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语白话浅译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法宣法师白话译
所谓的修行法门,乃是释迦如来对治病症之良药也。医药随著众生的疾病而增广,其数量超过于恒河沙。其中求其至为捷径,最为简要者,则没有胜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之法门。可以说是快速出离生死的玄关,疾速成就正觉的秘诀也。然而凡是修行佛道,求于出离生死轮回,必须仰仗三种力量,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本有功德之力。
若是惟有从事自力之修行,悟知明了自己的心地,破裂去除迷惑之网,出离爱欲之河流,然后成佛作祖,这个称之为自力,乃是广大心量无法测度的好汉,真正是大丈夫也。就如同佛陀在世之时,以及正法当中的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诸大祖师,就是这样的人也。
若是像法末法之世,距离古代既已遥远,根机器度浅薄低劣,有些人虽然修行而不悟道,有的虽然悟道而未精纯,向内观照时似乎是很解脱,可是面对境界时仍然迷惑。纵使不会迷失,但是就如同尚未烧烤的坏器泥土一样不坚固。菩萨尚且有隔阴之昏惑,初果有入胎之迷昧。如今只是一般的博地凡夫,怎么能够免于随著生死而流转呢?此乃是自力之修行无有功德,想出离尘俗却未有功效,一步差错而导致百般错误,实在是可令人感到寒心。
是以诸佛菩萨,委曲垂示方便之修行法门,因此而又有仰仗他力的法门兴起也。此方便之他力法门,经典论典当中所发扬阐明的,其种类也非常众多。求其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地叮咛,极力言语称扬赞叹;列位祖师弘传流通,人人心中崇敬奉行,则唯有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究竟也。可以说是言言阐明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说本性弥陀之妙法。能够悟此道理者,便可通达众生心与佛心平等,自心的国土与佛土无有差别。修行此法门者,可以获得妙观与妙境互相符合,自力与他力兼相济助。
况且自性本有的功德之力,无始以来本性具足者,因为此念佛法门而可以全部彰显。旷劫以来积累之功德者,藉此而可顿时显发。是故得以在娑婆世界业报已满之后,极乐净土便现在于前,然后由莲华化生,不再迷于胎生之五阴。一旦进入佛国净土之后便永远进入,更不会再有退转之事,是故经中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量甚为众多。”比起在娑婆世界学习佛道,经历的六尘境界之粗恶强大,险阻危难的种种恶道,无处而不具有如此恶缘,完全是无法并列比较也。
然而言说之并非困难,修行之则较为困难。修行之也并非困难,其修行的心要则最为困难。此乃是昔日古人之所警诫,而在我辈之人所应当遵守者。然而若是求其为我人真切的教诫者,则莫重要乎于杨次公的两句言语,即是所谓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所谓的念佛乃是为了专一其心,至诚恳切而执持名号,专一心志不可散乱,此乃是吾人应当尽心努力之处。然而或是忘记而不能念佛,或者虽有称念而不能心志专一。这没有其他的理由,乃是被情执贪爱之所牵引也。减轻贪爱以杜绝其妄念,斩断情根以脱离贪爱之网,此乃是吾人所应当尽心努力也。然而或者心中忆念情爱而不能忘怀,或者虽想忘怀而尚不能断尽,此没有其他之理由,这是因为念佛之心不能够专一也。
是故念佛求生极乐净土之人,寻常时对娑婆世界有一个情爱不能够减轻,则临命终时便为此情爱之所牵引,而不得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是有很多的情爱呢?换言之即是对于极乐世界有一念之不专一,则临命终便被此妄念所转,而不得往生极乐净土,更何况是有很多的妄念呢?
这是因为情爱之所以为情爱者,有轻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报者,有依报者。如果明白而列举其项目,则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各种道术百般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以及种种微妙美好之事物,没有办法一一枚举。大者而重于泰山,小者而轻于鸿毛。只要有一物不能忘怀,即是爱也。有一念之不能遗忘,也是爱也。有一个情爱存之心怀,则求生之心念便不能专一,有一念不能归于专一,则不得往生极乐世界也。
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以说是刮除遮障眼睛之翳病的金錍良药,治疗膏肓重症的有效圣药。凡是有志于求生极乐世界者,应当要将此语句书写于屋子的墙壁之间,铭刻在肌肤之上,时时而庄重地读诵之,念念而提起正念。于娑婆世界之情爱,每日务必求其减轻;而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每日务必求其专一。减轻而又减轻情爱,以渐渐到达无有;专一而又专一其心念,以渐渐到达其究竟。如果真的能够如此,则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虽然尚未往生于极乐世界,而已经是极乐净土之嘉宾。等待其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往生极乐世界乃是必然之事也。
有人问曰:减轻情爱有什么方法吗?答曰:想要减轻情爱,莫重要于专一求生净土之心念。
又问曰:专一心念有什么方法呢?答曰:想要专一心念,莫重要于减轻情爱。
此人莞尔笑说:师父您所说的首尾两端犹疑不决而没有一定,似乎是没有主要的正论,如此要使学佛者如何依从呢?
答曰:这并非是两端未决而犹疑不定也,这正是要说明我们能否专一心念之所以也。我们的心念之所以不能够专一,这是由于散乱心改变所缘之境而使其如此也。散乱心改变所缘之境,又是由于追逐其他境界、令心念纷驰而使之然也。是故娑婆世界只要有一个境界,众生便有一个心念;众生有一个心念,娑婆世界便有一个境界。故曰:“心生起之故,种种的法便生起;法生起之故,种种的心念必便生起。”
众生聚集众缘而在心内摇动,趣向外境奔驰不停,自心与境界交相驰逐,烦恼就如同尘沙而无法穷尽。情爱如果不能够遗忘,其念佛之心岂能够专一呢?是故说想要专一其心念者,莫过于减轻其情爱;想要减轻其情爱者,则莫过专一其心。而想要专一其心者,则莫过于杜绝其境界。
众多的境界皆空,则万般的攀缘皆寂静;万般的攀缘皆寂静,则专一心念自然便能够成就。专一心念若是能够成就,则情爱之缘俱皆能够除尽。是故说“想要专一其心念者,则莫过于减轻情爱;想要减轻其情爱者,则莫过于专一其心念。”这是因为情爱与正念,乃是势不两立,就如同日与月之替代运行,明与暗之互相违背也。
有人问曰:杜绝境界有什么方法吗?答曰:我所谓的杜绝境界,并非是摒除万有之事物也,也不是紧闭眼目而不观看境界也。而是即于境界之当体以了知其虚幻,契会其本体以空寂其枝末也。这是因为一切万法本来并不自己存有,其之所以存有者乃是由于情执也。是故情执在则万物在,情执空则万物空。万物空则本性显现,本性显现而万法空,万法若空则情爱之念便止息。此乃是自然而然,并非是加以勉强造作之力也。
此即是《楞严经》所谓的:“此见与见缘,以及所想之相,就如同虚空之华,本来并无所有。此见及见缘,元本即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其中有是与非是呢?”是以想要杜绝其境界,则莫过于体悟万物本自虚妄。体悟万物本是虚妄,则情执自然断绝。情执自然断绝,则贪爱便不产生,而唯心之智慧便能显现,心念专一便能成就。是故《圆觉经》云:“知道其虚幻即远离,不必作其他方便法门。远离虚幻即是觉悟,也没有渐成之次第。”一个去除、一个留存,不容转折反覆,其功效之神速,就有如以木槌击鼓一般回响迅速,学习佛道之士,于此应当注意其心也。
又问曰:减轻贪爱与专一心念,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
答曰:能够减轻娑婆世间之情爱,未必能够专一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能够专一求生净土之念,必定可以减轻于娑婆世间之爱。此乃是约无有心志求生净土与有心志求生净土者之差距而说。若是去除无有心志求生净土者不谈,而独独讨论有心志求生净土者,则情爱若非由于念佛之心念专一而不能遗忘,念佛之心念若非由于遗忘情爱便不能专一,两者之间的工夫,是完全没有间隔的。
又问曰:减轻情爱之事既已听闻开示了,而专一心念又要如何作呢?
答曰:专一心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心中没有疑惑称之为信,假使心中有怀疑,则心念必定不得专一也。是以求生极乐净土者,一定要以敦厚信心为开始。首先必须遍读大乘经典,广泛学习祖师言教,凡是发扬阐明净土法门之书籍,皆必须要一一参考探求。体悟极乐世界原本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之净土;了知阿弥陀佛原本是我本性之弥陀,并非是他方之佛。其最根本重要的有二:一者是了悟心性妙有的西方净土是普遍周圆,普遍具足,以此作为欣求净土之根本。一者体悟实性真空圆离一切相,圆脱一切尘,以此作为舍离秽土之原由。
第二修行者,前面的敦厚信心有如眼目能视,如今之修行如同双足能够行走。有信心而不修行,就犹如有眼目而无双足;修行而无有信心,就犹如有双足而无眼目。是故信心知解既然具备,则应当要念佛修行,就犹如眼目和双足兼备圆具,然后才可到达解脱的清凉池,是故接次于信心而说修行也。
修行之门有二:一是正行,二是助行,正行又分为二:一者称名念佛,二者观想。称名的方式就如同小本的《阿弥陀经》当中所说,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是口中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系心在于所缘之名号,称佛之音声相续不断,心心专一而不散乱。假使心念攀缘于外境之时,即刻收摄之而令其复还。此必须要生起决定之心,断除后际之念,拨除弃置世间之事,放下攀缘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渐渐增长。从渐增以至于长久,至少数以至于多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于七日,毕竟成就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乱,则往生极乐世界之净因成就,而临命终时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无有病苦,不受…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