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P3

  ..续本文上一页行三者,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 能不失正念 或见光见华 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当中云:张抗仕官于石晋之时,为翰林学士,课诵大悲咒十万遍,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一日疾病而卧于床上,心中唯有称念佛号,忽然告诉家人曰:“西方极乐净土,就在我们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端坐在莲华之上,并且见到翁儿在莲华池旁的金沙地之上,礼拜佛陀并且游玩嬉戏。”说完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念佛而往生。所谓翁儿者,乃是张抗已经往生之孙子也。

  其之所以如此者,这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束方的娑婆世界,也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若是约国土而言,则有十万亿世界距离的彼土和此土的差异。若是约心而观之,则原本就没有远近之差别。

  只是因为众生自从受生以来,被五阴区隔局限住真性,不能契会自心之根源。念佛修行之人,净业的果报即将成熟,即将舍弃现生之五阴,趣向于来生之五阴时,极乐净土的莲华,忽然便现在面前。这都是唯心所现之境界,并非是有去来(我前去西方或阿弥陀佛前来)和彼极乐国土、此娑婆国土之相也。

  是故《首楞严经》云:“众生临命终时,尚未舍弃暖触,一生所造的善恶之业,一时顿时而显现。此时心中如果是纯想即向上飞行,必定可以生于天上。若是在纯想的飞心之中,兼修福德兼修智慧,以及清净的愿力,自然便可心地开明,见到十方的诸佛,一切的佛国净土,随愿皆可以往生。”法智大师云:“必须知道临命终时自己见到端坐在金色莲华之身,已经是彼极乐国中化生之五阴。”也同样是这个意思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 功德不唐捐 因中已有果 如莲华开敷

  论曰:圆顿教之人,顿悟自己的心性,无所修而修,修行往生彼极乐莲邦。心性之中所具足的极乐莲邦,由于修行而显现发露。而此众生之心性,竖向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横向包裹十方之虚空世界,佛法、众生法,正报法、依报法,因地法、果地法,一念之间即能圆满成就。是以念佛之人,名为以全体之心性起而修行,全体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之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体心性具足性德而发起修行,虽然名之为因地;而全部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功德之中,即是因地中具有果德也。

  以其所具足的因地之法,与所具足的果地之法,同样都是居存于一个心性当中,心性能够圆融通达,则无有一法而不含摄。是故就如同莲华盛开,莲华中已经有果,更何况是此心性本来常住,不生不灭而无有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将来七宝莲华池受生之时。

  是故说初发心念佛之人,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已经萌发莲华的种子。若是能够精进不退,便能每日增益而生长,莲华渐渐可以增长盛开。随著其修行的功德,有大小不同的辉煌光明。其中若是懈怠、退失、后悔,或是间杂恶念,莲华便日渐干枯憔悴,如果能够忏悔而改过自新,莲华便能回复鲜艳美丽。如果不能忏悔改过,莲华的苗芽便焦枯、种子必败坏。且问此不可思议之莲华,是由谁种植呢?现在和未来互相依附而存在,这样的话才有其意旨归向也。

  净土生无生论

  旧跋

  幽溪大师,乃是中兴天台教之祖师,以自性具足一切法的性具圆教义理,阐扬净土法门,并著作而为《净土生无生论》。最初开示演说于新昌的石城寺,每一次登座说法之时,天乐充盈遍满于虚空当中,大众都亲身一同听闻到此殊胜之相,其事情并非虚妄欺诳。净土法门实在可以说是远离五浊的大津梁,登于九品莲华之殊胜方便。

  正知我于丁巳年春天,归依于幽溪大师,即蒙受大师传授此论,旋即便付印而流通之。后来因为此论的书版寄放在慧庆寺,因此便又长久置之于高阁。如今与《十疑论》、《宝王论》重新刻印,合订成为净土三论。唯愿见闻此论者能够随喜信受,全部断除一切狐疑,快速成就三昧宝王,顿时悟入无生法忍,亲得觐见阿弥陀佛,平等蒙受成就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授记。丙戌年冬日古吴比丘正知识于祖堂。

  跋

  此论以前众生现前一念心,无有一法而不具足为本(初门)。既然本自具足则必能造一切法(第二门)。是故佛土和佛身,皆即是我之自心(第三门第四门)。如今以此本自不可思议之一念心来念佛(第五门)。而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圆妙的空假中三观,众生与阿弥陀佛之感应,以及无量广大劫以来的誓愿因缘,全部都不能超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第六门、第七门、第八门)。若是如此,则十方虚空、彼国土此世界,三世的因果,凡夫小乘偏邪的种种诸疑惑,便可以悉皆断除了(第九门、第十门)。后学成时识。

  续净土生无生论

  清 闽鼓山沙门道霈造

  明朝万历年间,天台的幽溪无尽传灯法师,依据天台宗一家的教观,作《净土生无生论》,其义理无不圆满,事相无不透彻,乃是净土法门之正宗,往生极乐之捷径。是故当时论著成就之后,幽溪大师登座,为四众弟子讲演说法之时,感得天乐鸣向于天空,众人都亲自听闻此事。每一日说法时皆是如此,到了演讲此论完毕之后其灵验之事才停止。其灵验的感应如此地不可思议,从事净业的修行人,依照此论而修持,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然而我今日又有如是之论著,貂续于幽溪大师的论著之后者,这是因为在我所著的十门当中,有意旨有别而门路相同者,有门路差别而意旨亦有别者,皆是可以互相发扬显明,究竟圆满净土之指归。这只是仅供我作为自修之用,兼带而显示于同见同行者,令大众皆得同生净土而已。唯愿我的本师和尚阿弥陀如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大菩萨圣众,以及十方常住三宝,慈悲鉴察而怜念。倘使我有一句言语暗中契合于佛陀之心,期愿共同法界一切之众生,具有同一体性之眷属,无生而生于西方净土,一齐登上莲台上品,共同成就无上佛道。时为大清康熙丁卯岁,九月九日搁笔叙。

  如今造此论,分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性心具造门。三、心佛互遍门。四、心佛同体门。五、唯心即至门。六、性德庄严门。七、佛佛同体门。八、心佛感应门。九、三无差别门。十、因果互具门。

  一、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界性 无佛无众生 常清净无相 不可得思议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者,空有尚未成形,众生与诸佛亦完全尚无分别迹相,清净而无有任何相貌,湛然洁净而常住不动,有无等四句既已消亡,百种过非亦完全遣除,没有办法称其名称,因此强名之为“一真法界”。《华严经》当中论到第六地的偈颂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此偈颂的初句,标示出法性之体本来寂灭,无有圣人凡夫差别之相。第二句譬喻“犹如虚空”有三个意义:一者,譬喻其没有分别。二者、譬喻其寂灭无相。三者、譬喻其周遍广大。第三句所谓的“超诸取著”,是说心行的缘取和所取之处消灭(心行处灭)。“绝言道”,是说言语之道断除(言语道断),不可以思惟,不可以言议也。最后一句,总结归向于真实本际,是指真实而无有虚妄邪伪,平等而无有差别,常住不动而没有迁移改变,清净而没有痴惑染污也。

  问曰:若是如此者,一切的诸众生等,云何可以随顺而能契入呢?

  答曰:就此一真法界当中本来无有众生,又有谁违背法性、有谁随顺法性,有谁能够出离、有谁能够契入呢?不论有佛出世、无佛出世,法性法相恒常如此,平等平等,不可思议。此乃是诸佛之根本源始,一切众生心性之体,身心之相皆寂灭不可得,平等无差别的真实本际。如果以情执妄想而求之,则不亦远乎!虽然如此,如果尝试勉强而言之,若是想要契入者,暂且可以从文殊菩萨这一门而进入。

  《大般若经》的〈曼殊室利分〉当中,佛告文殊云:“汝于佛法,难道不趣向追求?”文殊答云:“我不曾见过有一法而不是佛法者,因此何以要趣向追求呢?”世尊云:“汝于佛法已经成就了吗?”文殊答云:“我都不见有何一法可以名之为佛法,因此何以要成就佛法呢?”世尊云:“你难道不是得到无著性吗?”文殊:“我即是无所著,岂有无著性又得到无所著呢?”

  修行佛道之人,若是能够于文殊菩萨所回答的三段语句当中所说的:“我不见有何一法不是佛法。”又云:“我都不见有何一法可以名之为佛法。”又云:“我即是无所著,岂有无著性更得一个无所著。”如是信受理解悟知明了,则众生与诸佛俱皆除尽,我法之相皆空寂,即是所谓的从文殊菩萨这一门而入。以文殊菩萨乃是主信之故,又是主智慧之故。是故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二、性心具造门

  真如寂灭性 具恒沙功德 四圣及六凡 皆由心变造

  论曰:昔日马鸣菩萨,根据一百部的大乘经典,造作《大乘起信论》,以一众生心具足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既然说心真如、心生灭,那么同是一心又岂有二者之差别,只不过是如同波浪与水之差异而已。是以在此论当中的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皆各自总摄一切法,以其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者并不互相分离之故。

  如今此《续生无生论》当中,前第一门当中含摄了心真如门,唯有说明真如体性。此第二门乃是心生灭门,具足说明了体相用。是故《起信论》云:“是心真如相,即是显示大乘摩诃衍之体。是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摩诃衍的体相用之故。”

  此偈的第一偈云:“寂灭性”者,即是真如体也。第二句的“具恒沙德”者,即是真如相也。后二句所指的四圣和六凡“由心变造”者,是真如随缘之用也。

  所谓的“随缘”者,《起信论》云:“依于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的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谓的如来藏…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助念团仪规(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