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佛在開始修行——因地的時候,先以智慧來覺悟,然後才去圓滿佛果。此智慧就是指圓覺,即是覺悟到一切法本來就在圓覺之中。“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徹底了解無明的真相——本在覺中,知道無明有如空花,就能免除無始以來的生死流轉。因爲他知道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看到生死流轉也不實在。“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好像一個人在夢中見到種種東西,當他醒時一切都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就是說,衆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于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如果修行人的覺悟圓滿而遍十方界,就能夠成佛道。上次我講到,阿羅漢只覺悟到其所存在的世間、空間的一切無常,不再執著了;菩薩的覺悟不只如此,還能夠知道他方世界的種種變化;佛的圓滿覺悟遍十方界,無所不知,即沒有了所知障。
聽到這裏,有人要問:“如來藏也是性空的,只說般若性空的道理不說如來藏可以嗎?”答案是也可以也不可以!對小乘人可以只講空性便能令他覺悟寂滅,但是覺悟空性未必知道諸佛的智慧及其境界,所以佛對菩薩進一步開示如來境界——圓覺妙心。”可以這麼說:當一個人執取中觀爲究竟而如來藏爲方便說,他往往忽略“是智慧(般若)證性空”,他不了解般若本來圓滿具足,緣起空性是依有相境界而建立的無相義理,無法說明如來的無相境界——光明、平等、清淨、圓覺遍滿。法界本圓覺是如來的無相境界所知,是諸佛一切智的因,也是衆生自以爲迷惑的因;衆生迷惑于圓覺妙心的顯現,執取顯現爲緣起的有相世間,對那些執取有相、有緣起、有因果者,佛說諸法緣起性空來引導他覺悟無相。
“衆幻滅無處”,世間的一切幻化消滅,並沒有一個消滅處,因爲生與滅都不是真實的。“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修行人真正覺悟(成佛道)遍十方界,並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爲本來圓滿具足。同時也沒有成道的人,沒有成道的道果,是本性圓滿故。本經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覺性。其實十方界是心的顯現,衆生在這顯現中感受到的時間、空間、物質等等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我曾說過,任何一個法其影響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說,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覺遍十方界,然而衆生執著認爲那個法存在在某個位子,保持在一段時間裏,這是錯誤的。同樣地,由于不了解圓滿覺性顯現一切法,迷惑者執著有衆生去成佛,于是認爲衆生與佛皆有佛性,乃至無情也有佛性。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對于覺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發菩提心。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爲菩薩必須先認識到一切法本來覺遍十方界,然後以此智慧而覺悟、發菩提心;修解脫道的行者認爲世間苦,要出離,就從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來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如果未來世的一切修大乘的衆生,從覺遍十方界的知見來修道,就不會墮入邪見——自以爲大乘人卻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見。
關于邪見,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範疇:小乘教理中以常、樂、我、淨是邪見,無常、無我、苦、不淨是正見;大乘教理中說常與無常都不是正見,因爲常與無常的見都是迷惑者所見,本來無相的幻化中,無常亦無無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見是“一切法本性清淨圓滿”,也就是本經中說的“一切都在覺中”,你認爲你是在迷惑中,本經卻說你是在覺悟中。
以圓覺法門說,如果你不在覺中,你不會來見我,我不會見你。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你所執取的業知道今天來見我;在我所執取的業也知道今天去見你。現在科學家從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細胞組織,培植出一只克隆羊(複製羊)與原來的羊一模一樣,那塊細胞知道它將來是一只羊,當然那塊細胞也知道它原來那只羊的樣子,雖然細胞不是衆生,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誰,都認同你。不只是細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誰,這就有如一支軍隊去作戰,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總司令要做什麼,按照他的指揮去做。我現在講了這麼多話,同時頭和手做了很多動作,我身上的細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應,這真是不可思議!它們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講話。同樣的,在我所執取的業裏,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媽媽在哪裏,一切都在覺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業海中到她那裏投胎,但是我們執著認爲現前的六根境界裏有我,認爲現前的活動才是我的活動,于是不知我與佛一樣覺遍十方,這樣就認爲有一個我在迷惑了,而事實上本無我,一切本在覺中。
我們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講心,但是,有好幾種心的說法,其中在本經中所講的心是法界的覺性,稱它爲圓覺妙心。其實本來也不應該稱爲心,它是“覺”,圓覺的“覺”,但是以人的見解來說,凡是知覺都叫做心。說到“本性圓滿”,千萬不要認爲有不同的法各別都本性圓滿,在這裏的本性圓滿是一切法之間,互相含攝不可分割地互相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一定的界線,此圓滿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沒有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質,在同樣的知覺中,叫做一心法界。當菩薩認識到這一點,于是不懼生死不愛涅槃,就不會想要從世間求自我解脫,他必定會生起廣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終覺悟到平等圓滿的一心法界。正如經文所說的“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因爲本經是宣說如來藏的經典,希望大家對如來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須提到一部論著,此論深深地影響中國佛教對如來藏的看法。如來藏的教法傳到中國,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有一本專講如來藏的論著——《大乘起信論》。這部論著標明是馬鳴菩薩造的,但是有人說不是,甚至有人說是中國人僞造的。《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如來藏,將一心分成二門來討論:一、從衆生心的本性不生不滅義,立心真如門;二、從衆生心的流轉還滅義,立心生滅門。關于生滅,我要提醒大家,當衆生迷六根境界爲實有,佛說生滅無常來開導衆生,不可由此而說有一部分的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只能說迷惑時以爲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在本經中說:“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意思是說,在如來藏中是沒有生滅的。爲什麼呢?因爲它沒有種種生滅的知見,有如法界性,一切萬法都有相同的性質,就是其本質是空的如來藏,有時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圓滿遍十方的覺性,而且是常不動,沒有生滅的現象,但是衆生迷惑,見到有生有滅。
如來藏中沒有生滅,並非什麼都沒有,因爲每個法都是覺性圓滿遍十方,互相影響世間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說某個法從這邊消失,因爲生滅相是衆生執著有法從某個地方出現或消失,才會認爲這個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萬法本來圓滿遍十方,就不會有所謂某個法及它在哪裏的分別了。這也就是“如來”的真義,即無生滅、無彼此而來,一切衆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認爲生滅的世間不是真實的,迷惑世間是實有的衆生卻認爲世間是有生滅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離生滅的世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