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煩惱

  煩惱

  在四聖谛(苦、集、滅、道)的苦聖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過去所做的業已造,現世要受報;而現前的煩惱決定于我們,可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聖者,證果的聖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煩惱,不讓它生起;我們凡夫沒辦法,這其中有多個原因,一般認爲這是我們業障深重,但是根據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後,因爲迷惑而生起的。煩惱的種類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煩惱、有的稱爲叁毒;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現在要講的是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各種隨煩惱。

  一、根本煩惱:

  最根本的煩惱有貪、嗔、癡,稱爲叁毒。一般人說某人很貪心,很會發脾氣,很愚癡,這與佛法中所說的貪、嗔、癡有點不同。

  (一)、貪:佛法中說貪是于叁有及資具(順境)染著不舍。叁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因爲衆生貪欲界、色界的種種事物,及貪無色界的種種心態,使他們繼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輪回生死。衆生對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欲界;衆生對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色界;衆生對無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無色界。當一個人無欲界的種種貪愛,就會生到色界;對欲界、色界之種種貪愛已斷除,則在無色界受生;斷除這叁界的種種貪愛,就再也不來叁界,叫做不受後有,再也不貪著這叁有了。

  貪著叁有及資具是講貪著叁界中的種種事物。我們生長在人間,貪求人間所享有的物資。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睡高廣的大床,穿華麗的衣服,坐舒適的椅子,此種貪著使我們再來欲界受生。但是此貪心是過去的業習,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抽煙,今生有人叫他抽,慢慢學習,對香煙染著,上了瘾,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香煙就想抽,以後沒看到香煙也想要抽,我們說他對香煙有貪愛。凡夫對叁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煙瘾一樣,沒有在眼前,內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來叁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輪回,所以貪是叁有之貪。

  (二)、嗔:一般人對嗔的了解是:發怒,生氣等,但佛法中說嗔是于叁苦及資具(逆境)憎惡不能忍受。

  苦有叁苦:

  (1)、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會屬之。

  (2)、行苦:東西變化無常,我們做不了主。五蘊熾盛苦屬之。

  (3)、壞苦:既是樂受變壞或得不到。愛別離、求不得苦屬之。

  對于這叁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業報又是如此這般做不了主,又丟不掉,所以對這叁苦起嗔心,然後對引起叁苦的東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對仇人的東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駕一輛老爺車,半路抛錨了,不能准時赴約,結果苦惱起,嗔心生,連那輛老爺車也都被敲、被踢,這就是對此資具也討厭。

  貪是對于順境起貪愛之心;嗔是對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們所對的境是絕然不同的。貪、嗔的心絕對不會同時生起,貪愛那個東西,絕對不會嗔它;嗔那樣東西也絕對不會貪它。或許有人會這樣認爲:我愛某個人,我也恨他。這件事是應該如此理解:比如一對戀愛中的男女,結婚前覺得對方有許多優點與美德,結婚後卻發現對方有一些缺點,結果有時貪愛他,有時又嗔恨他,但貪愛與嗔恨的部分是不一樣的。兩種心情混在一起時,他就搞糊塗了,到底我是愛那個人呢?還是恨那個人?所以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但貪愛與嗔恨之間,取舍不定時,則産生愚癡。

  (叁)、癡:既是無明,于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說對于真理的實、叁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叁件事情迷惑,沒有信心;或是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癡。比如說你愛某人,是愛他的優點與美德;你嗔某人,是討厭他的缺點。這使你混淆,把兩件事當作一件事,不知是對或是錯,不能明辨是非,就産生愚癡。實際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滿、美好,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好壞在一起時,不能分辨是非,而産生不知取舍,結果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愚癡。

  我們對事理不明白,不知曉,這也可說是愚癡。當我們愚癡時,往往會做出各種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們可憐他,認爲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毀滅,讓他早日解脫,這就是愚癡。因爲我們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業報,決不會因爲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這世逃不掉的,這使對事理不明白而産生的愚癡。

  (四)、慢:把自己和別人相對比,內心産生高傲的心理,稱爲慢。慢有許多種,最普通的一種就是“自尊心”。當你比別人差時,事情做不成功,失敗了,別人嘲笑你,有滿心的你就産生苦惱,認爲你與他平等,這就是慢。衆生“慢”的心理可分叁種情況來看:

  (1)、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高,而你也認爲比他人高。

  (2)、你的地位、名譽與他人平等,而你卻認爲比他人高。

  (3)、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低,而你卻認爲與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産生是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産生的。比如人有汽車,我沒有,認爲他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要買罷了,這就是慢--與人平等,卻認爲自己比他人了不起。再比如:來這兒聽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設這其中有一位是大學生,他可能會認爲自己是大學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認爲比他人強。但他回到家裏,進了廚房,他的媽媽可能就會說:你這個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不會煮也不會炒,還是我比較行(慢)--比他人低,確認爲比他人強。所以慢心的生起是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五)、疑:對于諸真理常猶豫不決。曆史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脫生死,你卻認爲有煩惱怎麼能夠解脫生死呢?對此真理産生不信的心理,稱爲疑。此懷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並非真理不可讓人懷疑,而是我們對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懷疑之心,這是一種煩惱。比如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蘇”,有人聽了就相信,但有些人聽了就會産生“是不是姓蘇啊?”此懷疑之心,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煩惱。有再打個比方:“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聽了就産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産生懷疑,這種“疑”的心理狀態,就是煩惱。我們對某些事理,再還沒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懷疑的態度。當我們真正徹底明了後,就能接受、相信它,這種懷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沒證悟初果,他對四聖谛、叁寶多少會有疑問。這疑問我們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礙我們證悟初果。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法深信不疑,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後,如果沒有證悟,就會生起疑問,懷疑起來。這並不表示當初他對某修行法門沒有懷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蓋住。“疑心”是一個很深的煩惱,它是根本煩惱之一。例如:有人對“四念處”這個修行法有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學,但沒有什麼成就,就懷疑此修行法;因爲沒證悟,更懷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的煩惱。一般很深的“疑”煩惱凡夫是不容易發現的,除非我們面對修行、煩惱等磨練的時候,才可知道我們對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我見,對世間看得很清楚,對佛法就毫無懷疑了。

  (六)、不正見:對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確之知見。

  (1)、身見: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稱爲“我執”。我執有兩種:在行爲方面的我執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執稱爲“我見”,也叫做“身見”。我執並非是聽完無我,相信無我,也確定無我的道理是正確後,就無此煩惱,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罷了。我執中的“我慢”是我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煩惱,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外的對立,外面的是外境,裏面的是我。因爲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之念頭,就會起貪、嗔、癡等煩惱。譬如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脅時,他會怕死,此怕死的行爲不是我見,而是我慢。“我慢”不可憑聽講道理來破除,它必須以修道來斷除;“我見”是一種思想上的煩惱,它可通過明了無我的道理,就可破除之。

  (2)、邊見:由于身見對于我生起斷、常見,稱爲“邊見”。先有我見,才有邊見。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認爲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稱爲“斷見”。

  (3)、邪見:謗無因果(業因果)、無作用(轉世、父母),無事實(佛、阿羅漢)。謗無因果,起種種邪見。認爲作善無善報,做惡也無惡報,此是無果。有些人認爲人的出生是“無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來;死後一了百了,既是“無果”。有些人認爲殺死雞鴨無需受報,雞鴨是生下來讓人吃的,此屬于“無果”。世間有叁世,既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他不相信,此既是“無作用”;對佛陀所說的叁寶、四聖谛等,以爲“無事實”,而加以毀謗。

  (4)、戒禁取見:執持不正確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爲牛吃草沒殺害生命,就認爲也應該吃草;有些人認爲牛是幹淨的,所以吃牛肉不吃豬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5)、見取見:執取諸見爲已見,認爲此見是最優勝的,最正確的,而生起鬥爭,稱爲“見取見”。執取前面四個見,認爲是最正確的,也是見取見;比如你認爲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邊見”中的“斷見”,而你卻執著這種見解是正確的,這個執著稱爲“見取見”。世間人往往執著自己的思想、知見是正確的,別人的是錯誤的,乃至執著正確的知見是對的,亦是見取見的煩惱在作怪,並非我見。

  這六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稱爲叁毒。貪、嗔、癡、慢、疑爲“五鈍使”(思惑)要修道…

《佛學基礎知識 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