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有我者,不複認我”,第二念所認爲的我,本經稱爲“人相”,因爲此時心已分別萬法之差別相,乃至萬物中有“人我”。此時所認爲的我已經不是第一念我——能知者本身,此處的悟即“分別心”,分別心是由無數念頭組成,所以“悟”更不是我,因爲我是“唯一”的意思,不可以由幾個念頭合成,人是組合的意思,所以說“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就算求道者覺悟到涅槃時不分別人我,然而有涅槃可證,這還是“心所證者”的我相,“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求道者認爲有所領悟,而殚盡其修行過程中所證之理,還是分別有我,這一類的我,稱爲人相。“人相”就是迷能證悟的心。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什麼是衆生相?衆生是指各種有情生命,即生命有能知的心識者,包括畜生、天、人、鬼乃至地獄裏的生命。本經說,衆生執取自己是衆生,其原因是“心自證悟所不及者”,意思是:心證悟到有其他知覺,並非我的知覺所能到達的,其實就是他人的知覺。把本來無二的覺性,分成能知所知,即是我相;分別有能知的心,即是人相;在所知的境裏分別有其他的能知者是我的能知所不及者,這就是衆生相。
佛舉比喻,當一個人說:“我是衆生。”此人說的衆生,不是我也不是衆生中某一個他。爲什麼不是我?因爲如果所指的是衆生,就不是指我了。爲什麼不是他?如果所指的是衆生,就不是某一個他或某一個我。
佛進一步說,一切衆生能了別證知的心,即是有我相;有能分別了悟的心,即有人相;除了人相、我相之外,還認爲有能分別了悟的心,皆是衆生相。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什麼是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當諸衆生心清淨時,覺得出離動亂生滅,還有生滅相就是壽命相。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凡夫的一切業與智慧所沒辦法知道、看到,猶如我們不知道命根無時無刻在維持生存的功能。在論典裏這樣說,命根是一種心法,即是我們心念會維持我們的生命,它會産生一種現象,使身體保持一定的溫度,讓心安住在身體中活動,佛法把這種能力稱爲命根,命根是一般人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一個人修到心清淨,已放下一切人我妄想,一旦生起了心已清淨的覺受,此心猶是生滅心,有生滅心即有生死,有生死即是壽命相。此壽命相是一切業智都無法見到,因爲一切業智即業報所帶來的智慧,皆是生滅心,一切業智也是壽命相,所以說一切業智所不自見。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
此段詳明有相境總屬妄。若心照見一切法而以爲有知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能覺知心、所覺知的法,乃至法中有覺知者,這些覺知都不離塵——妄境。“塵垢”是指被境界染汙的妄心。佛法比喻圓覺妙心有如清淨的一面鏡子,煩惱、種種知見是法塵,猶如微塵蓋住鏡子的面。就是說,存有覺知心,就是有如煩惱蓋住圓覺妙心。“如湯銷冰”,有如沸湯來溶化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 冰化爲水後,再也沒有冰去知道沒有冰了。“存我、覺我,亦複如是”。在這個比喻裏,冰喻我,我相的執取已滅時不會再覺得“我已滅”,當心中覺得“我已滅”這樣的念頭,就是“存我、覺我”。意思是說,當修道心照見一切都清淨了,其實已經不清淨了,清淨是心所證者,心所證者就是我相,因爲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
總結四相爲修行的病患。末世衆生修道時不了知這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還是有爲造作,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意思是說,當修道者的心越來越清淨的時候,有清淨可得就是迷惑:一、迷惑心所證者——我相;二、迷惑心悟證者——人相;叁、迷惑心自證悟所不及——衆生相,即是人、我相之外的法相,對法還認爲有所知、有所了,就是有衆生相;四、迷惑有清淨的心——壽命相,有覺悟的心就有生滅相,生滅是壽命相。這四種相都是指我,是對我(我執)的深淺說法。“是故名爲正法末世”,如果修道者對這四相執著不了解,他就猶如在正法的末世。
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爲什麼呢?因爲修道者欣求涅槃,卻妄認一切我相爲涅槃。意思是說,凡夫認爲這個身體是我,認爲能夠覺悟的是我;修道者要證入涅槃也是由我引起,這一切都是依我而建立的。“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認爲有證有覺悟可修成,就是叫做成就,就是有所得、有所收獲;可是,有所得就是有“我”在得。譬如有人,賊在家中,不能辨識,反認爲子,其家財寶,最終將被其所損敗。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爲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爲什麼呢?如果任何人還有一點我愛,這個人也喜愛涅槃,“伏我愛根爲涅槃相”,爲了降伏我愛的根,就是執取涅槃相。就是說,要涅槃是要證悟到無我,斷除我的執著,如果有我愛的人,就會喜歡涅槃。“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如果一個人厭惡我,也是厭惡生死,還是執著我,然後生起厭惡心。“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修道者不知貪愛就是真正的生死根源,反而厭惡生死,修道者如果有厭惡生死的心不能叫做解脫。這裏一語道破多少修行人的大迷惑——厭離人間向往淨土,出離生死不來世間,都是厭惡生死的我相!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爲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怎麼知道所證的法不解脫?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自己微少的證悟,自以爲清淨,還不能斷盡我相的根本。這種人,如果有人贊歎他所修的法門,就心生歡喜,便想教導人修行。如果誹謗他所證得的境界,便心生嗔恨,此爲修道者難自覺察的。即從嗔、喜的心,便可驗知我執還在,所以說“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此深細的我相,乃潛伏于如來藏中的業識,與諸根對境的時候,即暗中作主用事,不曾間斷。此修行者只是在口頭上講修行,自以爲破除我相,你不必批評或罵他,因爲當他被罵時會立刻起修而不以爲迷失;可是,一旦批評他所修的法是錯的,他就受不了了。這比如我相信上帝,你可以罵我,但是絕對不可以罵我心中所崇拜的主——上帝。同樣的,有些佛教徒,你可以罵他,但是絕對不可以侮辱他心中無上的佛或者上師。凡夫甚至因此願意爲宗教而戰爭,還稱爲聖戰呢!一個真正的解脫者,即使有人罵佛或罵他所修的法門時,都不能影響他。不只如此,即使你贊歎佛或贊歎他所修的法門,也不能影響他,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所以不能入清淨的覺悟。我相是根本,人相、衆生相、壽命相都是屬于我相,所以只略說我相。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此更反複推論。豈能以聞贊、謗而生嗔、喜,由此可驗知有我,即使聞贊不嗔,也不可認爲不貪不嗔即我空。如果修道者真知我是空的,則雖聞謗也不見有我被诋毀。又如果真知我是空的,則不見有我欲濟度的人而我爲他說法,如果還有我說法之見,正是我相還沒斷。其余人相、衆生相、壽命相,也可如是辨明。
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是故名爲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等不同深淺的我相,都是末世修行人的毛病,應當斷除,但是末世的求道衆生,每每妄認我相爲涅槃,即是說病爲法,深可憐愍!如此修行,功愈勤則病愈深!所以不能入清淨覺。比方說,一個人若聽到禅宗祖師自認即身成佛,或聽說某人修男女雙修,或聽說某人講證果,就很氣煞而想對付他們,此人想排除他所不同意的法,可見他的見取見煩惱還很重。世間就有很多自以爲是的修行人,他所認爲正確的法,如果你跟他同個見地,他就高興教導你;若他認爲你修的法是不正確的,而你不聽從他的教導,他就排擠你。他不是嗔人,而是嗔那個法。如果一個真正放下煩惱的修行者,你所認爲的法正確或不正確,跟他都無關,他都沒這個煩惱,這樣才真正放下我相。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末世衆生不了知四相的深淺,想以如來的了解,以及如來的修行,當成自己的修行,終不成就。就是說,不了知四相的人不能修圓覺法門。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沒有得到以爲得到,還沒有證悟以爲證悟。這稱爲增上慢人。“得”是指得到一些因果上的果報,比如修道者完成初禅,就是得到初禅。“證”是指證果。“見勝進者,心生嫉妒”,此種人若見有勝于己而更求前進的人,其心必生嫉妒,這就可驗知其實未得未證。“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這些修道者之所以有嫉妒心,都是由于未能斷除我愛的緣故,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末世修行的衆生,其目的是希望成道,卻不求淨心自悟。唯以增益多聞爲能事,多聞只能增加知識,縱有知解,也只是增長我見,知解成爲悟道的障礙。凡是執取知解的宗教師,都會認爲從經教學來的道理才是正法,而個人修行的證悟是邪教。這樣的宗教師的見取見很重,他心中必定是正邪滾滾。信徒向他學習,不求觀察自心,只增長如何辨別是非人我之見;自己不修,卻愛檢查修行人的過失。他不知道任何修行人證悟未圓滿所以會有過失,也不知自己將來修行時也會有過失,于是不能容納而排擠有過失的修道人。就是因爲這種宗教師的是非心造成教派分裂,乃至引起宗教間的鬥爭。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希望成道的人,應當精勤降伏煩惱,發起大勇猛之心,還沒有得到的善法要令得到,還沒有斷的惡法要令斷,貪心、嗔心、愛心、傲慢心、谄曲心、嫉妒心能夠對境不生,對人、對自己的貪愛都不生起,都寂滅了。佛說這個人,有機會慢慢成就佛道,以斷除煩惱爲目的,去求善知識、學習佛法,才不墮邪見。如果于所求的法別生憎愛的心,或對所求的善知識有喜愛、厭惡的分別,都是因爲我相的根本未除,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淨諸業障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衆生,都是由于執著、貪著我,在無始流轉生死中,還沒有除掉我、人、衆生、壽者四種相,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爲生愛憎心、谄曲種種念頭,所以心多迷悶,不能證入圓覺城。
如果刹那之間能夠回頭覺悟,應先去除貪嗔癡,更進一步去除心中對佛法的憎愛心,這樣就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心從何處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如果對于所求的法,另外生起憎愛的心,究竟不能成就。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