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語白話淺譯
明天臺山幽溪沙門傳燈述
法宣法師白話譯
所謂的修行法門,乃是釋迦如來對治病症之良藥也。醫藥隨著衆生的疾病而增廣,其數量超過于恒河沙。其中求其至爲捷徑,最爲簡要者,則沒有勝過于念佛求生淨土之法門。可以說是快速出離生死的玄關,疾速成就正覺的秘訣也。然而凡是修行佛道,求于出離生死輪回,必須仰仗叁種力量,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叁者本有功德之力。
若是惟有從事自力之修行,悟知明了自己的心地,破裂去除迷惑之網,出離愛欲之河流,然後成佛作祖,這個稱之爲自力,乃是廣大心量無法測度的好漢,真正是大丈夫也。就如同佛陀在世之時,以及正法當中的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諸大祖師,就是這樣的人也。
若是像法末法之世,距離古代既已遙遠,根機器度淺薄低劣,有些人雖然修行而不悟道,有的雖然悟道而未精純,向內觀照時似乎是很解脫,可是面對境界時仍然迷惑。縱使不會迷失,但是就如同尚未燒烤的壞器泥土一樣不堅固。菩薩尚且有隔陰之昏惑,初果有入胎之迷昧。如今只是一般的博地凡夫,怎麼能夠免于隨著生死而流轉呢?此乃是自力之修行無有功德,想出離塵俗卻未有功效,一步差錯而導致百般錯誤,實在是可令人感到寒心。
是以諸佛菩薩,委曲垂示方便之修行法門,因此而又有仰仗他力的法門興起也。此方便之他力法門,經典論典當中所發揚闡明的,其種類也非常衆多。求其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地叮咛,極力言語稱揚贊歎;列位祖師弘傳流通,人人心中崇敬奉行,則唯有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爲究竟也。可以說是言言闡明唯心淨土之心宗,句句演說本性彌陀之妙法。能夠悟此道理者,便可通達衆生心與佛心平等,自心的國土與佛土無有差別。修行此法門者,可以獲得妙觀與妙境互相符合,自力與他力兼相濟助。
況且自性本有的功德之力,無始以來本性具足者,因爲此念佛法門而可以全部彰顯。曠劫以來積累之功德者,藉此而可頓時顯發。是故得以在娑婆世界業報已滿之後,極樂淨土便現在于前,然後由蓮華化生,不再迷于胎生之五陰。一旦進入佛國淨土之後便永遠進入,更不會再有退轉之事,是故經中曰:“衆生往生極樂世界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量甚爲衆多。”比起在娑婆世界學習佛道,經曆的六塵境界之粗惡強大,險阻危難的種種惡道,無處而不具有如此惡緣,完全是無法並列比較也。
然而言說之並非困難,修行之則較爲困難。修行之也並非困難,其修行的心要則最爲困難。此乃是昔日古人之所警誡,而在我輩之人所應當遵守者。然而若是求其爲我人真切的教誡者,則莫重要乎于楊次公的兩句言語,即是所謂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所謂的念佛乃是爲了專一其心,至誠懇切而執持名號,專一心志不可散亂,此乃是吾人應當盡心努力之處。然而或是忘記而不能念佛,或者雖有稱念而不能心志專一。這沒有其他的理由,乃是被情執貪愛之所牽引也。減輕貪愛以杜絕其妄念,斬斷情根以脫離貪愛之網,此乃是吾人所應當盡心努力也。然而或者心中憶念情愛而不能忘懷,或者雖想忘懷而尚不能斷盡,此沒有其他之理由,這是因爲念佛之心不能夠專一也。
是故念佛求生極樂淨土之人,尋常時對娑婆世界有一個情愛不能夠減輕,則臨命終時便爲此情愛之所牽引,而不得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是有很多的情愛呢?換言之即是對于極樂世界有一念之不專一,則臨命終便被此妄念所轉,而不得往生極樂淨土,更何況是有很多的妄念呢?
這是因爲情愛之所以爲情愛者,有輕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報者,有依報者。如果明白而列舉其項目,則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各種道術百般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以及種種微妙美好之事物,沒有辦法一一枚舉。大者而重于泰山,小者而輕于鴻毛。只要有一物不能忘懷,即是愛也。有一念之不能遺忘,也是愛也。有一個情愛存之心懷,則求生之心念便不能專一,有一念不能歸于專一,則不得往生極樂世界也。
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以說是刮除遮障眼睛之翳病的金錍良藥,治療膏肓重症的有效聖藥。凡是有志于求生極樂世界者,應當要將此語句書寫于屋子的牆壁之間,銘刻在肌膚之上,時時而莊重地讀誦之,念念而提起正念。于娑婆世界之情愛,每日務必求其減輕;而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每日務必求其專一。減輕而又減輕情愛,以漸漸到達無有;專一而又專一其心念,以漸漸到達其究竟。如果真的能夠如此,則此人雖然尚未脫離娑婆世界,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雖然尚未往生于極樂世界,而已經是極樂淨土之嘉賓。等待其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世界乃是必然之事也。
有人問曰:減輕情愛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想要減輕情愛,莫重要于專一求生淨土之心念。
又問曰:專一心念有什麼方法呢?答曰:想要專一心念,莫重要于減輕情愛。
此人莞爾笑說:師父您所說的首尾兩端猶疑不決而沒有一定,似乎是沒有主要的正論,如此要使學佛者如何依從呢?
答曰:這並非是兩端未決而猶疑不定也,這正是要說明我們能否專一心念之所以也。我們的心念之所以不能夠專一,這是由于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而使其如此也。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又是由于追逐其他境界、令心念紛馳而使之然也。是故娑婆世界只要有一個境界,衆生便有一個心念;衆生有一個心念,娑婆世界便有一個境界。故曰:“心生起之故,種種的法便生起;法生起之故,種種的心念必便生起。”
衆生聚集衆緣而在心內搖動,趣向外境奔馳不停,自心與境界交相馳逐,煩惱就如同塵沙而無法窮盡。情愛如果不能夠遺忘,其念佛之心豈能夠專一呢?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莫過于減輕其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專一其心。而想要專一其心者,則莫過于杜絕其境界。
衆多的境界皆空,則萬般的攀緣皆寂靜;萬般的攀緣皆寂靜,則專一心念自然便能夠成就。專一心念若是能夠成就,則情愛之緣俱皆能夠除盡。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則莫過于減輕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于專一其心念。”這是因爲情愛與正念,乃是勢不兩立,就如同日與月之替代運行,明與暗之互相違背也。
有人問曰:杜絕境界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我所謂的杜絕境界,並非是摒除萬有之事物也,也不是緊閉眼目而不觀看境界也。而是即于境界之當體以了知其虛幻,契會其本體以空寂其枝末也。這是因爲一切萬法本來並不自己存有,其之所以存有者乃是由于情執也。是故情執在則萬物在,情執空則萬物空。萬物空則本性顯現,本性顯現而萬法空,萬法若空則情愛之念便止息。此乃是自然而然,並非是加以勉強造作之力也。
此即是《楞嚴經》所謂的:“此見與見緣,以及所想之相,就如同虛空之華,本來並無所有。此見及見緣,元本即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其中有是與非是呢?”是以想要杜絕其境界,則莫過于體悟萬物本自虛妄。體悟萬物本是虛妄,則情執自然斷絕。情執自然斷絕,則貪愛便不産生,而唯心之智慧便能顯現,心念專一便能成就。是故《圓覺經》雲:“知道其虛幻即遠離,不必作其他方便法門。遠離虛幻即是覺悟,也沒有漸成之次第。”一個去除、一個留存,不容轉折反覆,其功效之神速,就有如以木槌擊鼓一般回響迅速,學習佛道之士,于此應當注意其心也。
又問曰:減輕貪愛與專一心念,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
答曰:能夠減輕娑婆世間之情愛,未必能夠專一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能夠專一求生淨土之念,必定可以減輕于娑婆世間之愛。此乃是約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與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之差距而說。若是去除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不談,而獨獨討論有心志求生淨土者,則情愛若非由于念佛之心念專一而不能遺忘,念佛之心念若非由于遺忘情愛便不能專一,兩者之間的工夫,是完全沒有間隔的。
又問曰:減輕情愛之事既已聽聞開示了,而專一心念又要如何作呢?
答曰:專一心念之道有叁:曰信、曰行、曰願。心中沒有疑惑稱之爲信,假使心中有懷疑,則心念必定不得專一也。是以求生極樂淨土者,一定要以敦厚信心爲開始。首先必須遍讀大乘經典,廣泛學習祖師言教,凡是發揚闡明淨土法門之書籍,皆必須要一一參考探求。體悟極樂世界原本是我唯心之淨土,不是他之淨土;了知阿彌陀佛原本是我本性之彌陀,並非是他方之佛。其最根本重要的有二:一者是了悟心性妙有的西方淨土是普遍周圓,普遍具足,以此作爲欣求淨土之根本。一者體悟實性真空圓離一切相,圓脫一切塵,以此作爲舍離穢土之原由。
第二修行者,前面的敦厚信心有如眼目能視,如今之修行如同雙足能夠行走。有信心而不修行,就猶如有眼目而無雙足;修行而無有信心,就猶如有雙足而無眼目。是故信心知解既然具備,則應當要念佛修行,就猶如眼目和雙足兼備圓具,然後才可到達解脫的清涼池,是故接次于信心而說修行也。
修行之門有二:一是正行,二是助行,正行又分爲二:一者稱名念佛,二者觀想。稱名的方式就如同小本的《阿彌陀經》當中所說,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所謂的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是口中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系心在于所緣之名號,稱佛之音聲相續不斷,心心專一而不散亂。假使心念攀緣于外境之時,即刻收攝之而令其複還。此必須要生起決定之心,斷除後際之念,撥除棄置世間之事,放下攀緣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漸漸增長。從漸增以至于長久,至少數以至于多數,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于七日,畢竟成就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亂,則往生極樂世界之淨因成就,而臨命終時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無有病苦,不受…
《淨土法語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