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九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5月20日
请大家合掌!
至心赞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至心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众佛友!我们接著说明《楞严经》的经文。
【经文】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释经】拔济未来的一切众生,令他们自己都能学到如何超越五欲六尘的累赘。
【说明】众佛友!为什么是“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而不是“拔济现在,越诸尘累”呢?
众佛友!虽然一切万法,永远在当下。依著当下所造的因缘在变化著的方式,永远存在著。但是,众生虽日用而不自知。因此,心系未来,而不能安住于当下,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没有活在当下”。
众佛友!当众生心系未来,则于“当下”的道理。就不能如实照见。就不能“超越未来的尘累”。
例如:有人想,我下辈子要如何如何。这时,您就可以知道此人的心,还在摄受下一次的投生。所以所造非是解脱业,是轮回业。
又例如:有人不曾想下辈子如何如何,而只是迷糊过日子。依过去世的行为习惯来过日子。这属愚痴业,也是会依过去轮回的习惯而发展,而不能解脱轮回。例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CBETA, T13, no. 412, p. 781, b25~29)
众佛友!众生之心,本具如来无量功德。但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不能如诸佛一样展现本具的无量功德。
一、妄想:因不自知自己本具如来无量功德,所以就自以为没有这些功德。所以,虽有,而不会拿来用用。又不自知,又说明者不能引导令照见本具的无量功德,则不相信。所以就不会去运用这些无量功德。这不相信自己本具如来无量功德,是属于“妄想”。
二、颠倒:或有人相信自己本具如来无量功德,但是因为不亲近善友,或因为不听闻正法,或因为不如理思量,或因为不如法修证,或因为未完全通达一切法。所以就不能正确有效的展现这无量功德。这就是想做,做不到。属“颠倒”。
我们还在因地修行者,很多都是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只有等到真正成佛时,才能完全解决。但是,对我们本具如来无量功德一事,我们是要从不知道,去学习知道。知道,要去学习知道更深。从知道更深,而肯定。从肯定而相信,从相信,而发愿。从发愿而起修。从起修而少分证。从少分证,而增进成多分证。从多分证而全证。从全证而广教一切众生。
众佛友!初学佛者,首先要亲近善友(善知识)时,要学的就是请善知识帮助我们肯定我们本具如来无量功德。
众佛友!当一个修行人,能肯定自己本具如来无量功德时,名为“明心见性”。名为“悟佛知见”。所以名为“开悟”。“悟”,明吾心性也。但是,悟后,当起修。修什么呢?就是修行令自己随时能展现如来无量功德。
三、执著:或有人相信自己本具如来无量功德,也亲近善知识学习正法,也修行而有所证。但是,由于“执著”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于实际因缘变化的万象而不能因时致宜,所以所学到的法门,有时会无效。这就是“执著”而造成我们不能完全展现如来无量功德。
众佛友!由于“妄想(不自知而不相信)”“颠倒(没学会如何做,故做不到)”“执著(执著经验而不知依实际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就不能展现如来无量功德。如果我们能去除这“妄想”“颠倒”“执著”,则无师知、无碍智、自然智,就能现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CBETA, T10, no. 279, p. 272, c4~7)
众佛友!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曾失去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曾少了什么。但是我们并不知道。
所以修行,就是为了:去知道我们本来就不曾失去什么。
修行,就是为了去知道我们本来就不曾少了什么。
修行,就是为了去展现我们本自具足的令它至少展现一次。所以肯定我们真的本具如此能力。
修行,就是为了去展现我们本自具足的令随时可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展现一切的功德。所以可以巧妙运用解脱自在。
众佛友!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修行,只是为了去展现那本自具足的而已。但是,众生并不自知,所以众生修行,都是为了捉取“未来”那无常变化的幻相。这时就迷失了!所以,众生修行前,想得很苦。众生修行时,困难重重,发展得很苦。众生得到时,立即无常变化而又失去所要的,所以失落时更苦。这就是众生“不守真常,追逐生灭”所造成的。
众佛友!我们不要捉著“过去”。因为“过去”已灭不可得。
众佛友!我们不要捉著“未来”。因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无量,不是单一路线。
众佛友!我们不要滞留于“现在”。因为真正的“当下”是流动的,是永恒的。
众佛友!众生往往寄望于“未来”。而反而不能真正好好发展“当下”。
众佛友!我们要安住于这“永恒的当下”,“流动的当下”好好学会展现本具的功德。
您听过“静止的流水”一词吗?“静止的流水”就是在说明“当下是永恒的,所以说是静止。而当下又是流动的,所以形容如流水。”加起来就是“永恒的流动”。
众佛友!我们自性本具如来无量功德。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要令自己在当下去流动它。令这无量功德能显隐自如。
众佛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卡在“五欲”“六尘”之中,而随“五欲”“六尘”的变化而轮回。而佛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们,都已经超越这些问题了。并愿意帮助众生,他们慈悲的观察众生的根基、习惯、需要。对那些根基成熟者,就创造因缘来拔济他们令众生解脱。对根基未成熟者,就创造因缘为他们种下未来可能得度的因缘,令众生有机会能超越五欲六尘的累赘。
众佛友!诸佛所说无量法门,只要我们依其中任一个法门,来深入学习,有效运用,无限广大,则都能通向无上菩提。
众佛友!如经文中“拔济未来”,也是一个法门。一、是指自已的未来。二、是指众生的未来。如果指自己的未来,则我解释为:拔除攀缘未来,所以能安住当下好好发展。所以能“越诸尘累”。如果指众生的未来,则我解释为:对根基未成熟者,就创造因缘为他们种下未来可能得度的因缘,令众生有机会能超越五欲六尘的累赘。而两者放在一起,则将“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一句解释为:拔除攀缘未来的心,好好安住于当下来发展,以便帮助众生为他们造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令彼此都能超越五欲六尘的累赘。
众佛友!您们知道为什么我将“尘累”一词,解释为“五欲六尘的累赘”吗?
众佛友!众生狂心,追逐生灭的六尘境界,而造做种种恶业,引发种种恶报,而不能自出。为什么呢?因为有“五欲”。五欲为因,六尘境为缘,轮回于六尘之中之累为果。
众佛友!一切众生,都是于自心大圆镜的境界中,清净无染。只是不自知,而妄认五欲为自心相,六尘为自身相。所以才会迷失于五欲六尘之中的。
众佛友!我们要明大圆镜心,是如如不动的。我们要明五欲六尘只是镜中相,是生灭来去的。
众佛友!如如不动的大圆镜心,就是永远存在的,是真常。也就是常住的真心。我们要“守于真常”。生灭来去的五欲六尘,是无常变化的,是来来去去的,是有为法,是幻相,是镜中相。我们不要“追逐生灭”。如《首楞严经》载佛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众佛友!如果我们追逐五欲六尘的狂心能歇息下来,不再追逐五欲六尘的幻相,而能去观照永远的,如如不动的,本具的真常性德,则我们的菩提心性,就能显现出来了。因此,《首楞严经》佛说:“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众佛友!不是我们没有如来无量功德。而是我们将这些无量功德,只发挥了一点点,而又在发挥出来时,妄认幻相,以为自性。
众佛友!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清净妙明,能生万法,而不曾被万法所染污。但是,我们的认知有误,将生灭的万法,误以为是自性。所以就追逐著生灭的万法,迷失本心本性。
众佛友!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非是自性。
众佛友!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如镜。万法非自性,万法如镜中相。
众佛友!再换个方式说明。自性,如萤光幕。万法,如影像。
众佛友!我们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端座在自心的萤光幕前,看著万法来来去去。
众佛友!为了真的…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