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做到“越諸塵累”,就要有叁種修行。

  第一、學“止”,奢摩他:看著,而不去改變什麼。去認清什麼是“心中那如如不動的螢光幕”及“螢光幕上生滅來去的影像”。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載佛說:“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二、學“觀”,叁摩缽提:依諸佛菩薩之本願爲我們的目標,來學習變化鏡中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CBETA, T17, no. 842, p. 921, b8~11)

  第叁、學“止觀雙運”,禅那:依數門(勝進算數),無限開發。《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衆佛友!此叁種法門“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都是以“悟淨圓覺”之心爲基礎下來發展的。

  一、悟:就是明自心性本具如來無量功德。

  二、淨:就是明自心性本自清淨,一切萬法只是幻相,不能染汙。

  叁、圓:就是明自心性,即大圓鏡性,一切萬法只是鏡中幻相。幻相生滅,鏡性永存,圓滿周遍法界。

  四、覺:就是要明注意力放哪兒,則鏡相就會跟著動。當我們有“悟淨圓覺”的基礎了。我們就應依“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來修行,則能證入無上圓覺。

  這時,就是真的做到“越諸塵累”了。

  衆佛友!現在,給作業:

  一、爲什麼要“拔濟未來”?

  二、爲什麼要“越諸塵累”?

  叁、爲什麼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能“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下課!祝大家進步,無有障礙,直至無上菩提。

  一真1: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

  一真1頂禮智慧吉祥

  一真1:師父,在今天上課內容中,末學有疑惑處,可以請問嗎?

  師:(^_^)

  師:可也!

  一真1: 智慧吉祥對所有人說:五欲爲因,六塵境爲緣,輪回于六塵之中之累爲果。

  一真1: 一籽對【一真1】說:下次問好不好?師父他…還沒吃早餐 )

  師:沒事。

  師:我還不很餓!

  一真1:謝師父慈悲!

  一真1:請問【五欲】是指什麼呢?

  師: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師:將五欲,解釋爲“財色名食睡”,非是佛經的定義。

  師:眼見色,而想要攀緣色境,名爲色欲。

  師:其余也是如此。

  一真1:【比丘。當知我說此喻。欲令知義。慧者聞喻。則解其趣。此說有義。大泉水者。謂是五欲愛念歡樂。雲何爲五。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大泉水者。當知是五欲也】(中阿含經)

  一真1:爲什麼沒有第六欲【法欲】呢?

  師:因爲法欲,只是五欲的綜合而已。

  師:又五欲,是依五根而引發,會將衆生綁于“欲界”。所以才叫“五欲”。

  一真1:嗯

  師:離五欲境界,安住于法塵境,則進入色界。

  師:又離五欲境,也過一切色境,則入無色界。

  師:我們就是要對這叁界,都要能出入自在。

  一真1:哦!既然有第六塵,爲什麼沒有對應的第六欲(安立)。末學依然不解

  一真1:師父,末學對什麼是五欲,知道了,但不知道爲什麼沒有法欲。

  一真1:嗯,請問師父您說的佛的分類是怎樣的呢?

  師:一真,請您依佛的分類,而別依您的分類。

  師:因爲實際上沒有“法欲”的現象。

  師:請您深入觀照。

  一真1:嗯

  一真1:法欲的現象就是前五欲的綜合

  師:五欲,將人綁于“欲界”。

  一真1:嗯

  師:當您回憶五欲境界,名爲法塵。

  一真1:哦,是這樣

  一真1:現在有點點明白了,願深入再請問可以嗎?

  一真1:我只是學到些名相,缺少對名相所指實際現象的如實觀察,所以常常迷糊。

  師:嗯!願您深入無礙!

  一真1:師父以前開示過什麼是【法】。請師父再深入開示那個假安立的【法欲】,其中的法,是指什麼呢?

  師:指“法塵”。

  一真1:那什麼是【法塵】呢?如何觀照呢?

  一真1:意根所對爲法塵。我是這樣認爲的

  師:心,透過“眼根”所能認識到的境界,名爲“色塵”。

  一真1:是的

  師:心,透過“意根”所能認識到的境界,名爲“法塵”。

  一真1:嗯!

  一真1:再請問師父,什麼是【意根】呢?

  師:意根,有二類:

  一真1:謝謝師父慈悲!

  一真1:恭請師父開示

  師:一、浮塵根中的意根:即肉體的大腦。

  一真1:嗯

  師:是會生滅的。是會消失的。非是永恒的!

  一真1:嗯

  師:二、勝義根中的意根:即末那(非末那識)。是永恒的。不曾被萬法所染。本具平等性德。

  一真1:嗯!

  一真1:師父說;【勝義根中的意根:即末那(非末那識)。】請問:【末那】與【末那識】差別在哪裏呢?

  師:一真!

  一真1:在!大悲師父!

  一真1:在!大慈悲師父!

  師:有關您所要知道的,得專開一課,來特別說明才行。所以我不想草草說明。

  一真1:嗯(^_^)

  師:我只用譬喻來簡單說明。

  一真1:好的

  師:識,是指認識的功能及作用。

  師:末那,是指心中的螢光幕。

  一真1:嗯

  師:當我們的認識的功能,對“末那”起認識作用時,名爲“末那識”。

  師:例如:眼睛是指眼珠等。

  師:眼識,是指緣于眼睛所起的認識作用。

  師:所以不能將“眼根”,跟“眼識”,混爲一談。

  一真1:嗯

  師:同樣的,不能將“末那”及“末那識”混爲一談。

  一真1:嗯,有些理解了,

  一真1:我也依據自己的理解作個譬喻。可以嗎?

  師:非也。

  師:一真!

  一真1:在!師父!

  師:您還不能做譬喻。

  師:因爲您還未照見末那。

  師:一真!

  一真1:是的,師父!我沒有照見。

  一真1:在!師父!

  師:您知道什麼時候,當用譬喻嗎?

  一真1:不知道,師父!

  師:當說者,明白。一時,沒有時間引導聽者照見,或當時沒有實例可以舉例時,才會譬喻來說明。令聽者自行觀照。

  師:這時,聽者,聽了譬喻後,是要去觀照實相才是。

  一真1:嗯!

  師:例如:有人說太陽如火球高挂天空放光芒。

  師:這時,此人才觀照天光放光芒的太陽。而不應去研究火球。

  一真1:是

  師:(更正)這時,此人當觀照天光放光芒的太陽。而不應去研究火球。

  一真1:嗯

  師:(再更正)這時,此人當觀照天空放光芒的太陽。而不應去研究火球。

  一真1:嗯(^_^)

  一真1頂禮智慧吉祥

  師:呵呵!我肚子真的餓了!要下了!

  一真1: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一真1:謝謝師父慈悲開示!末學並不急于結論是什麼,而學會去不斷深入觀察到什麼。謝謝師父!

  師:很好!

  一真1:頂禮師父!再見師父!

  師:人多不就不一一回禮了!祝吉祥平安進步!

  師:走了!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