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八章 辯音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十四、如果諸菩薩以修叁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後起無礙度生作用。然後修禅那而斷煩惱。最後安住奢摩他的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十五、如果諸菩薩先成就叁摩缽提的變化力,作菩薩的度生事業。然後修奢摩他的至靜,同時修禅那的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十六、如果諸菩薩以修叁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同時用神通變化力量資助于修奢摩他的至靜。然後乃修禅那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十七、如果諸菩薩以修叁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同時以變化力來資助于修禅那之寂滅。然後住于奢摩他清淨的無造作心。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下十八至而十四是以禅那爲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十八、如果諸菩薩先修禅那的寂滅力——斷除煩惱。然後安住至靜的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十九、如果諸菩薩先修禅那斷除煩惱,證得寂滅力。然後修叁摩缽提起變化度化衆生的作用,叁摩缽提既依寂滅力而起,所以于一切境都有寂滅與幻化的力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二十、如果諸菩薩先修禅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有了寂滅力的種種自性,自然就安于奢摩他的靜慮。然後菩薩就進一步修叁摩缽提的神通變化來度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一、如果諸菩薩先修禅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由于寂滅力無作,進修叁摩缽提種種變化作用度化衆生時依然無作。後依此寂滅的清淨境界安住于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二二、如果諸菩薩先修禅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然後安住寂滅的種種清淨而修奢摩他,同時修叁摩缽提幻化度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二叁、如果諸菩薩修禅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同時以寂滅力資于至靜的奢摩他。然後再起變化修叁摩缽提。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四、如果諸菩薩修禅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同時以寂滅力資于叁摩缽提的變化。然後再進修至靜清明境慧的奢摩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下面這種菩薩是圓修叁種法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二五、如果諸菩薩以圓覺的智慧,以圓融合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于一切諸性相變化都不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本章所名二十五種定輪,都是于圓覺法門的修習方式。此中諸菩薩等,都指悟入圓覺而能隨順的人。所謂“圓覺慧”,是指有此隨順圓覺的智慧。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本經以菩薩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法門前後次第來區分,說有二十五清淨定輪差別,一切菩薩的修行都不出這二十五輪。

  如果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要依照此二十五輪而修行,“當持梵行”即持好戒,“寂靜思惟”即修定止息妄情,思惟是一心正念。“求哀忏悔”,求哀是于叁寶前虔誠恭敬請求哀憫加被,忏悔是發露先罪,不可覆藏,發誓後不再造。經二十一日後,“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以二十五條布或紙個別寫下定輪名字,再結布或紙爲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然後虔誠地將二十五輪的結混合,隨取其一,“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依結所開示,便知道自己的根機,是頓是漸,決定應該修哪一個定輪。“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圓覺不得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 叁摩提禅那。

  叁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叁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辯音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菩薩得無礙的清淨智慧,皆依禅定生: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都與定相關。“叁法頓漸修”,有些人修這叁法的任一法就能很快成就——頓;有些人要慢慢地修——漸,總共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一切十方諸如來,過去、現在、未來的修行者,沒有不因爲這修行法,而得成菩提。

  依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修行的菩薩,不論頓漸,所修的法是屬于有修證次第,“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頓覺人不假修行次第,直成佛道,所以不須依二十五輪修習。頓覺人就是指最上根菩薩,只要聽聞文殊師利菩薩章的“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就能頓修普賢菩薩章中的“菩薩如幻叁昧”,直接覺悟幻化中的圓覺妙心,過去禅宗大德就是這類覺悟者。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應做決定:自己應先修何法,後修何法;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八章 辯音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