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四聖谛

  四聖谛

  【四聖谛的意義】

  “谛”就是如是不顛倒,既是真理。“聖谛”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聖谛”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谛;二者、集聖谛;叁者、滅聖谛;四者、道聖谛。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谛來度化衆生。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道”。這個“道”是種種的修行方法,他沒有辦法開示诠釋,所以四聖谛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谛,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佛陀闡釋四聖谛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間的因。在經典中有這樣的比喻:衆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以及煩惱,既是有各種的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告訴衆生,並且指出那些解脫的聖人,沒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悅,以及解脫病苦的方法。

  【四聖谛的次序】

  (一)、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叁)、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衆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一、苦聖谛】

  苦既是逼惱的意思。衆生經常被無常所患累、所逼惱,所以說是苦。苦相可分爲叁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爲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兩種果報。

  (一)、苦處:

  (1)、有情世間:衆生的身心活動,稱爲有情世間。1、根據衆生的種類來分:

  它可分爲五類: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人,稱爲五趣;另一種分類加上阿修羅,和稱爲六道。

  2、根據叁界來分別:

  根據欲(欲望)以及色(物質),有情世間可分爲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a、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欲),這叁種欲望。欲界的衆生皆具有此叁種欲望,然而人類除了這叁種欲望外,還加上愛財,愛名,稱爲五欲。

  b、色界:此界的衆生都是依據禅定進入色界,沒有欲界衆生的欲望,唯有清淨微妙的色身。

  c、無色界:無色界的衆生不但沒有欲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他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的世間;只有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等的心,以及心所生發在活動。

  (2)、器世間:根據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物質,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針線等物質,以及物質的活動現象,如光、聲音、風、冷、熱等。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是由我們過去的煩惱,造種種業所形成的力量而産生的,因爲過去的煩惱造作,所以現在受報;現在的煩惱又繼續造作。凡所造作(有爲)都是無常;無常必然是苦,爲什麼呢?因爲無常就不自主,不自在;衆生對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不能做主,所以稱爲苦處。

  (二)、苦相:

  (1)、叁苦:

  1、苦苦: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受”有苦、樂、舍叁種受,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還有引起苦受的種種法也是苦,被稱爲順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燒到,手痛是苦,而燒你的那些東西的作用也應該歸于苦。我們會感覺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們要遠離、要抛棄,但它又如影隨形般地窮追不舍,所以我們覺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種苦屬之。

  2、壞苦:樂受以及順樂受法變壞而引起的苦。我們享受快樂時,它卻如朝露般的消失無影無蹤,令人懷念,我們貪愛,就感受到苦,稱爲壞苦。是你感受到快樂的東西,稱爲順樂受法,因爲變壞所以苦。愛別離與求不得苦屬之。

  此苦苦與壞苦是由嗔、貪所引起的,此兩種苦凡夫可以世間的智慧覺知之,稱爲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爲造作都是遷流變化,它包括苦苦、壞苦、舍受。我們不把不苦不樂受(舍受)當作是一種苦,但依行苦來看,它也是一種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無常變化,舍受之後,樂受、苦受業接踵而來,因爲它遷流變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爲“行苦”。此種行苦愚癡的凡夫不知不覺,唯有聖人能覺知,稱爲聖義谛苦,五取蘊苦屬之。

  (2)、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衆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此外,子宮裏的種種不淨,如羊水、血等,我們都得忍受,真苦;胎兒出世時,要從小小的陰道中鑽出來,有如兩座山壓頂,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嬰兒的皮膚很細嫩,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身體好像針紮那麼痛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覺得比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無依無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種苦。

  2、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樣樣不如人,因而覺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皺紋滿面,腰彎背婁,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無所事事,又擔心被子女遺棄、孤寂與疏離難以掙脫,尋取溫暖與親情難得;年輕力壯時,高朋滿座,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誰也沒料到晚年的境遇卻是如此的孤單,寂寞與淒涼。

  3、病苦: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種種,有些病很輕微,有些病很嚴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結果暴病而終。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讓你叁分,真正來講,“吃”是病,貪東西也是病,但這些是屬于心病,這兒講的是身病。我們的身體有如機器,終歸會變壞,變換就是病苦。

  4、死苦: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衆緣逼迫而終。臨命終時,死的境象令人難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時,嚇的面色變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時,不願死去,雙手抓的緊緊。如果有一天我們發覺雙手不能動彈,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內心一定很恐慌,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經麻木了,無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說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麼?但是沒人講反正要病嘛,理它幹嘛?當你病了,會呱呱叫,病苦來時,就受不了。當死還沒來臨時,你嘴巴大,愛講大話,當它來時,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會嚇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還沒動到你,就嚇到如此這般,等死期到來時,更不用講了。

  5、怨憎會苦: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這就叫做怨憎會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爲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天天見臭、面臉臭;或是打工仔,雖與老板不和,但爲了家計,爲了五鬥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歡的老板見面;還有某些同事,跟你吵過一次架後,兩人見面就不說話,因爲某種業因緣,你不能離開他,天天要會面,這就是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爲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覺到苦。比如做父母親的,女兒出嫁或是兒子出國留學,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常挂心頭。有的傷心流淚,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這些還不太嚴重,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爲人的欲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蘊苦:我們對五蘊(既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産生執著,稱爲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刹那刹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叁)、總結:

  在這叁苦與八苦中,真正的苦是發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聖人能覺知。佛教所說的苦與世間人所說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並不是世間人所知的苦受、樂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覺知的苦是: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爲變化,終歸變滅,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爲“行苦”。如果佛陀沒有爲我們闡述,我們凡夫對它是不知不覺的,因爲我們迷在苦、樂之中。這個苦必須以智慧觀察,所以初學佛者應以聞、思、修中的“聞慧”來了解“行苦”是一種苦。這個“行苦”並非“苦苦”與“壞苦”,而是因爲不自在,就是苦。苦聖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沒有它,我們可以想盡所有的方法,修各種福報,追求種種的樂受;如果福報很大,在天上或人間享受五欲之樂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苦爲何物,只知道樂,那麼這個苦聖谛就沒法成立。但實際上並不如此,這五欲之樂是包含在行苦中,因爲它會變化、變壞;也就是說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樂,但天福有享盡之日,樂報沒了,苦報就接踵而來…

《佛學基礎知識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