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如這個杯子在你身體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並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在裏面,難道它是在身體的中間?有嗎?沒有。我們在身體裏面、外面,甚至于中間,都找不到,所以“我”並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並不是我。
(二)、心是不是我?有人認爲,既然這個身體不是我,那麼這個能想,能知的心就是“我”吧!你們是否曾經這樣想過?有些人認爲,我們的心修行,這個身體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體來修行,這個心是真的,它才是“我”。這是否正確呢?讓我們來看:心念可分爲前念、後念和現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經滅了;比如說,剛才你們的心聽我所講的法,剛才的心已經滅掉了,所以“我”並非前念。上面講的“我”是不變的,既然它會滅,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後念的心還沒生起,既然還沒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現在的念,所以我們的前念和後念都不是我。那麼應該是現在的念吧?
佛陀經常形容我們現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直念念不停留。我們的心如流水,它既生既滅,不能自主。打個比喻來說:當眼睛看到紅色的東西時,心就想起紅色;如果看到藍色的東西,它就想起藍色,由不得你!因爲你心裏所想的東西時受到外境所影響,你被煩惱拖著,做不了主。比如人家罵你,你鬧起煩惱就回罵人,你絲毫做不了主。我們現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滅,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並不是現在的心。
(叁)、身、心之外有個“我”嗎?身體和心念都不是“我”,那麼到底誰才是“我”?我們在身體(物質活動)和心(精神活動)中找不到“我”,或許有些人就以爲在身、心之外有一個“我”。這樣我是否有?它是誰呢?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質、不是身體,那它是否有煩惱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如果有如此這樣的“我”,那它一定沒有煩惱。我們有種種的煩惱就是因爲有身、心在活動,所以知道這個“我”有很多煩惱,但是那個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煩惱的。如果有一個沒有煩惱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經解脫了。但是你現在還沒有解脫,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質以外,有另外一個“我”,它在控製著我們的身、心。如果有的話,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兩種人執著有“我”:一者、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我”;二者、執著五蘊的身心就是“我”。剛才講過這兩種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沒有,所以“我”不存在。從以上的推理來看,沒有一個超然物外的“我”,也沒有在身內、身外的“我”。
佛陀說衆生的身心是衆多因緣聚合的結果,既是我們過去有種種的業因緣,它們湊合形成我們現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個聚合,以佛法來說,既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既是身體;受、想、行、識既是心。五蘊就是身和心,佛陀說它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結果,當中並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但是我們卻把此身心稱爲“我”。這並不是說有一個“我”在身心裏面,也不是說這個身心有一個“我”,是我們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們衆生給每樣東西名稱後,就認爲它是實在的。但佛陀說不是,是假的,是一個名稱而已,“假名我”亦複如是,在這名稱裏面,並沒有一個實體存在。但是我們凡夫將這假名我執著以爲真,稱爲“我執”。我們現在應該明白,所謂“我”原來是一種執著。“執著”之意是什麼呢?我打個比喻:有人抽煙,慢慢的就染上煙瘾,對香煙執著了;如果我們一直教導一個人“我”“我”……;這個身體是我,這個心是我,那它就執著了,認爲這個“我”是實有,它就執著這個“我”,稱爲“我執”。由于這個“我執”,我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我”原來是這樣來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諸法無我”。佛陀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但是可以將五蘊稱爲“假名我”。佛陀也用這個“我”,甚至于佛經的第一句話說“如是我聞”,但是我們要清楚的確認它只是名稱,沒有一個實體,所以稱之爲“假名我”。
爲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諸法無我”,我們就得認識什麼是“自性”。世間任何的東西,經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讓我們知道它的存在,稱爲“法”。凡是我們所看、所聽或接觸到的東西,既是“法”;我們要認識這些“法”,就得給它一個名稱,過後,我們執著這些“法”,認爲它是真的,實有的。比如雨水:天上烏雲密布,下起雨來,你就認爲這個世間有雨水。這雨水當中是否有一個實體存在?沒有。“雨水”也只不過是水罷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陽光照射,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升天稱爲雲;雲在空中飄來飄去,遇到冷空氣就凝結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來越重,就從天上落下來,形成了雨水。因爲這樣的作用,讓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給它名稱。在這名稱底下,你就以爲有“雨水”滴下來。在這世間是否真的有一個東西稱爲雨水呢?完全沒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就變成河水、溪水,最後變成你喝的水。我們執著世間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體,它保持著一個形狀,你就認爲它是真實的存在著,我執亦複如是。
“我執”有兩種:一者、人我執;二者、法我執。“人我執”既是執著世間有一個衆生爲我,事實上五蘊身心以外並沒有東西,但我們認爲有一個人--我;也既是執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稱爲“人我執”;此外,我們對“法”也有執著,認爲它有自性,比如說,我們執著天地之間有太陽、天空和地面,這就是所謂的“法執”。而我們執著五蘊的身心(法)是實有法,故稱之爲“法我執”;“我執”造成我們認爲世間有我,故我不可得,本來沒有。我打個比喻:請問你家裏的豬叫做什麼名字?假設你家根本沒有養豬,那肯定它沒有名字,是嗎?所以你的心裏根本沒有這個我,但是你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我”,在這個世間根本沒有這回事;我們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沒有我,佛陀也告訴我們“無我”,這是真實的道理。你們如果不信,盡管可以從身體、心念、身體心念以外去尋找,看它是否存在?結果你們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還認爲有,那時我們的愚癡、執著,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諸法無我”,此是叁法印中的第二個法印。
“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中的“行”和“法”之間的差別是:“諸行”是指造作的法;“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沒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間,法可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兩種。有爲法是我們迷惑造作,它生滅無常,所以說有爲造作的諸行無常。有爲法無常,無爲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在這涅槃的法中,並沒有我。諸法無我中的“法”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諸行無常只包括有爲法。因爲涅槃是沒有造作--無爲法,它也是無我。諸法無常是不對的,諸行無常才對,因爲有些是無常的,有些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無常的,所以諸行無常不包括涅槃,如果說涅槃是無常,那就錯了。所以我們不能說諸法無常,我們必須說諸行無常。但是我們可以說諸法無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爲法或無爲法中都沒有我。但是不說諸行無我,諸行肯定無我,諸法也是無我。所以說諸法無我便包括了諸行無我,但是諸行無常,諸法未必無常。
叁、涅槃寂靜: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翻譯成爲中文稱爲圓寂。“圓”既是圓滿;“寂”既是寂靜。我們通常會看到 文上寫某某出家人圓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這是錯誤的,是一般人誤用的,是一般人誤用了這個詞語。“圓寂”的意義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爲的境界,既是不生不滅。“滅生死”是衆生不用在叁界六道中生死輪回,了生脫死了,稱爲滅生死;“滅煩惱”是凡夫有種種煩惱,如果覺悟,把全部的煩惱都放下,既稱爲滅煩惱,涅槃又稱爲解脫,就是解脫生死與煩惱。那麼“解脫”是怎麼一回事那?打一個比喻:你們被關在監牢裏面,今天被釋放,重見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脫,解脫有自由的意義。解脫是針對生死與煩惱來講,佛陀說我們衆生被煩惱所束縛,所以要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煩惱是我們心中的監牢,把我們的心層層的捆綁住,給予我們種種痛苦。解脫煩惱,並沒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貪嗔癡及見解所執著的渣滓皆丟光。如果追求解脫者想“得到”解脫,那就是錯了,因爲解脫是“什麼都得不到”,心中無所得才叫做解脫,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沒辦法解脫,因爲解脫只是把一切的煩惱放下罷了。證悟涅槃者真正見到不生不滅的諸法真相(涅槃)。我們凡夫在這世間所見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無常的生滅(諸行無常),對不生不滅的諸法真相不知不覺;修行者解脫生死證悟涅槃時,他見到萬法原來是不生不滅的,此是諸法的真相。佛經中常說:“證悟涅槃的聖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滅。”
涅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經常會誤解涅槃是一種境界,很多人以爲我現在在生死煩惱的此岸,某某人證悟涅槃就是進入涅槃的境界,事實上涅槃並不是進入一種境界。爲什麼這麼將呢?我們來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個因是無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無常。如果涅槃是一種境界,能進入那種境界,必然能夠出,有進、有出,就是有生滅,那麼它必然是無常的。所以涅槃並不是一種境界可進、可出;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沒有證悟到涅槃的人,《金剛經》上說了:“菩薩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其義是:實際上並沒有衆生進入涅槃,沒有證悟涅槃的人。因爲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滅,裏面找不到一個“我”。諸法無我,又是不生不滅,所以沒有人進入涅槃。覺悟者證悟涅槃時,並不是感受到“我”證悟到涅槃,因爲當有“我”的概念生起時,它就生起凡夫見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覺得有…
《佛學基礎知識 叁法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