢以害心系縛打罵衆生。五恃官勢破壞他成功奪他所有。六長養貓兒等諸惡律儀略顯四種。豬是所殺。余叁是能殺。二若故下明故違結犯可知
觀聽作惡戒第叁十叁
初製意者。菩薩理宜處靜思道。何容隨流蕩志失于道意。別顯有八。一失禅定。二增放逸。叁壞善品。四滅法行。五招大譏。六誤所化。七毀禁戒。八成苦因。壞道之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貯畜非宜。今觀聽作惡也。
叁釋名者。觀聽非宜。作不應作。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此中有五種戒。一觀鬥戒。二聽樂戒。叁博戲戒。四妓術戒。五賊使戒。然此五戒各具四緣犯。一有所對用。二有心趣向。叁造趣方便。四事成結犯。皆准可知。
五阙緣。初二戒中阙初二緣各不犯。阙後二緣得方便罪。于後叁戒中。四緣內隨阙一緣皆得方便罪。准釋可知。
六輕重者。于前四緣各有多少俱不俱等。准前應知。又此五中前二稍輕。後叁應重。叁中如次下中上差別可知。
七通塞者。于前二戒中。若病若解鬥。若以音樂供養叁寶。理宜不犯。于後叁中。除癡狂余一切皆犯。
八釋文者。文中叁。初別製五非。二初結同製。叁故違結犯。前中五非即爲五段。初觀鬥戒中准後應有不得二字。爲後有總結。是故五中有有者無者。以惡心故者明犯因。此有叁類。一觀相鬥用此快彼無揮解意。二將此爲戲悅己狂心。叁暢發害心。次明所觀鬥亦有叁類。一男等相鬥。謂相罵打等。二軍兵列陣。叁劫相鬥更或可軍兵與賊相鬥。更無第叁也。等者等余一切所不說者。二亦不得下明聽音樂戒。于中略明十種。前九別辨九種音樂聲。後一通結伎樂。並可知。叁不得下博戲戒。于中有九種戲。第叁波羅塞戲者。是西國兵戲法。謂二人各執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馬。于局道所爭得要路以爲勝也。四彈棋者。謂以指彈棋子。得遠爲勝。五言六博者有二種釋。一雲即雙六是也。一雲別數六種博戲。前釋爲定。六七可知。八捉壺者。謂捉杖于壺中如嵇康等。九八道行城可知。四狐鏡下明妖術戒于中略辨五種一狐鏡者。承聞西國術師以藥塗狐甲。咒之即于中見吉凶等事。故名狐鏡。二用芝草作術。叁咒楊枝。四咒缽。五以人觸髅並用作筮占知吉凶。皆是凡愚所作。豈修行所宜。故嚴製一切斷。五不得下明賊使戒。謂與賊爲使助成盜業。若據成他盜邊。犯前初篇。約作不應作。犯此罪耳。二一一下總製。叁若故下結犯。可知。
堅持守心戒第叁十四
初製意者。謂大菩提心是衆行之本成佛之因。若忘此心則匿其萬德。既壞叁聚失于五位。何菩薩之有。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製令斷惡。今策令修善故。又前斷身語粗惡。今斷意中細念。
叁釋名者。謂一念異心尚立嚴製。況余粗失。故從所防立名。又製令堅…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