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5月20日 

  請大家合掌!

  至心贊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至心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叁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衆佛友!我們接著說明《楞嚴經》的經文。

  【經文】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釋經】拔濟未來的一切衆生,令他們自己都能學到如何超越五欲六塵的累贅。

  【說明】衆佛友!爲什麼是“拔濟未來,越諸塵累”而不是“拔濟現在,越諸塵累”呢?

  衆佛友!雖然一切萬法,永遠在當下。依著當下所造的因緣在變化著的方式,永遠存在著。但是,衆生雖日用而不自知。因此,心系未來,而不能安住于當下,也就是禅宗所說的“沒有活在當下”。

  衆佛友!當衆生心系未來,則于“當下”的道理。就不能如實照見。就不能“超越未來的塵累”。

  例如:有人想,我下輩子要如何如何。這時,您就可以知道此人的心,還在攝受下一次的投生。所以所造非是解脫業,是輪回業。

  又例如:有人不曾想下輩子如何如何,而只是迷糊過日子。依過去世的行爲習慣來過日子。這屬愚癡業,也是會依過去輪回的習慣而發展,而不能解脫輪回。例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于今度脫衆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衆生。複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CBETA, T13, no. 412, p. 781, b25~29)

  衆佛友!衆生之心,本具如來無量功德。但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不能如諸佛一樣展現本具的無量功德。

  一、妄想:因不自知自己本具如來無量功德,所以就自以爲沒有這些功德。所以,雖有,而不會拿來用用。又不自知,又說明者不能引導令照見本具的無量功德,則不相信。所以就不會去運用這些無量功德。這不相信自己本具如來無量功德,是屬于“妄想”。

  二、顛倒:或有人相信自己本具如來無量功德,但是因爲不親近善友,或因爲不聽聞正法,或因爲不如理思量,或因爲不如法修證,或因爲未完全通達一切法。所以就不能正確有效的展現這無量功德。這就是想做,做不到。屬“顛倒”。

  我們還在因地修行者,很多都是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只有等到真正成佛時,才能完全解決。但是,對我們本具如來無量功德一事,我們是要從不知道,去學習知道。知道,要去學習知道更深。從知道更深,而肯定。從肯定而相信,從相信,而發願。從發願而起修。從起修而少分證。從少分證,而增進成多分證。從多分證而全證。從全證而廣教一切衆生。

  衆佛友!初學佛者,首先要親近善友(善知識)時,要學的就是請善知識幫助我們肯定我們本具如來無量功德。

  衆佛友!當一個修行人,能肯定自己本具如來無量功德時,名爲“明心見性”。名爲“悟佛知見”。所以名爲“開悟”。“悟”,明吾心性也。但是,悟後,當起修。修什麼呢?就是修行令自己隨時能展現如來無量功德。

  叁、執著:或有人相信自己本具如來無量功德,也親近善知識學習正法,也修行而有所證。但是,由于“執著”于過去的成功經驗,于實際因緣變化的萬象而不能因時致宜,所以所學到的法門,有時會無效。這就是“執著”而造成我們不能完全展現如來無量功德。

  衆佛友!由于“妄想(不自知而不相信)”“顛倒(沒學會如何做,故做不到)”“執著(執著經驗而不知依實際有效發展)”所以我們就不能展現如來無量功德。如果我們能去除這“妄想”“顛倒”“執著”,則無師知、無礙智、自然智,就能現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CBETA, T10, no. 279, p. 272, c4~7)

  衆佛友!我們修行,不是爲了得到什麼。因爲我們本來就不曾失去什麼。因爲我們本來就不曾少了什麼。但是我們並不知道。

  所以修行,就是爲了:去知道我們本來就不曾失去什麼。

  修行,就是爲了去知道我們本來就不曾少了什麼。

  修行,就是爲了去展現我們本自具足的令它至少展現一次。所以肯定我們真的本具如此能力。

  修行,就是爲了去展現我們本自具足的令隨時可以安全有效無後患地展現一切的功德。所以可以巧妙運用解脫自在。

  衆佛友!修行,不是爲了得到什麼。修行,只是爲了去展現那本自具足的而已。但是,衆生並不自知,所以衆生修行,都是爲了捉取“未來”那無常變化的幻相。這時就迷失了!所以,衆生修行前,想得很苦。衆生修行時,困難重重,發展得很苦。衆生得到時,立即無常變化而又失去所要的,所以失落時更苦。這就是衆生“不守真常,追逐生滅”所造成的。

  衆佛友!我們不要捉著“過去”。因爲“過去”已滅不可得。

  衆佛友!我們不要捉著“未來”。因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有無量,不是單一路線。

  衆佛友!我們不要滯留于“現在”。因爲真正的“當下”是流動的,是永恒的。

  衆佛友!衆生往往寄望于“未來”。而反而不能真正好好發展“當下”。

  衆佛友!我們要安住于這“永恒的當下”,“流動的當下”好好學會展現本具的功德。

  您聽過“靜止的流水”一詞嗎?“靜止的流水”就是在說明“當下是永恒的,所以說是靜止。而當下又是流動的,所以形容如流水。”加起來就是“永恒的流動”。

  衆佛友!我們自性本具如來無量功德。但是我們往往不知道要令自己在當下去流動它。令這無量功德能顯隱自如。

  衆佛友!也正因爲如此,才會被卡在“五欲”“六塵”之中,而隨“五欲”“六塵”的變化而輪回。而佛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們,都已經超越這些問題了。並願意幫助衆生,他們慈悲的觀察衆生的根基、習慣、需要。對那些根基成熟者,就創造因緣來拔濟他們令衆生解脫。對根基未成熟者,就創造因緣爲他們種下未來可能得度的因緣,令衆生有機會能超越五欲六塵的累贅。

  衆佛友!諸佛所說無量法門,只要我們依其中任一個法門,來深入學習,有效運用,無限廣大,則都能通向無上菩提。

  衆佛友!如經文中“拔濟未來”,也是一個法門。一、是指自已的未來。二、是指衆生的未來。如果指自己的未來,則我解釋爲:拔除攀緣未來,所以能安住當下好好發展。所以能“越諸塵累”。如果指衆生的未來,則我解釋爲:對根基未成熟者,就創造因緣爲他們種下未來可能得度的因緣,令衆生有機會能超越五欲六塵的累贅。而兩者放在一起,則將“拔濟未來,越諸塵累。”一句解釋爲:拔除攀緣未來的心,好好安住于當下來發展,以便幫助衆生爲他們造下未來得度的因緣,令彼此都能超越五欲六塵的累贅。

  衆佛友!您們知道爲什麼我將“塵累”一詞,解釋爲“五欲六塵的累贅”嗎?

  衆佛友!衆生狂心,追逐生滅的六塵境界,而造做種種惡業,引發種種惡報,而不能自出。爲什麼呢?因爲有“五欲”。五欲爲因,六塵境爲緣,輪回于六塵之中之累爲果。

  衆佛友!一切衆生,都是于自心大圓鏡的境界中,清淨無染。只是不自知,而妄認五欲爲自心相,六塵爲自身相。所以才會迷失于五欲六塵之中的。

  衆佛友!我們要明大圓鏡心,是如如不動的。我們要明五欲六塵只是鏡中相,是生滅來去的。

  衆佛友!如如不動的大圓鏡心,就是永遠存在的,是真常。也就是常住的真心。我們要“守于真常”。生滅來去的五欲六塵,是無常變化的,是來來去去的,是有爲法,是幻相,是鏡中相。我們不要“追逐生滅”。如《首楞嚴經》載佛說:“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衆佛友!如果我們追逐五欲六塵的狂心能歇息下來,不再追逐五欲六塵的幻相,而能去觀照永遠的,如如不動的,本具的真常性德,則我們的菩提心性,就能顯現出來了。因此,《首楞嚴經》佛說:“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衆佛友!不是我們沒有如來無量功德。而是我們將這些無量功德,只發揮了一點點,而又在發揮出來時,妄認幻相,以爲自性。

  衆佛友!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清淨妙明,能生萬法,而不曾被萬法所染汙。但是,我們的認知有誤,將生滅的萬法,誤以爲是自性。所以就追逐著生滅的萬法,迷失本心本性。

  衆佛友!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非是自性。

  衆佛友!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如鏡。萬法非自性,萬法如鏡中相。

  衆佛友!再換個方式說明。自性,如螢光幕。萬法,如影像。

  衆佛友!我們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端座在自心的螢光幕前,看著萬法來來去去。

  衆佛友!爲了真的…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