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叁者,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門
若人臨終時 能不失正念 或見光見華 已受寶池生
論曰:《往生傳》當中雲:張抗仕官于石晉之時,爲翰林學士,課誦大悲咒十萬遍,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一日疾病而臥于床上,心中唯有稱念佛號,忽然告訴家人曰:“西方極樂淨土,就在我們堂屋的西邊,阿彌陀佛端坐在蓮華之上,並且見到翁兒在蓮華池旁的金沙地之上,禮拜佛陀並且遊玩嬉戲。”說完後經過一段時間即念佛而往生。所謂翁兒者,乃是張抗已經往生之孫子也。
其之所以如此者,這是因爲西方極樂世界,乃是吾人心中的一個國土也。束方的娑婆世界,也是吾人心中的一個國土也。若是約國土而言,則有十萬億世界距離的彼土和此土的差異。若是約心而觀之,則原本就沒有遠近之差別。
只是因爲衆生自從受生以來,被五陰區隔局限住真性,不能契會自心之根源。念佛修行之人,淨業的果報即將成熟,即將舍棄現生之五陰,趣向于來生之五陰時,極樂淨土的蓮華,忽然便現在面前。這都是唯心所現之境界,並非是有去來(我前去西方或阿彌陀佛前來)和彼極樂國土、此娑婆國土之相也。
是故《首楞嚴經》雲:“衆生臨命終時,尚未舍棄暖觸,一生所造的善惡之業,一時頓時而顯現。此時心中如果是純想即向上飛行,必定可以生于天上。若是在純想的飛心之中,兼修福德兼修智慧,以及清淨的願力,自然便可心地開明,見到十方的諸佛,一切的佛國淨土,隨願皆可以往生。”法智大師雲:“必須知道臨命終時自己見到端坐在金色蓮華之身,已經是彼極樂國中化生之五陰。”也同樣是這個意思也。
十、現未互在門
行者今念佛 功德不唐捐 因中已有果 如蓮華開敷
論曰:圓頓教之人,頓悟自己的心性,無所修而修,修行往生彼極樂蓮邦。心性之中所具足的極樂蓮邦,由于修行而顯現發露。而此衆生之心性,豎向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之叁際,橫向包裹十方之虛空世界,佛法、衆生法,正報法、依報法,因地法、果地法,一念之間即能圓滿成就。是以念佛之人,名爲以全體之心性起而修行,全體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之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體心性具足性德而發起修行,雖然名之爲因地;而全部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功德之中,即是因地中具有果德也。
以其所具足的因地之法,與所具足的果地之法,同樣都是居存于一個心性當中,心性能夠圓融通達,則無有一法而不含攝。是故就如同蓮華盛開,蓮華中已經有果,更何況是此心性本來常住,不生不滅而無有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將來七寶蓮華池受生之時。
是故說初發心念佛之人,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已經萌發蓮華的種子。若是能夠精進不退,便能每日增益而生長,蓮華漸漸可以增長盛開。隨著其修行的功德,有大小不同的輝煌光明。其中若是懈怠、退失、後悔,或是間雜惡念,蓮華便日漸幹枯憔悴,如果能夠忏悔而改過自新,蓮華便能回複鮮豔美麗。如果不能忏悔改過,蓮華的苗芽便焦枯、種子必敗壞。且問此不可思議之蓮華,是由誰種植呢?現在和未來互相依附而存在,這樣的話才有其意旨歸向也。
淨土生無生論
舊跋
幽溪大師,乃是中興天臺教之祖師,以自性具足一切法的性具圓教義理,闡揚淨土法門,並著作而爲《淨土生無生論》。最初開示演說于新昌的石城寺,每一次登座說法之時,天樂充盈遍滿于虛空當中,大衆都親身一同聽聞到此殊勝之相,其事情並非虛妄欺诳。淨土法門實在可以說是遠離五濁的大津梁,登于九品蓮華之殊勝方便。
正知我于丁巳年春天,歸依于幽溪大師,即蒙受大師傳授此論,旋即便付印而流通之。後來因爲此論的書版寄放在慧慶寺,因此便又長久置之于高閣。如今與《十疑論》、《寶王論》重新刻印,合訂成爲淨土叁論。唯願見聞此論者能夠隨喜信受,全部斷除一切狐疑,快速成就叁昧寶王,頓時悟入無生法忍,親得觐見阿彌陀佛,平等蒙受成就阿藐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授記。丙戌年冬日古吳比丘正知識于祖堂。
跋
此論以前衆生現前一念心,無有一法而不具足爲本(初門)。既然本自具足則必能造一切法(第二門)。是故佛土和佛身,皆即是我之自心(第叁門第四門)。如今以此本自不可思議之一念心來念佛(第五門)。而西方淨土的依報正報,圓妙的空假中叁觀,衆生與阿彌陀佛之感應,以及無量廣大劫以來的誓願因緣,全部都不能超出我現前念佛之一念(第六門、第七門、第八門)。若是如此,則十方虛空、彼國土此世界,叁世的因果,凡夫小乘偏邪的種種諸疑惑,便可以悉皆斷除了(第九門、第十門)。後學成時識。
續淨土生無生論
清 閩鼓山沙門道霈造
明朝萬曆年間,天臺的幽溪無盡傳燈法師,依據天臺宗一家的教觀,作《淨土生無生論》,其義理無不圓滿,事相無不透徹,乃是淨土法門之正宗,往生極樂之捷徑。是故當時論著成就之後,幽溪大師登座,爲四衆弟子講演說法之時,感得天樂鳴向于天空,衆人都親自聽聞此事。每一日說法時皆是如此,到了演講此論完畢之後其靈驗之事才停止。其靈驗的感應如此地不可思議,從事淨業的修行人,依照此論而修持,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
然而我今日又有如是之論著,貂續于幽溪大師的論著之後者,這是因爲在我所著的十門當中,有意旨有別而門路相同者,有門路差別而意旨亦有別者,皆是可以互相發揚顯明,究竟圓滿淨土之指歸。這只是僅供我作爲自修之用,兼帶而顯示于同見同行者,令大衆皆得同生淨土而已。唯願我的本師和尚阿彌陀如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諸大菩薩聖衆,以及十方常住叁寶,慈悲鑒察而憐念。倘使我有一句言語暗中契合于佛陀之心,期願共同法界一切之衆生,具有同一體性之眷屬,無生而生于西方淨土,一齊登上蓮臺上品,共同成就無上佛道。時爲大清康熙丁卯歲,九月九日擱筆敘。
如今造此論,分爲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性心具造門。叁、心佛互遍門。四、心佛同體門。五、唯心即至門。六、性德莊嚴門。七、佛佛同體門。八、心佛感應門。九、叁無差別門。十、因果互具門。
一、一真法界門
一真法界性 無佛無衆生 常清淨無相 不可得思議
論曰:所謂的一真法界者,空有尚未成形,衆生與諸佛亦完全尚無分別迹相,清淨而無有任何相貌,湛然潔淨而常住不動,有無等四句既已消亡,百種過非亦完全遣除,沒有辦法稱其名稱,因此強名之爲“一真法界”。《華嚴經》當中論到第六地的偈頌雲:“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
此偈頌的初句,標示出法性之體本來寂滅,無有聖人凡夫差別之相。第二句譬喻“猶如虛空”有叁個意義:一者,譬喻其沒有分別。二者、譬喻其寂滅無相。叁者、譬喻其周遍廣大。第叁句所謂的“超諸取著”,是說心行的緣取和所取之處消滅(心行處滅)。“絕言道”,是說言語之道斷除(言語道斷),不可以思惟,不可以言議也。最後一句,總結歸向于真實本際,是指真實而無有虛妄邪僞,平等而無有差別,常住不動而沒有遷移改變,清淨而沒有癡惑染汙也。
問曰:若是如此者,一切的諸衆生等,雲何可以隨順而能契入呢?
答曰:就此一真法界當中本來無有衆生,又有誰違背法性、有誰隨順法性,有誰能夠出離、有誰能夠契入呢?不論有佛出世、無佛出世,法性法相恒常如此,平等平等,不可思議。此乃是諸佛之根本源始,一切衆生心性之體,身心之相皆寂滅不可得,平等無差別的真實本際。如果以情執妄想而求之,則不亦遠乎!雖然如此,如果嘗試勉強而言之,若是想要契入者,暫且可以從文殊菩薩這一門而進入。
《大般若經》的〈曼殊室利分〉當中,佛告文殊雲:“汝于佛法,難道不趣向追求?”文殊答雲:“我不曾見過有一法而不是佛法者,因此何以要趣向追求呢?”世尊雲:“汝于佛法已經成就了嗎?”文殊答雲:“我都不見有何一法可以名之爲佛法,因此何以要成就佛法呢?”世尊雲:“你難道不是得到無著性嗎?”文殊:“我即是無所著,豈有無著性又得到無所著呢?”
修行佛道之人,若是能夠于文殊菩薩所回答的叁段語句當中所說的:“我不見有何一法不是佛法。”又雲:“我都不見有何一法可以名之爲佛法。”又雲:“我即是無所著,豈有無著性更得一個無所著。”如是信受理解悟知明了,則衆生與諸佛俱皆除盡,我法之相皆空寂,即是所謂的從文殊菩薩這一門而入。以文殊菩薩乃是主信之故,又是主智慧之故。是故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二、性心具造門
真如寂滅性 具恒沙功德 四聖及六凡 皆由心變造
論曰:昔日馬鳴菩薩,根據一百部的大乘經典,造作《大乘起信論》,以一衆生心具足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既然說心真如、心生滅,那麼同是一心又豈有二者之差別,只不過是如同波浪與水之差異而已。是以在此論當中的心真如和心生滅二門,皆各自總攝一切法,以其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二者並不互相分離之故。
如今此《續生無生論》當中,前第一門當中含攝了心真如門,唯有說明真如體性。此第二門乃是心生滅門,具足說明了體相用。是故《起信論》雲:“是心真如相,即是顯示大乘摩诃衍之體。是心的生滅因緣相,能夠顯示大乘摩诃衍的體相用之故。”
此偈的第一偈雲:“寂滅性”者,即是真如體也。第二句的“具恒沙德”者,即是真如相也。後二句所指的四聖和六凡“由心變造”者,是真如隨緣之用也。
所謂的“隨緣”者,《起信論》雲:“依于如來藏,有生滅心,所謂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謂的如來藏…
《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