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做到“越诸尘累”,就要有三种修行。
第一、学“止”,奢摩他:看著,而不去改变什么。去认清什么是“心中那如如不动的萤光幕”及“萤光幕上生灭来去的影像”。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载佛说:“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二、学“观”,三摩钵提:依诸佛菩萨之本愿为我们的目标,来学习变化镜中相。《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CBETA, T17, no. 842, p. 921, b8~11)
第三、学“止观双运”,禅那:依数门(胜进算数),无限开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众佛友!此三种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都是以“悟净圆觉”之心为基础下来发展的。
一、悟:就是明自心性本具如来无量功德。
二、净:就是明自心性本自清净,一切万法只是幻相,不能染污。
三、圆:就是明自心性,即大圆镜性,一切万法只是镜中幻相。幻相生灭,镜性永存,圆满周遍法界。
四、觉:就是要明注意力放哪儿,则镜相就会跟著动。当我们有“悟净圆觉”的基础了。我们就应依“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来修行,则能证入无上圆觉。
这时,就是真的做到“越诸尘累”了。
众佛友!现在,给作业:
一、为什么要“拔济未来”?
二、为什么要“越诸尘累”?
三、为什么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能“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下课!祝大家进步,无有障碍,直至无上菩提。
一真1: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真1顶礼智慧吉祥
一真1:师父,在今天上课内容中,末学有疑惑处,可以请问吗?
师:(^_^)
师:可也!
一真1: 智慧吉祥对所有人说:五欲为因,六尘境为缘,轮回于六尘之中之累为果。
一真1: 一籽对【一真1】说:下次问好不好?师父他…还没吃早餐 )
师:没事。
师:我还不很饿!
一真1:谢师父慈悲!
一真1:请问【五欲】是指什么呢?
师: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师:将五欲,解释为“财色名食睡”,非是佛经的定义。
师:眼见色,而想要攀缘色境,名为色欲。
师:其余也是如此。
一真1:【比丘。当知我说此喻。欲令知义。慧者闻喻。则解其趣。此说有义。大泉水者。谓是五欲爱念欢乐。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大泉水者。当知是五欲也】(中阿含经)
一真1:为什么没有第六欲【法欲】呢?
师:因为法欲,只是五欲的综合而已。
师:又五欲,是依五根而引发,会将众生绑于“欲界”。所以才叫“五欲”。
一真1:嗯
师:离五欲境界,安住于法尘境,则进入色界。
师:又离五欲境,也过一切色境,则入无色界。
师:我们就是要对这三界,都要能出入自在。
一真1:哦!既然有第六尘,为什么没有对应的第六欲(安立)。末学依然不解
一真1:师父,末学对什么是五欲,知道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法欲。
一真1:嗯,请问师父您说的佛的分类是怎样的呢?
师:一真,请您依佛的分类,而别依您的分类。
师:因为实际上没有“法欲”的现象。
师:请您深入观照。
一真1:嗯
一真1:法欲的现象就是前五欲的综合
师:五欲,将人绑于“欲界”。
一真1:嗯
师:当您回忆五欲境界,名为法尘。
一真1:哦,是这样
一真1:现在有点点明白了,愿深入再请问可以吗?
一真1:我只是学到些名相,缺少对名相所指实际现象的如实观察,所以常常迷糊。
师:嗯!愿您深入无碍!
一真1:师父以前开示过什么是【法】。请师父再深入开示那个假安立的【法欲】,其中的法,是指什么呢?
师:指“法尘”。
一真1:那什么是【法尘】呢?如何观照呢?
一真1:意根所对为法尘。我是这样认为的
师:心,透过“眼根”所能认识到的境界,名为“色尘”。
一真1:是的
师:心,透过“意根”所能认识到的境界,名为“法尘”。
一真1:嗯!
一真1:再请问师父,什么是【意根】呢?
师:意根,有二类:
一真1:谢谢师父慈悲!
一真1:恭请师父开示
师:一、浮尘根中的意根:即肉体的大脑。
一真1:嗯
师:是会生灭的。是会消失的。非是永恒的!
一真1:嗯
师:二、胜义根中的意根:即末那(非末那识)。是永恒的。不曾被万法所染。本具平等性德。
一真1:嗯!
一真1:师父说;【胜义根中的意根:即末那(非末那识)。】请问:【末那】与【末那识】差别在哪里呢?
师:一真!
一真1:在!大悲师父!
一真1:在!大慈悲师父!
师:有关您所要知道的,得专开一课,来特别说明才行。所以我不想草草说明。
一真1:嗯(^_^)
师:我只用譬喻来简单说明。
一真1:好的
师:识,是指认识的功能及作用。
师:末那,是指心中的萤光幕。
一真1:嗯
师:当我们的认识的功能,对“末那”起认识作用时,名为“末那识”。
师:例如:眼睛是指眼珠等。
师:眼识,是指缘于眼睛所起的认识作用。
师:所以不能将“眼根”,跟“眼识”,混为一谈。
一真1:嗯
师:同样的,不能将“末那”及“末那识”混为一谈。
一真1:嗯,有些理解了,
一真1:我也依据自己的理解作个譬喻。可以吗?
师:非也。
师:一真!
一真1:在!师父!
师:您还不能做譬喻。
师:因为您还未照见末那。
师:一真!
一真1:是的,师父!我没有照见。
一真1:在!师父!
师:您知道什么时候,当用譬喻吗?
一真1:不知道,师父!
师:当说者,明白。一时,没有时间引导听者照见,或当时没有实例可以举例时,才会譬喻来说明。令听者自行观照。
师:这时,听者,听了譬喻后,是要去观照实相才是。
一真1:嗯!
师:例如:有人说太阳如火球高挂天空放光芒。
师:这时,此人才观照天光放光芒的太阳。而不应去研究火球。
一真1:是
师:(更正)这时,此人当观照天光放光芒的太阳。而不应去研究火球。
一真1:嗯
师:(再更正)这时,此人当观照天空放光芒的太阳。而不应去研究火球。
一真1:嗯(^_^)
一真1顶礼智慧吉祥
师:呵呵!我肚子真的饿了!要下了!
一真1: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一真1:谢谢师父慈悲开示!末学并不急于结论是什么,而学会去不断深入观察到什么。谢谢师父!
师:很好!
一真1:顶礼师父!再见师父!
师:人多不就不一一回礼了!祝吉祥平安进步!
师:走了!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九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