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清闽鼓山沙门道霈造

  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九

  净土生无生论

  一、一真法界门

  二、身土缘起门

  三、心土相即门

  四、生佛不二门

  五、法界为念门

  六、境观相吞门

  七、三观法尔门

  八、感应任运门

  九、彼此恒一门

  十、现未互在门

  旧跋

  跋

  续净土生无生论

  一、一真法界门

  二、性心具造门

  三、心佛互遍门

  四、心佛同体门

  五、唯心即至门

  六、性德庄严门

  七、佛佛同体门

  八、心佛感应门

  九、三无差别门

  十、因果互具门

  跋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九

  成时述曰:灵峰老人云:“昔日之人排列净土莲宗有七位祖师,这是太狭隘局限也。只如天台宗的创教祖师智者大师,凡是端坐时皆不背向西方,躺卧时必定合掌。其发扬阐明西方净土之论著,就如同堂堂之军阵,正正之旌旗,无有人敢与其为敌。又如法眼宗的直传子孙永明禅师,昼夜称念阿弥陀佛十万声,以奉行万般善行而庄严回向极乐安养。其发扬阐明净土法门,就如同大将军的军令一出便如高山般坚固,没有人胆敢更动改变者,这些难道不也是净土莲宗的祖师吗?”

  天台宗幽溪的无尽法师,奉行慈云大师的行愿为日课,讲演自己所著述的《净土生无生论》,每一次登座说法,天乐便降临于虚空。临命终时以手指笔画虚空,书写《妙法莲华经》的经题,然后坚定站立而往生,如果其作为净土莲宗的嫡传子孙,又有何愧疚呢?

  净土十要当中收集幽溪大师的两种著作,如今会集而成为一要,近代的诸位法师当中,幽溪大师的著作乃是稀有之绝唱也!

  净土生无生论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 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

  妙德普贤观自在 势至清净大海众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我今皈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

  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明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即将造作此论,特别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 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即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心性。此众生本有的心性,本自具足有无量之功德,承受无量不同的名称。为何说其具有无量之功德呢?举其最精要的来说明之,即是所谓的“性体”、“性量”、“性具”。

  云何称之为“性体”呢?这是说众生本有的心性,远离于“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四句之分别,绝于百种过非,其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不毁坏。

  云何称之为“性量”呢?这是说众生本有的心性,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横遍于十方虚空。十方世界有其边际,而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有边际。现在之世有其边际,而过去和未来世则无有边际。过去和未来世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有边际。众生本有的心性是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

  云何称之为“性具”呢?这是说众生本有之心性,具足有十法界,所谓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乃是“众生假名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正报,即所谓佛的五阴、菩萨的五阴,乃至地狱的五阴,此乃是“五阴实法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依报,即所谓的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的国土。(此乃是“依报国土世间”。)

  为了令人容易理解之故,而作此“性体”、“性量”、“性具”三种分别。如果能够悟得其意旨而言,即“性具”的当下,便是“性体”、“性量”。“性体”离于过失绝于百非,即是“性具”的十法界离于过失、绝于百非。“性体”的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无有毁坏。“性具”的十法界也一样体性坚固凝然,乃至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等等。

  “性量”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性具”的十法界也是如此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童可度量之无量。正报的五阴实法,亦如同于“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依报的国土,也是如同“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

  此“性体”、“性量”、“性具”之三法,也称之为三谛,性体即是中谛,性量即是真谛,性具即是俗谛。是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本来微妙而圆满之心,非是心非是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刺若。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是“性量”之无相,是为真谛。

  “而如来藏,元本光明的心性微妙,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水火风,即是六凡,即是二乘,乃至即是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是为俗谛。

  “而如来藏,微妙光明的心性根元,远离于即一切法、亦远离于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亦非是即一切法”。此即是指“性体”的统摄一切,此即是为中谛。

  又云:“如来藏,实性之色法真实即空,实性之空即真实之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皆是如此。”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是“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是“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是“性量”也。此外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依报国土的“性体”、“性量”也。见和识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正报五阴的“性体”、“性量”也。

  云何说此一真法界、众生本有之心性,承受了无量的名称呢?举其重要者言之,此众生本有之心性,或者名之为空如来藏,或者名为真如、佛性,或者名为庵摩罗识,或者名为大圆镜智,或者名为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为空如来藏,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五阴,依报国土亦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为真如佛性,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为庵摩罗识,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为大圆镜智,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为菩提涅槃,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菩提涅槃。是故曰:“一真的法性当中,具足有十法界,依报和正报本自融通,众生与诸佛并无二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的心性,是指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呢?还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呢?若是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则应当没有空如来藏、真如、佛性,庵摩罗识、大圆镜智、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称。若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则应当没有包含其余之九法界。不论是初心或是后心都有过失,那么其立义便不能成就。

  答曰:此正是显示一切众生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由于有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一真法界。由于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才能显示众生本有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

  为何说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呢?就如同诸佛果地的依报正报互相融通,色法心法无二无差别,垂示形相于九法界之中,以种种的方便度化众生,悉皆是由于证得此因地心所具足的功德之故。是故曰:“诸佛果地的圆融圆通,只是证得众生本有之理性。”是故可以称合于本性而施设种种的教化,不必谋虑而自然相应。若不是如此者,则何异于小乘和外道之人,以意识分别作意而得到神通。

  是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并不是专门在指佛,一切的假实诸法,三乘人天,下至于蛄蜣甲虫、地狱众生之色心,皆须以六即辨别其最初与最后。所谓的理即蛄蜣甲虫,名字即蛄蜣甲虫,乃至究竟即蛄蜣甲虫。以其论及十法界皆是理体本性所具足之故,无非皆是一真法界,同一而不可以更改。是故从“名字即”以去,不唯只是显示佛界,其余九法界也是同样彰显,乃至于到了其果地,十界皆是“究竟即”。

  云何说由于诸佛究竟的后心是,才能够显示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呢?正是由于诸佛究竟后心的果地,全是由于全体证得众生的理体本性,是故果地的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目,全部都是众生本有性德之美称。只是因为众生是在迷惑之中,其本性之功德不能显现,是故没有此种称号。可是如果就其性德而言,怎么可以说其无有呢?是故初心后心俱是善,其立义才能成就。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 不变能随缘 三身及四土 悉由心变造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是前文所说明的性体、性量、性具也。教门当中说:“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者,正是由于性体性量即是性具之故。如儒家说:“君子不器”,以其行善行恶皆有可能也。是故晋译的《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这是说真如体性当中所具足的九法界,能够随著染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九法界。真如体性当中所具有的佛法界,能够随著净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佛法界。其所以能够如此者,正是由于体性本来具足的“性具”,体性若是不具足者,何以可以称其能够呢?天台家当中说:“都是由于理性本来具足,才有事相的缘起之用。”就是在说此事啊!

  由此可知事相当中的十法界、法报化三身和四种国土,悉皆是由真如法性随缘所变造的。既然曰“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则事相当中染净的报身和国土,当体即是真性,没有一丝毫可以减…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助念团仪规(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