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戒。勸令守心。從所製爲名。
四具緣者。有叁緣犯。一厭自大行。二緣彼果宗。叁舍此求彼。一念便犯。
五阙緣者。各阙皆重方便。可知。
六輕重者。厭有深淺。緣有多少。求有暫永。故有輕重。准前知。
七通塞者。若宿習力暫起現行。若新發心暫失念。若示同彼。若調衆生。皆應無犯。余皆犯也。
八釋文者。文中有四。一製堅持戒。二製守大信。叁製護大心。四故違結犯。初中二。先法說。謂製于四威儀六時誦持戒品。自撿叁業無毀纖塵。二舉喻中。一如金剛者。明持心堅固無有能壞。二持浮囊者。明用堅心正持戒品。若輕若重無犯纖毫。如浮囊塵許漏則溺。撿涅槃經(雲雲)。叁如草系比丘者。依莊嚴論。有諸比丘爲賊所剝。裸形伏地。以草連根縛之。經宿不轉。國王因獵見草中裸形。謂是外道。傍人答雲。是佛弟子。何以得知。以其右膊全黑是褊袒之相。王即以偈問雲。看時似無病。肥壯有多力。如何爲草系。日夜不轉側。比丘偈答。此草甚危脆。斷時豈有難。但爲佛世尊金剛戒所製。王發信心解放與衣。將至宮中爲造新衣。種種供養。是故知爲持小戒不惜身命。小乘尚爾。況大乘乎。二常生下明製守大信。謂信知自是未成之佛者。信佛性定有故。行必可成故。此信因決定也。佛是已成者。信佛亦曾如我今修成。此信果也。由此信故行無退轉。叁發菩提心下明製護大心。謂由前信故令菩提心念念相續無暫離心故雲也。四若起下明故違結犯。大般若淨戒品中。菩薩設起無量世間心不名犯戒。起一念二乘心則名毀犯菩薩淨戒。廣有狹量。具如彼說。可知。
不發大願戒第叁十五
初製意者。大願熏修令萬行增長。不立弘誓行起無由。故須製也。華嚴雲。不發大願爲魔業。
二次第者。前防心不向二乘。今誓願趣求大行故也。
叁釋名者。從所防所製以立其名。
四具緣者亦叁緣。一無心起願。二不願所願。叁設願速忘故成犯也。
五阙緣者。皆得方便罪可知。
六輕重者。由不發願廢所修行有多有少。故有輕有重。又忘本誓有多時少時。故有重輕。可知。
七通塞者。初心菩薩要藉大願資成大行。不發便犯。若得位已去宿願久成。設不新發理亦無犯。
八釋文者。文中有二。初製發大願。二違製結犯。前中有五。一製願孝行。二願勝師友。叁願聞大法。四願如說修行。五願行堅持。初中應常發孝順于叁處孝順。一父母是生育恩。二師僧訓導恩。叁叁寶是福田恩。皆是重恩故成孝順之境也。二常願下明製願好師友。于中亦有叁類。一好師者。教以菩薩所修正行。二好同學者。同師同行。叁善友知識者。未必同師。但同行相資。此並是成行勝緣。故願得之。叁常教下願聞大法。謂所以願上勝人。希望教我大乘經律。此總句。十發趣等是別句。謂是菩薩趣佛果之路。即叁賢十聖之位。是所行之要。故願聞解。四使我下願依解起行。謂即得解已願一一如說修行。華嚴中菩薩求法已即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聖法。不可但以口言而得清淨。涅槃經四親近中亦如說行爲終也。五堅持下明願行堅持。謂堅持戒願念念相續故也。二若一切下不願結犯可知。
不起十願戒第叁十六
初製意者。謂不立大誓自要戒行或虧損。故製立誓願防心策志。令戒行先潔。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對順起願。今則對非立誓故也。
叁釋名者。同前可知。
四具緣者叁緣同前。
五阙緣。
六輕重並同前可知。
七通塞者若狂若病若暫忘若得位。理應不犯。反上犯之。
八釋文者。文中亦二。先製立十誓。後故違結犯。前中亦二。先總標顯意。謂先發十願已方能解堅持佛戒。二作是願下別。于中有十叁種。前十二大誓自護戒。後一大願他成佛。前中于淫戒立十二大誓。余戒皆准之。于中初一對所犯戒立火坑刀山誓言。甯以此身等者。挍量表志立誓言。謂火坑刀山但害一身。女色不爾害多少身。又人中刀火苦害非重。惡道火等苦實難量。又此苦一時。彼苦多劫。又世火燒後或生天上。破戒火燒命終入惡道。以此挍量。是故甯入火等而不犯戒下十一望破前淫戒受信施等立大誓願。謂初六信施四事等。後五上妙五塵等。二對信施衣立熱鐵纏身誓。爲叁義故立此諸誓。一如此信施是淨戒人受。今若犯戒則爲盜受。二諸施主等信佛語故舍妻子糧爲福施之。今毀禁受之則欺诳。既誤施主蕩累如來。叁如來大慈分毫相功德與遺法弟子得四事。何容飡佛福而毀佛戒。經雲。破戒之人無一渧水分。鬼罵言大賊。是故甯受熱鐵等不破戒受施也。叁對信施食立鐵丸猛火誓。四對信施床立臥熱鐵地誓。五對信施藥立叁百鉾刺誓。六對信施房舍立投熱鐵地誓。七對信施恭敬立鐵錘碎身誓。八對視好色立熱鐵挑目誓。九對聽好聲立千錐劖耳誓。謂劖于遍身鋒皆至耳故雲遍身刺耳也。十對嗅諸香立千刃割鼻誓。十一對食味立千刃斷舌誓。十二對好軍立利斧斬身誓。此上五塵皆非犯戒應。故對立誓。十叁常願衆生在己先成佛。二若不發下明故違結犯可知。
故入難處戒第叁十七
初製意者。菩薩修行要資緣具。難處阙緣違教妨道。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明護戒心堅不避炎灰。今則存身長道微難皆離。
叁釋名者。亦所防所製以立其名。
四具緣者。此中製五種行。一頭陀。二遊方。叁坐禅。四安居。五布薩。皆具四緣。一爲修行。二知是難。叁不遠避。四故入中便犯也。
五阙緣者。皆得方便。並准知之。
六輕重者。難處有深淺。廢行有多少。譏過有厚薄。致有輕重。並准思可知。
七通塞者。若自調心。若調衆生。若更無處暫時在中。若更無好路。理應不犯。反上犯之。
八釋文者。文中有四。一製所修行。二舉諸難處。叁製不令入。四違製結犯。初中于五行內。一總舉叁門。二別釋四事。前中二。先標所作。二時頭陀者。謂春秋二時。頭陀者此翻名枓“木*數”謂枓“木*數”煩惱也。二冬夏坐禅者。此二時極寒極熱既不出遊。是以攝迹修禅也。叁結夏安居者。謂依教坐夏修行長道。准釋中應有四遊方五布薩。文略故也。常用下明所用道具。于中叁衣爲叁。佛菩薩像爲一故有十八也。並是隨身所須資道有要。故製令畜也。二而菩薩下別釋中。一先頭陀及遊方時製畜十八事物。二別顯頭陀時節。謂此二時非寒非熱得入山林增修道業。叁若布薩下別釋布薩。布薩者。此翻名淨住。以半月半月誦戒文。檢叁業若有犯則令悔。無犯默然使戒淨。同住故名也。于中新學者製誦戒人。言半月等布薩時也。誦十重等製所誦戒也。于諸佛等明誦處也。一人等明布薩儀也。各各等製著持受叁衣也。四結夏等別釋夏安居。並令一一如法應于聖教。冬夏坐禅略不釋也。叁若頭陀時下舉諸難處。略舉十二難處。一國難惡王者。彼國王不信叁寶。頭陀不得入彼界中。二地有高下。叁草深林密。四黑師子啖人。五虎。六狠。七水。八火。九風。十賊。十一毒蛇所行之路。十二總結一切難處。叁不得下製不應往。四若故下違結犯可知。
衆坐乖儀戒第叁十八
初製意者。以背俗故不以老少爲尊卑。以順道故但以戒德爲長幼。顯出世之勝範。摧我慢于世間。順成叁聚之行。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令外避厄難。今使內順衆儀故也。
叁釋名者。亦所防所製以立其名。
四具緣者。四緣成犯。一在衆中。二知歲數。叁造趣方便。四坐已便犯也。
五阙緣者。阙初二緣不犯。阙後二緣得方便。或但行立皆亦同犯。
六輕重者。衆有大小。坐有上下。時有多少俱等。輕重准前知之。
七通塞者癡狂身當說法。若疑他大已便居下坐。若大衆坐定自後到來校叁五歲十四坐。並應無犯反上皆結。
八釋文者。文中有四。一舉法總製。二就人辨定。叁呵違贊順。四故違結犯。前中用受戒前後以明長幼故如坐。余一切皆爾。律雲。見上座應起不應安坐。見下座不應起等。二不問下約人辨定中。有人釋雲。令四衆等雜合通坐以明長幼。今解不爾。比丘衆中自辨尊卑。余衆皆爾。是則大小宛然。男女道俗不相和雜。叁莫如下簡非顯是。謂莫如等簡非令離。我佛法等顯是令修。四而菩薩下而違製結犯可知。
應講不講戒第叁十九
初製意者。製諸菩提以法救生。令免現未所有災苦故。別辨四。一令明增福故。二授法行故。叁除災難故。四救先亡故。是故製也。
二次第者。前製坐儀。今製引導故也。
叁釋名者。從所製爲名可知。
四具緣者亦四。一見衆生。二知厄難。叁無慈心。四不引導故成犯。
五阙緣者。阙初後無犯。中二犯方便可知。
六輕重者。見厄有多少。引導有難易。自身有愚慧。皆俱不俱等輕重可知。
七通塞者。若自愚不解。若彼不受化。若無講人可請。應一切無犯。反上皆犯。
八釋文者。文中四。一化令修福。二製爲講法。叁救其所厄。四爲製結犯。初中教化衆生令作六事。一建立僧房。二于山林中作禅屋等。叁爲叁寶立田園等。四令作佛塔等。五令作冬夏坐禅之處等。六俱一切行導處所皆勸營立。令諸行人得依此修道。二而菩薩下製爲講法。受與大乘令修大行。叁若疾病下救其所厄。于中有五。一救苦難中有四。一若病時。二若國有厄難時。叁若諸方賊起時。四先亡追福時。皆應說此經等設齋求福。二行來下救災厄中有五種。一治生不利時。二火災。叁水災。四風災。五海羅刹。謂怖彼諸災皆應講此大乘。叁乃至下救罪報中。一切罪報唯大乘能救。叁報者。一現報。二生報。叁後報。滅此叁報之罪也。七逆八難可知。四杻械下救牢獄難可知。五多淫等救叁毒等難。皆應說等通結上厄。皆同以說大乘而作救拔。四而新學下違製結犯。上來別釋九戒下明結勸指廣可知。梵壇者此翻爲默擯。良以非理違犯不受調伏。故以此治之。彼之中明此義。故以爲名可知
受戒非儀戒第四十
初製意者。衆生設不發心。菩薩理應化令受戒。何容千裏來求而以惡心不與授戒。別乖攝生通違叁聚。…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