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有我者,不复认我”,第二念所认为的我,本经称为“人相”,因为此时心已分别万法之差别相,乃至万物中有“人我”。此时所认为的我已经不是第一念我——能知者本身,此处的悟即“分别心”,分别心是由无数念头组成,所以“悟”更不是我,因为我是“唯一”的意思,不可以由几个念头合成,人是组合的意思,所以说“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就算求道者觉悟到涅槃时不分别人我,然而有涅槃可证,这还是“心所证者”的我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求道者认为有所领悟,而殚尽其修行过程中所证之理,还是分别有我,这一类的我,称为人相。“人相”就是迷能证悟的心。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什么是众生相?众生是指各种有情生命,即生命有能知的心识者,包括畜生、天、人、鬼乃至地狱里的生命。本经说,众生执取自己是众生,其原因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意思是:心证悟到有其他知觉,并非我的知觉所能到达的,其实就是他人的知觉。把本来无二的觉性,分成能知所知,即是我相;分别有能知的心,即是人相;在所知的境里分别有其他的能知者是我的能知所不及者,这就是众生相。
佛举比喻,当一个人说:“我是众生。”此人说的众生,不是我也不是众生中某一个他。为什么不是我?因为如果所指的是众生,就不是指我了。为什么不是他?如果所指的是众生,就不是某一个他或某一个我。
佛进一步说,一切众生能了别证知的心,即是有我相;有能分别了悟的心,即有人相;除了人相、我相之外,还认为有能分别了悟的心,皆是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什么是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当诸众生心清净时,觉得出离动乱生灭,还有生灭相就是寿命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凡夫的一切业与智慧所没办法知道、看到,犹如我们不知道命根无时无刻在维持生存的功能。在论典里这样说,命根是一种心法,即是我们心念会维持我们的生命,它会产生一种现象,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让心安住在身体中活动,佛法把这种能力称为命根,命根是一般人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一个人修到心清净,已放下一切人我妄想,一旦生起了心已清净的觉受,此心犹是生灭心,有生灭心即有生死,有生死即是寿命相。此寿命相是一切业智都无法见到,因为一切业智即业报所带来的智慧,皆是生灭心,一切业智也是寿命相,所以说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段详明有相境总属妄。若心照见一切法而以为有知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能觉知心、所觉知的法,乃至法中有觉知者,这些觉知都不离尘——妄境。“尘垢”是指被境界染污的妄心。佛法比喻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一面镜子,烦恼、种种知见是法尘,犹如微尘盖住镜子的面。就是说,存有觉知心,就是有如烦恼盖住圆觉妙心。“如汤销冰”,有如沸汤来溶化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 冰化为水后,再也没有冰去知道没有冰了。“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在这个比喻里,冰喻我,我相的执取已灭时不会再觉得“我已灭”,当心中觉得“我已灭”这样的念头,就是“存我、觉我”。意思是说,当修道心照见一切都清净了,其实已经不清净了,清净是心所证者,心所证者就是我相,因为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总结四相为修行的病患。末世众生修道时不了知这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还是有为造作,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意思是说,当修道者的心越来越清净的时候,有清净可得就是迷惑:一、迷惑心所证者——我相;二、迷惑心悟证者——人相;三、迷惑心自证悟所不及——众生相,即是人、我相之外的法相,对法还认为有所知、有所了,就是有众生相;四、迷惑有清净的心——寿命相,有觉悟的心就有生灭相,生灭是寿命相。这四种相都是指我,是对我(我执)的深浅说法。“是故名为正法末世”,如果修道者对这四相执著不了解,他就犹如在正法的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为什么呢?因为修道者欣求涅槃,却妄认一切我相为涅槃。意思是说,凡夫认为这个身体是我,认为能够觉悟的是我;修道者要证入涅槃也是由我引起,这一切都是依我而建立的。“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认为有证有觉悟可修成,就是叫做成就,就是有所得、有所收获;可是,有所得就是有“我”在得。譬如有人,贼在家中,不能辨识,反认为子,其家财宝,最终将被其所损败。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为什么呢?如果任何人还有一点我爱,这个人也喜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为了降伏我爱的根,就是执取涅槃相。就是说,要涅槃是要证悟到无我,断除我的执著,如果有我爱的人,就会喜欢涅槃。“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如果一个人厌恶我,也是厌恶生死,还是执著我,然后生起厌恶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修道者不知贪爱就是真正的生死根源,反而厌恶生死,修道者如果有厌恶生死的心不能叫做解脱。这里一语道破多少修行人的大迷惑——厌离人间向往净土,出离生死不来世间,都是厌恶生死的我相!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怎么知道所证的法不解脱?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自己微少的证悟,自以为清净,还不能断尽我相的根本。这种人,如果有人赞叹他所修的法门,就心生欢喜,便想教导人修行。如果诽谤他所证得的境界,便心生嗔恨,此为修道者难自觉察的。即从嗔、喜的心,便可验知我执还在,所以说“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此深细的我相,乃潜伏于如来藏中的业识,与诸根对境的时候,即暗中作主用事,不曾间断。此修行者只是在口头上讲修行,自以为破除我相,你不必批评或骂他,因为当他被骂时会立刻起修而不以为迷失;可是,一旦批评他所修的法是错的,他就受不了了。这比如我相信上帝,你可以骂我,但是绝对不可以骂我心中所崇拜的主——上帝。同样的,有些佛教徒,你可以骂他,但是绝对不可以侮辱他心中无上的佛或者上师。凡夫甚至因此愿意为宗教而战争,还称为圣战呢!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即使有人骂佛或骂他所修的法门时,都不能影响他。不只如此,即使你赞叹佛或赞叹他所修的法门,也不能影响他,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所以不能入清净的觉悟。我相是根本,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是属于我相,所以只略说我相。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更反复推论。岂能以闻赞、谤而生嗔、喜,由此可验知有我,即使闻赞不嗔,也不可认为不贪不嗔即我空。如果修道者真知我是空的,则虽闻谤也不见有我被诋毁。又如果真知我是空的,则不见有我欲济度的人而我为他说法,如果还有我说法之见,正是我相还没断。其余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可如是辨明。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等不同深浅的我相,都是末世修行人的毛病,应当断除,但是末世的求道众生,每每妄认我相为涅槃,即是说病为法,深可怜愍!如此修行,功愈勤则病愈深!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比方说,一个人若听到禅宗祖师自认即身成佛,或听说某人修男女双修,或听说某人讲证果,就很气煞而想对付他们,此人想排除他所不同意的法,可见他的见取见烦恼还很重。世间就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修行人,他所认为正确的法,如果你跟他同个见地,他就高兴教导你;若他认为你修的法是不正确的,而你不听从他的教导,他就排挤你。他不是嗔人,而是嗔那个法。如果一个真正放下烦恼的修行者,你所认为的法正确或不正确,跟他都无关,他都没这个烦恼,这样才真正放下我相。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不了知四相的深浅,想以如来的了解,以及如来的修行,当成自己的修行,终不成就。就是说,不了知四相的人不能修圆觉法门。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还没有得到以为得到,还没有证悟以为证悟。这称为增上慢人。“得”是指得到一些因果上的果报,比如修道者完成初禅,就是得到初禅。“证”是指证果。“见胜进者,心生嫉妒”,此种人若见有胜于己而更求前进的人,其心必生嫉妒,这就可验知其实未得未证。“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这些修道者之所以有嫉妒心,都是由于未能断除我爱的缘故,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末世修行的众生,其目的是希望成道,却不求净心自悟。唯以增益多闻为能事,多闻只能增加知识,纵有知解,也只是增长我见,知解成为悟道的障碍。凡是执取知解的宗教师,都会认为从经教学来的道理才是正法,而个人修行的证悟是邪教。这样的宗教师的见取见很重,他心中必定是正邪滚滚。信徒向他学习,不求观察自心,只增长如何辨别是非人我之见;自己不修,却爱检查修行人的过失。他不知道任何修行人证悟未圆满所以会有过失,也不知自己将来修行时也会有过失,于是不能容纳而排挤有过失的修道人。就是因为这种宗教师的是非心造成教派分裂,乃至引起宗教间的斗争。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希望成道的人,应当精勤降伏烦恼,发起大勇猛之心,还没有得到的善法要令得到,还没有断的恶法要令断,贪心、嗔心、爱心、傲慢心、谄曲心、嫉妒心能够对境不生,对人、对自己的贪爱都不生起,都寂灭了。佛说这个人,有机会慢慢成就佛道,以断除烦恼为目的,去求善知识、学习佛法,才不堕邪见。如果于所求的法别生憎爱的心,或对所求的善知识有喜爱、厌恶的分别,都是因为我相的根本未除,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净诸业障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都是由于执著、贪着我,在无始流转生死中,还没有除掉我、人、众生、寿者四种相,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生爱憎心、谄曲种种念头,所以心多迷闷,不能证入圆觉城。
如果刹那之间能够回头觉悟,应先去除贪嗔痴,更进一步去除心中对佛法的憎爱心,这样就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心从何处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如果对于所求的法,另外生起憎爱的心,究竟不能成就。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